弘扬劳模精神 争当时代先锋
第014版:劳动筑梦·榜样同行
上一版 下一版 
弘扬劳模精神 争当时代先锋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4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弘扬劳模精神 争当时代先锋
——2020年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选登)
(上接13版)

    汪洋 原创宣传品牌成国家品牌

    汪洋,男,38岁,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处四级调研员。

    他勤于钻研,扎根基层卫生健康事业,是单位公认的“业务通”和“多面手”。他勤勉务实,任劳任怨,致力乡村卫生事业振兴。他主动作为,洁己奉公,笃定前行服务基层群众,负责的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惠及空巢老人、贫困人口、残疾人等近500万人,连续4年获得国家考核奖励资金共1420万元,原创的“你健康 我服务”宣传品牌上升为国家品牌。

    他听候国家召唤,率队逆行驰援武汉,连续奋战36天,救治患者146人,收到锦旗23面、感谢信15封,全队安全撤回,实现了“零感染”“零事故”。

    黄为 援鄂检测新冠病毒标本47天

    黄为,男,38岁,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技师。

    作为重庆市疾控中心病毒检测骨干力量,每天面对的是各种具有高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平时他潜心锤炼检测基本功,踏实敬业,锐意进取;紧急时刻挺身而出,活跃在各种疫情检测的第一线。开展过埃博拉病毒、新布尼亚病毒、圭亚那不明原因肺炎病原等十多种病原的应急检测监测工作。

    面对新冠病毒疫情暴发,他主动请缨,1月底带领重庆疾控援鄂第一批应急检测队紧急驰援湖北荆门,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在病毒环绕、危机四伏的新冠病毒标本检测岗位上一干就是57天,圆满完成了援鄂检测任务,成功通过了战“疫”最严苛的考验。

    江德鹏 排除可疑患者无一例失误

    江德鹏,男,43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自疫情以来,江德鹏累计在抗疫前线工作2个月。自1月26日起,先后在大足区人民医院及黔江区人民医院任医疗组副组长。在黔江工作期间,无一例普通症转为危重症,顺利完成了大部分危重症和普通症患者的救治出院工作,为黔江在重庆市率先清零作出了重要贡献。

    2月22日-3月21日,任新冠定点医院万州区人民医院医疗组组长,累计治疗无症状感染者50人,无一例转为确诊,无一例复阳;累计治愈可疑患者202人,其中临床诊断患者35人;排除可疑患者232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无一例判断失误。近期,他被聘为重庆市援外市级专家组成员。

    杨天蓉 始终在岗位、在状态、在一线

    杨天蓉,女,39岁,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处四级调研员。

    她曾参与2018年长春长生不合格狂犬病疫苗事件、武汉生物制品所不合格百白破疫苗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把两个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父母,第一时间奔赴抗疫一线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她认真学习国家疫情防控方案,为我市制定疫情防控政策措施提出合理建议,耐心向群众做好疫情防控政策解释,及时收集整理报送各种疫情防控相关数据。

    她始终在岗位、在状态、在一线,主动请缨到我市13个疫情严重区县,数次前往机场等重要场所,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指导疫情处置和提出有效的防控建议,为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王金山 为社区疫情防控提出“锦囊妙计”

    王金山,男,39岁,重庆市委政法委反邪教协调处一级主任科员。

    自疫情发生以来,他被抽调到市疫情防控社区排查工作组工作,为疫情防控竭诚奉献。

    每日汇总研判社区排查情况,因时因势提出应对举措,向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汇报并提出对策建议41条,向区县发出工作通报73期。

    收集掌握暗查暗访发现的341个问题和梳理吸收网民合理化建议100余条,及时通报区县和相关部门,督促整改落实到位。

    发现并总结提炼基层经验做法62条,通报全市推广,促进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积极参与制定加强社区排查防控工作措施,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推动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坚持防疫防邪两手抓两促进,着力防范遏制邪教利用疫情实施渗透反宣活动,确保疫情防控大局不受邪教干扰。

    艾武 用大数据阻断输入疫情

    艾武,男,50岁,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人口管理支队人口信息管理科科长、正高级工程师。

    新冠疫情发生后,自1月23日起,他发挥多年信息化经验和公安大数据优势,经数据汇集、清洗,1月26日以我市国内重点疫区返乡人员和涉中心疫区人员为主体的275999名疫情关注人员下发基层派出所核查,排查发现148名确诊人员,有力阻断第一波输入疫情在我市的扩散。

    2月16日起,对国内重点疫区返渝人员开展排查,下发核查指令30万余条,通报社区、卫健部门跟进服务管理,努力阻断第二波输入疫情在我市的扩散。

    3月25日,对中心疫区的各类数据开展处理,指导基层派出所开展精准对接,切实做到不漏一人。

    熊梅 坚守一线战疫两月余

    熊梅,女,36岁,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兽医处一级主任科员。

    面对疫情,从1月22日以来,主动放弃春节及周末休假,在大龄备孕、怀孕的关键时期,连续2个多月始终坚守工作岗位。

    每天收集、整理委机关和直属单位2782人的情况统计表等资料,分别形成台账,时时掌握重点人员情况。

    积极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安排部署,紧急筹备全市防控工作视频会议,积极参与制发防控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多个文件;积极参与制定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等有关防控工作文件,多次向市委、市政府专题报告了防控工作开展情况;积极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日报告,累计参与编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动态》《疫情防控工作日报表》70期;协助做好暂停活禽交易和宰杀后的禽肉市场保障等工作。

    陈正 严把交通运输疫情防控关

    陈正,男,41岁,重庆市交通局综合运输管理处一级主任科员。

    从1月21日开始,他放弃春节长假和所有双休日,坚守疫情阻击战一线,在全国首批实施暂停省际县际班线客运、公交车乘客强制戴口罩等措施,组织疫情防控人员累计体温筛查6423万人次,发现体温异常并移送就医703人;在高速路及地方公路劝返湖北籍车辆1.9万辆,劝返湖北籍人员4.3万人。他撰写疫情建议20余条,80%被相关单位采纳。

    开行应急客运线路29条,保障疫情期间老百姓的基本出行;建立重要物资运输保障机制,使运营单位投入车辆850万次,运输物资5000余万吨。正月初一,协调14辆大货车运输320吨蔬菜等农产品,驰援武汉。

    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公交、轨道全面恢复正常运营,使全市70%营运客车和货车、80%的货船实现复工复产。

    向松 外防疫情输入的“守门员”

    向松,男,38岁,重庆市外国机构服务处七级职员。

    从2月29日至今,他先后被派到机场国际航班组和机场现场处置组工作,参与处理了新加坡圣安航空、泰国狮航、老挝万象航班以及部分公务机航班,共计24班次,保障入境旅客近1700人。同时,他还负责了机场近300名重点旅客的分流处置。

    他主动向带队领导提出关口前移的想法,在乘客边检入关时第一时间掌握所有人员入关情况,并配合海关完善健康申明卡上的资料,确保全部人员信息准确无误。

    他热情接待每一位旅客,详细了解旅客入境前旅居情况和后续行程,为旅客讲解重庆市疫情防控政策,并耐心解答旅客的咨询,在做好“守门员”的同时,还当好了重庆市的“宣传员”。

    陈维灯 请战疫情防控一线的记者

    陈维灯,男,40岁,重庆日报记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动请战,并于1月26日孤身一人从云南自驾1200余公里赶回重庆投入抗疫一线报道。在完成万州和永川报道任务后,他于2月11日再次请战,随重庆市赴孝感市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对口支援队奔赴孝感疫情防控一线采访报道。

    在孝感期间,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做好个人防护后,坚持深入一线,与医护人员面对面交流,完成新媒体产品及报版稿件近150条。其中,《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重庆市赴孝感市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对口支援队全面开展救治工作》《“我们是一家人”——重庆赴孝感支援队尽己所能全力救治患者》《孝感57天——重庆赴孝感支援队工作纪实》等近10篇深度报道,被新华社全网推送,阅读量都超过千万人次。

    潘永莉 为决策提供市场监测保障

    潘永莉,女,35岁,重庆市商务委员会运行调节处一级主任科员。

    她主动请缨参与疫情防控,按照市防控指挥部市场供应保障组的统一要求,及时启动并负责生活必需品价格日报、应急商品数据管理库日报、生活必需品库销情况日报等日监测日报告;编写重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简报53期,每天负责收集上报国家商务部、发改委日监测情况,及时反馈重庆市场供应动态,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监测保障。

    在日监测中,她及时发现部分超市、区县出现的蔬菜、粮油等生活必需品集中抢购苗头,为组织协调超市等零售终端及时备货提供了数据指导,适时发布准确的库销存数据引导市民理性消费,并将日监测工作中收集到的物流遇阻、食品加工行业原料与工人不足等情况及时上报市防控指挥部并通报相关部门和区县,对针对性指导市场供应保障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潘锋 图片由市总工会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