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重庆五一劳动奖出炉弘扬劳模精神 争当时代先锋五月,有一个日子如炬
第013版:劳动筑梦·榜样同行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重庆五一劳动奖出炉
弘扬劳模精神 争当时代先锋
五月,有一个日子如炬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4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弘扬劳模精神 争当时代先锋
——2020年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选登)

    吕富荣 力主重症病人集中收治

    吕富荣,男,56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

    他担任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牵头制定医院防控预案,建设完善隔离病房、发热门诊等建设,夜以继日指导制定各项工作流程,深入一线指挥医护人员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他主动请战支援湖北孝感市,担任重庆市赴孝感对口支援队前方指挥部临时党委委员、医疗救治组组长,力主重症病人集中收治,分层治疗;建立重症和危重症转化预警与报告机制;建立驻点医院院内快速反应专家团队;组建医疗救治巡回专家组以及“驻点指导、交替巡回、远程医疗”的巡回医疗模式。组织开展孝感市第一例ECM0技术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应用,重视医疗护理质量管理。

    他关爱前线每一位队员,开展严格岗前培训,严防队员院内感染,组织心理专家为队员开展心理疏导,努力为队员协调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难题。

    张大志 主持制定重症救治方案

    张大志,54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他主动报名参加重庆赴湖北孝感医疗队,参加孝感市重症救治巡回专家组并担任共同组长、孝感市中心医院重症救治专家组副组长、驻点医院巡诊专家,参加孝感市重症救治巡诊巡回11家医院。

    他主持制定孝感市中心医院重型、危重型救治方案,提出重型向危重型转化的早期预警指标及应急处理预案,并向其他救治单位推广;参加全院及全市危重症患者会诊、医院重症隔离病区以及包干负责危重型患者的一线救治工作,认真执行“精准施治、一人一策”救治策略。

    针对部分患者综合救治后核酸检查持续阳性的新问题,提出重启抗病毒治疗,共同制定集束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临床效果满意。他获得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孝感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工作者”称号。

    杨晓娟 转战多地积极投身抗疫

    杨晓娟,女,41岁,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医疗组长、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她是1月26日抵达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的重庆市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先后担任重庆市首批援鄂医疗队轻症3组组长和重庆赴孝感支援队孝昌医疗分队队长;1月29日作为轻症3组组长带组支援汉川后,她迅速制定了高效率、广覆盖的汉川工作模式,得到汉川同行和领导认可。

    2月15日,她作为重庆赴孝感支援队孝昌医疗分队队长转战孝昌。到达孝昌后立即投入工作,迅速与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对接,落实临床工作模式、完善多学科讨论制度、积极推进远程会诊、严格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成立巡回医疗队、制定队员相关组织纪律要求。在她的带领下,孝昌医疗分队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工作成绩突出,显著提高了孝昌县的新冠肺炎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并且做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

    唐茁月 为受援地医生做影像学讲座

    唐茁月,男,40岁,重庆市人民医院影像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医师。

    2月,他作为重庆市第二批援助湖北孝感医疗队大悟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深入一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对大悟县CT设备少且时常故障的问题,他申请一台移动CT用于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进行检查,缓解医疗设备紧缺的压力,并设计开辟人员分流分层专用通道,避免交叉感染。

    他利用医学影像前沿先进技术,主导搭建了AI影像诊断云平台,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读取的数据加以分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缓解了医务专技人员匮乏的压力。同时,他利用轮休时间给当地医生做新冠肺炎影像学诊断知识讲座。

    他为大悟县放射医学留下了一台带不走的设备,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放射医学医务队伍。他被孝感市委、市政府授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同时作为党员被孝感市委通报表扬。

    李蕊 荣获孝感五一劳动奖章

    李蕊,女,40岁,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治医师。

    她积极报名参加援鄂医疗活动,作为重庆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重症组副领队赴孝感参与医疗救治。在孝感期间,凭借娴熟的专业技术,承担本病区医疗组长职责,并作为重症专家协助指导其他病区危重患者救治,医疗工作受到指挥部及孝感医院充分肯定。

    作为重症组的副领队,她行领队使命,保障队员身体健康的同时注重心理辅导,成为队员“知心大姐”,与队员一起树立重庆医疗队良好形象。

    她不忘在思想政治方面追求进步,其工作态度和表现得到了前方指挥部党组织的充分肯定,并在抗疫前线光荣入党,荣获孝感五一劳动奖章和孝感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姚勇刚 临危不惧为肺炎患者插管

    姚勇刚,男,37岁,重庆市中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南)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身为共产党员,在疫情面前他无所畏惧,主动请缨奔赴武汉,承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病区抗疫工作,首批进入病房后连续奋战15小时。不顾个人安危协助完成十三病区首例病危患者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操作,每次在污染区工作3-4小时。参与东院联合专家组危重及疑难病例讨论10次,持续工作57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68人,其中重型及以上47人,轻型21人。他在救援的同时兼任医疗队的保健医生,协助病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用行动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医生“医者仁心”的品格。

    他先后荣获2018年度重庆市中医院临床医师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科研工作者,2019年度重庆市中医院第二届医师节优秀医师。

    何继菲 率先进入接管的隔离病房

    何继菲,女,39岁,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副主任医师。

    她主动请缨到武汉,承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庆医疗队负责的两个重症病区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作为医疗队院感组组长、临时党支部委员,她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制定出符合感控要求的布局流程,率先进入接管的隔离病房;建立穿脱防护服监督机制,定期督导病区院内感染防控措施落实,进入隔离病房(红区),指导医护人员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品5972人次;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队员健康监测及感染报告7125人次,追踪处理职业暴露42起;立足现有条件,在驻地酒店搭建消毒棚,配置专用鞋柜,监督指导酒店环境消杀和个人防护,降低队员感染风险。

    援鄂工作中,医疗队管理病区未出现院内感染病例,全队队员未发生新冠肺炎感染。

    肖明朝 医疗队创造了“五个第一”

    肖明朝,男,55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2月13日逆行武汉,在为期46天的救治工作中,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率领医疗队先后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展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工作,为武汉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贡献。

    他率领的医疗队在武汉市第一医院10支国家医疗队中创造了“五个第一”:第一支在重症病区建立临时ICU集中救治危重患者,第一支实施ECMO(体外膜肺)救治,第一支针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第一支采用中药煎剂治疗新冠肺炎,第一支针对患者开展肺康复训练,受到联合指挥部的高度赞扬。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世界。

  “五一”,是劳动者的节日,我们奏响劳动赞歌,弘扬劳模精神。

  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肯定他们的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共克时艰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就是宣告这种精神,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需要所呼唤的精神,这种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不仅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更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就是引领我们自觉形成“在劳动岗位做出的贡献越大,价值实现也就越多”的理念。

  这些楷模所形成的劳模精神,就是各个岗位上的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创新创业精神,融进城市形成“城市精神”,融进民族形成“民族精神”,汇到一起拧成绳,则是国家繁荣昌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铿锵力量。

  劳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劳模精神催人奋进。2020年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我市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中脱颖而出的楷模。今天选登的19位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他们中的部分代表,今后我们还将陆续推出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新风。

  (下转14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