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近日,我市媒体连续推出大型系列专题报道“望他山”,派记者前往京沪粤浙等地,以科技创新为主题开展采访,报道了不少可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
当前,在重庆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抢抓机遇谋发展之际,为何要把目光投向外地去“望他山”,这背后蕴藏着怎样的考量?
通过“望他山”系列报道,可以体味到重庆要具备的三重境界:要有“他山之石,可以为错”的眼界;要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动力;要有摒弃“一览众山小”心态,勇攀高峰的格局。
望他山是一种眼界。《诗经》云:“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望他山”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去寻找标杆、取长补短,借他山之石,改己之错,琢己之玉。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开放的眼光,虚怀若谷的胸襟,很容易固步自封。
重庆目前面临诸多机遇,识别机遇要靠科学的眼光,落实机遇要靠科技创新。转换动能、培育新的增长点就要不惧山高路险,取得真经,拓宽思路,找到短板,加以改进。
这次专题报道的先进地区的许多新思维新措施都让我们大开眼界,收获颇多。
比如,北京大胆创新解决引进人才的问题,实行职称评审“直通车”,实行市场化方式,给予人才多方面的自主权;深圳通过自主举办以及引进国内外名校合作的方式,打造高等教育高地培养高科技人才;杭州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创新等。
“他山”的成功让我们眼前一亮:原来可以这样干!
望他山是一种动力。《吕氏春秋》里说,“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望,尚巍巍焉山在其上”。
“望他山”就是时刻保持“这山望着那山高”,勇攀高峰永不满足的动力。“望着那山高”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而是要不安于现状,居安思危,以一天不耽搁,一刻也不松懈的精神状态,随时盯紧最新科技发展潮流,随时应对新的挑战,一山接着一山去攀登。
“望他山”系列报道中的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展现的那种时不我待、你追我赶、热气腾腾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这一组连续报道,让我们有了一种坐不住、等不起的压力,有了一种想干事、干成事的冲动。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风险挑战,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是关键。此次媒体聚焦先进发达地区,报道他们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其目的就是要让重庆上下保持不停步的精神动力,激发重庆广大干部群众不怕困难、勇于担当、干事创业的热情,营造一盘棋抓工作、一股劲促发展的生动局面和良好氛围。
望他山是一种格局。通过“望他山”,要摒弃“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狭隘心态。“一览众山小”作为文学抒情成为千古绝唱,但在现实中,那是一种错觉,也可以说眼界有限,须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创新没有止境。
近年来,重庆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单就科技创新而言,2019年重庆市科技型企业达到16918家,增长53.4%;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8%、11.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提高到70.8%,科技进步贡献率58%。
特别是,重庆聚焦“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2019年获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5%左右。“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得以壮大,智能产业销售收入比去年增长14%,是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成绩显著,但仔细掂量,重庆面临的挑战有很多,还有一座座“高山”需要我们去征服,远没有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地步,“望他山”让我们看到了差距,看到了路径,也看到了目标。
山,要靠自己一步一步登上去,如果“望而却步”“闲庭信步”,永远登不上更高的山峰,只有苦战方能过关。
重庆是长在山里的城市,重庆人自有逢山开路、勇往直前的担当和智慧。“望他山”的最终目的就是我们要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以一天也不能耽搁,一刻也不能松懈的精神状态,善于学习、看到差距、脚踏实地、奋力拼搏,在行动看效果,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