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京如何解放科研人员“生产力”创新要立足本地优势做文章
第005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上一版 下一版 
看北京如何解放科研人员“生产力”
创新要立足本地优势做文章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4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手记

创新要立足本地优势做文章

吴刚 周雨

  今年重庆“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在谈到创新路径时,报告说,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加快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需要创新资源、资本和创新生态三个方面的合力。所谓创新资源,主要是指科研人员。

  在人才这一关键要素方面,北京拥有其他省市不可企及的优势。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正是北京市政府创新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不少省市的做法,归纳起来就三个字——市场化。具体而言,就是鼓励科研人员下海,瞄准市场需求,兴办实体,让科研人员更直接从成果转化中获益。但北京的科研人才更多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从事的大多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不能一蹴而就。

  立足于既有优势,同时也考虑到基础研究带来的创新可持续性,北京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道路。第一步棋,是充分盘活编制资源,新成立法人事业科研单位,对既有分散的科研资源进行整合。相当于集中优势兵力,对重大科研项目进行攻坚。以事业单位留住人、稳住人,以事业单位促进高校和院所的科研人员体制内流动,消除科研人员“身份焦虑”。

  但是,让科研人员在不同的事业单位流动,只是换了个工作场所,为啥活力被激发出来了呢?这得益于北京市的第二步棋,即以市场化方式运行科研单位,最大限度给予自主权,尊重科研规律,减少行政干预。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中,给科研人员更大的回报。

  机构、编制这些着眼全局的大的改革事项,为释放人才活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本版图片由记者罗斌摄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