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大最美巴渝工匠 |
2019年,重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成绩斐然:
这一年,重庆培养14名选手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技能大赛,斩获4金4银2铜牌3优胜,创下历史最好成绩,金牌数、奖牌数位列各省区市前列、中西部首位。
这一年,重庆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吸引44个国家和地区的698名技能精英来渝参赛,在世界舞台留下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
两大赛事的成功背后,重庆高技能人才功不可没。
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我市技工院校牢记嘱托,挑起技能扶贫担当、人才培养担当、社会服务担当,发出“技能报国、技能成才”的响亮回声,推动重庆高技能人才培养交出精彩答卷。
技能扶贫有担当
“授人以渔”决胜脱贫攻坚收官战
学好一门技能,就多一条出路。
重庆市艺才技工学校从2016年开始坚持举办“授渔脱贫”技能培训班,先后组织200余名贫困青年实施3个月的短期培训。
廖圣是“授渔脱贫”技能培训班第一期学员,结业后经学校推荐到海尔集团工作,当时就有4500元的月收入,现在已月收入过万。田娅玲在培训班主要学习酒店管理,期间还担任学习委员,在培训中不仅学到技能也提升了综合素养,如今正朝着销售主管位置冲刺。
技能培训班的学员都来自贫困家庭,但他们却通过技能培训改写了命运。学员培训结束后会参加人社局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得到职业资格证书后相继被推荐到海尔集团、秦安机电、平伟集团、京东方等单位就业,就业率达98%。
把“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变成美好现实,重庆技工院校挑起担当,对贫困学生关爱扶持,对贫困人员给予帮助。
就拿重庆铁路运输高级技工学校来说。学校13年来坚持在酉阳扶贫,以“教育培训+创业孵化,电商扶贫+特色产业”等方式推动当地居民就业创业,采取送训下乡、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等多种形式,把技术技能送到了田间地头,送到了贫困户心坎上。
技能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强劲引擎”。
2019年3月,市人社局会同市扶贫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技工院校技能脱贫行动的实施方案》,选择20所优质技工院校为技能扶贫重点技工院校,与全市33个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区县人力社保、扶贫部门对接,开展扶贫招生。去年全市技工院校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000人左右。
以“技能脱贫、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为主题,全市技工院校还开展技能“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80余场活动宣讲政策、展示技能、上门帮扶,进一步扩大了技能扶贫和技工教育影响力。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扶贫,结合制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将扶贫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综合培训补贴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采取“农民夜校”“培训大蓬车”“田间课堂”“送培训下乡”等便民培训模式,通过“短平快”“长短结合、集中和分散结合”“三单式”(“订单式”组织、“菜单式”教学、“工单式”就业)培训和“5+2”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高培训实效。仅是2019年上半年就组织贫困劳动力培训9454人次。
“目前我们还在实施鲁渝扶贫协作项目。”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谈到,一是向14个重点区县就读我市技工院校的建卡学生发放鲁渝劳务扶贫协作奖学金240万元,二是组织14个重点区县第一批培训机构、技工院校负责人和骨干教师37人到山东培训。
人才培养有担当
广大青年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路
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培养出美发项目选手石丹、汽车技术项目选手王桢,以及管道与制暖项目选手杨应政代表中国参赛,最终获得1金2银的优异成绩。这不是第一次赢回殊荣。2015年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五一技校教师聂凤就代表中国拿到美发项目金牌,实现中国在该赛项的金牌零突破,成为亚洲参赛国家65年来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技工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重庆给出的答案是,既能培养具有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也能培养在岗位上精益求精的巴渝工匠。
事实上,今天的重庆技工院校早已不是后进生的“避风港”了,曾经不少人或许因为学习成绩差、品行不够好才选择技工院校,但今天的技工院校培养的是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路的青年,是能赢得社会尊重的劳动者。
技工教育究竟如何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以重庆市商务高级技工学校为例,该校建起48间各类培训室为学生磨练技能搭建起平台,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方案,共同承担专业教学,学校分批次派遣教师去企业实践,企业指派有经验师傅指导考核教师并走进课堂,同时学校在企业生产车间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将理论融入实践。
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更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我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
在生源减少、高校扩招等因素影响下,技工院校招生人数连续3年逆势上涨,2018年达到3.4万人,在校生近10万人。
与此同时,护航技工院校发展的政策也越来越多。
无论是“巴渝工匠2020”计划还是《重庆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都有很多关于支持技工教育发展的决策,比如支持技工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支持技工院校提升改造职业技能实训设施设备,支持技工院校建成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就业质量高、服务能力强、办学整体实力领先的院校。
得益于政府重视、政策支持,我市技工院校办学特色交相辉印。尤其是聚焦我市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需求,技工院校建成或在建实训基地102个,实习实训惠及10万人次。这也撬动了技工院校不断强化专业建设,开设专业124个、专业点414个、精品特色专业76个,专业对接我市产业发展匹配度达到73%,校企合作企业达到806家。
通过年均开展师资培训及教学教研任务近30项,惠及7000名教职员工,我市技工院校师资力量也日渐雄厚。每年平均评出奖项136个,先后选派35名专业教师赴美国、德国培训。特别是在人社部举办的首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我市教师选手综合成绩名列全国第三。
丰厚政策、精品专业、强大师资、创新教学等等,都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先足条件”,更好引领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社会服务有担当
聚技能人才之力助重庆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在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复学的情况下,重庆市公共交通技工学校为配合重庆西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复工,恢复了学校35名客车驾驶专业学生的跟岗学习,助力经济社会持续恢复。为保障学生健康进行了防疫知识培训并发放防护用品等。“在师傅带领下,我们每天做好车辆例保检查和车内消毒工作,为市民提平安、健康的出行尽一份绵力也是我的荣幸和骄傲。”跟岗实习学生如是说。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据了解,我市技工院校年均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3万人,培训社会人员11万人,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在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同时,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和紧缺的智力支持。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技能人才37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2.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建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5个、国家级竞赛集训基地14个,共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0人,重庆英才·高技能领军人才3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4人,全国技术能手209人,重庆市杰出人才突出贡献奖30人……
每一个技能人才,都有推动经济社会向好前行的力量。
为推动更多技能人才成长,我市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量110万人次左右。为更好服务产业发展,我市在职业技能培训中按照服务区域需求实施“技能兴业”职业培训计划,开发重庆火锅、小面、涪陵榨菜等72个专项职业能力标准和三峡绣娘、橘城厨工等141个特色培训项目。
同时,我市以企业职工为培训重点,年均培训技师、高级技师5000余人,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做法在全国推广,2020年将培养企业新型学徒8.4万人。
在职业培训中,我市还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导用工企业参与培训全程,将职业标准、岗位要求融入培训体系,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实现培训促就业、带创业。在疫情期间,我市暂停定线下集中职业技能培训,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做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线上培训工作的通知》,全市275所培训机构开设线上培训课堂,服务10.6万余名劳动者参与公益性和政府补贴性线上培训。
除了做强职业技能培训外,我市还不断优化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和环境,累计辐射带动100余万人参加技能比拼,选拔培养高技能人才3万余人。以“技高行天下、能强走世界”为主题,我市每两年举办一届“巴渝工匠”杯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每年举办100场次以上“巴渝工匠”杯市级系列职业技能竞赛,涉及居民服务、交通运输、民航服务、电力供水、新能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50余个行业200多个工种,为保持全市就业稳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链接》》
“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永久落户重庆
1月12日,国家人社部同意2021年在重庆市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并将“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永久落户重庆。
人社部提出,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对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际人力资源开发和技能合作交流,搭建技能融通、增进友谊平台,推动“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技能发展和技能竞赛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019年,我市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44个国家和地区的698名技能精英来渝参赛,国内外媒体刊文报道6905篇,阅读点击量超过1.2亿次,参赛人员满意度100%。
赛后,我市于全国率先成立“一带一路”国际技能研究院,并进一步推进开放办赛促进技能合作。据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和媒介,积极推动国内、国际特别是“一带一路”技能领域交流合作,先后成功举办了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美发国际技能邀请赛、光电技术技能国际邀请赛。
下一步,重庆将借力“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力争与上海世界技能大赛、广东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一起在全国形成职业技能竞赛空间布局的“金三角”,成为中西部地区的技能竞赛战略支点和世界技能大赛项目储备、队伍锻炼、选手热身的重要平台,辐射带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全国职业技能提升。
向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发起强攻
我国将举办2021年上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今年2月,国家人社部批准依托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设立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重庆)研修中心,成为人社部在上海(东)、广州(南)、重庆(西)、天津(北)布局的4个不同职责的世赛研究(研修)中心之一。
重庆研修中心主要负责世赛技术工作研修、组织世赛技术专家团队和集训基地管理人员培训等,将与其他研修中心形成世赛举办、成果转化、专家研修、理论研究职能互补,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助我国世赛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在过去参加的三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我市培养选手取得6金7银2铜9优胜的佳绩。为做好明年世赛的备战工作,我市在全国率先印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世赛集训备战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集训基地和有关单位停工停课不停训、线上线下两促进,科学制定训练计划,通过在线学习、连线指导等方式,开展实际操作、理论标准、职业道德、语言表述、身体体能、心理调适等方面“居家式”综合训练。这一做法得到人社部肯定,并要求各省区市向重庆学习。
目前,全市32个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正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集训备战,将全覆盖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所有项目,争取30名以上选手入围国家集训队。
王小寒 刘进 图片由市人社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