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 盯紧重点精准发力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第007版: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巴南战报
上一版 下一版 
巴南 盯紧重点精准发力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4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南 盯紧重点精准发力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东温泉镇黄金林村菊花基地

    西南大学教授指导管护技术 摄/余元彬

    疫情期间工作队和村干部为贫困户送去春耕物资 摄/何洪云

    贫困户李宗港在采摘水果 摄/陈勇梅

  平整的水泥村道,整洁的人居环境,设施齐全的活动场所,一排排别墅似的乡居,一片片种植大棚……如今,巴南的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逐步旧貌换新颜,绘制出一幅勃勃生机的致富新画卷。

  近年来,巴南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从“插花式”贫困的实际出发,围绕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等精准脱贫途径进行探索和实践,用“绣花”功夫扎实推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截至目前,全区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于2015年底全部脱贫退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32户9210人,其中未脱贫户13户3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2%下降至0.01%。

  精准施策,埋头苦干,用心填好民生答卷

  “两不愁三保障”,既是脱贫攻坚底线性任务,更承载着厚重的民生期待,是检验脱贫攻坚质量、成色的试金石。巴南区精准施策,埋头苦干,正用心填好民生“答卷”。

  耿顺才、张泽碧两位老人,是居住在双河口镇塘湾村龙洞口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年以来因为长期生病,加上年老体弱,不仅让他们身心俱疲,更使得家庭拮据,日子艰难。

  “现在多亏了政策好,不但看病容易,还有家庭医生上门服务。”耿顺才、张泽碧两夫妇一提起镇里常常上门服务的医生,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感谢医生上门关怀,教我们俩口子肺病的知识,给我们讲吃的注意什么,要按时吃药,不能吸烟,要合理饮食。”

  巴南在动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正多措并举增强民生获得感,耿顺才、张泽碧两夫妇的变化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通过加强镇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落实全科医生驻镇街、提供“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就医结算等举措,该区正不断完善健康扶贫体系,推动健康扶贫全时段、全方位深度覆盖。

  今年,全区贫困人口住院自付比例降低至9.62%,医疗整体救治覆盖率达到100%;在家且有签约意愿的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实现100%。

  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和义务教育有保障,巴南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19年落实财政资金1.3亿元,继续推进农村人饮提升两年行动计划,坚持每月调度推进,确保所有贫困人口都喝上“放心水”。同时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改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确保无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失学现象发生。

  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开辟致富增收路径

  4月16日,走进东温泉镇黄金林村菊花产业基地,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在紧张作业,栽苗浇水忙个不停。

  菊花产业近年来正成为这里的一张名片,是该村两个支柱产业之一。全村308户(其中48户贫困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联合村集体,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推动扶贫产业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对菊花进行标准化种植,统一仓储、加工,形成产业链,带动整个产业实现高附加值。”东温泉镇扶贫办负责人梁正勇介绍,目前200亩菊花已投产,仅去年就创造收益40多万元,更带动了不少贫困户增收。

  黄金林村民王大贵就是其中的一例,作为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去年光是产业基地里务工他就实现了近7000元的收入。

  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巴南持之以恒抓实抓细,全区建立了扶贫产业指导员制度,成立了5个产业发展指导小组对口帮扶贫困村,每个贫困村分别培育了1~2个主导产业,每村配置2~3名产业指导员,为产业发展提供全程服务。并通过开办“农业理论、技术培训、农业实作”三门课程,积极建基地、抓信贷,不断打牢产业基础。目前,双河口镇塘湾村的高山生态水果,二圣镇幸福村无花果、柑橘、玫瑰,接龙镇马路村“稻+菇”,姜家镇蔡家寺村“黑产业”正远近闻名,逐渐形成了“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

  就业,是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另一驾马车。巴南通过全覆盖摸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就业需求,分类建立台账。部门联动,多措并举实现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充分就业。今年以来共计新增岗位3000多个;开发农村保洁员、临时防疫员等公益性岗位,吸纳贫困人口371人就业;免费为重点群体提供线上技能培训惠及167人……目前,已外出就业贫困劳动力5194人,占2019年贫困人口外出务工人数比例达到了120%以上。

  接龙镇的扶贫车间——重庆九亩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率先复工复产,坚持贫困户就业优先,已解决当地10名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人。

  创新机制,探索新路,多点激活造血功能

  4月15日双河口镇塘湾村产业示范园里工人忙个不停,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脱贫攻坚中,巴南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创新机制,贫困村结合实际建立了“公司+村集体+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互联网+扶贫”“消费+扶贫”等模式,推动扶贫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多点激活“造血功能”。

  通过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重点产业扶贫体系,相继引导5个贫困村依托和组建了20个农业公司、16个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把农业产业发展的收益更多地留给贫困户,正实现着贫困户增收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双河口镇塘湾村产业示范园就是其中的一例。今年60多岁的李宗港过去缺技术、缺产业,虽然生活不成难题,但想要致富完全无法想象。如今,他不但在产业园里有了稳定的工作,每年还可以额外获得分红。

  “虽然不是翘起脚当老板,但这个产业园也有我的一份呢。”李宗港介绍,仅在去年,他的工资加分红就实现了近3万元的收入。

  据塘湾村第一书记介绍,李宗港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目前在该村总计43户贫困户都已实现增收。塘湾村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全力发展产业,四层分配机制让脱贫造血功能十足。其中,第一层:村民以土地入股将和村集体共享收益,按7:3分配;第二层:建卡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将享受村集体3成收益全额返还;第三层:建卡贫困户、困难人员优先考虑岗位,获得务工收入;第四层:村集体3成收益除返还建卡贫困户部分,将根据贫困户实际需要,通过设立公益岗位、支持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等实现共享。

  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激活造血功能,巴南还着力下功夫打造扶贫品牌,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区域特色、经典产品,全力打造“一镇一品”特色产业,融合线上线下渠道,搭建扶贫产业产品产销对接平台;通过吸纳社会资本,鼓励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小微企业资本下乡,建立扶贫车间,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防疫不松 农时不误 战疫战贫两手抓

  “全靠政府帮助,不然今年不但投入打了水漂,地里的菌子也要浪费。”提起疫情期间的农业生产,接龙镇马路村贫困户赵寿明仍一阵后怕,去年10月份他拿出不多积蓄,购买遮阳膜入股了村里的球盖菇产业,本想着趁今年第一次收割赚上一笔。却不曾想1月底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集体种植的球盖菇等农产品出现严重滞销。

  “眼看着每天达到600斤的菌子要烂在地里,我们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马路村第一书记张杰和驻村工作队在了解情况的第一时间多方联系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士,多种渠道进行助农销售。两个月下来,通过网红主播到村直播带货、本村的农村电商经纪人进行电商销售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帮扶,不但菌子销路不愁,还进一步打响了名气。

  “截至目前,共实现了6万多元的销售,按照2%的保底分红,赵寿明不但拿回了投入,还赚了1000多元。”张杰说。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巴南坚持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统筹兼顾、同步推进,做到一手“战疫”,一手“战贫”,确保两不误、两促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

  为实现农时不误,在做好防疫不放松的基础上,巴南区农业农村委抽调40名精干力量,组建了2个督导组、4个技术指导组,深入开展春耕技术服务和督导工作,贫困户春耕备耕的物资保障及相关准备到位。并且在疫情期间,该区高度重视,区扶贫办还抽调了精干力量组建督导组,将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同督导、同推进、同落实。

  链接》》

  确保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巴南还有这些举措来保障

  1.政策保障 从今年起将小额信贷、电商扶贫、消费扶贫和产业扶贫政策相结合,打出一套"组合拳",大力发展电商平台为龙头的订单农业,推行统收统销带贫模式。

  2.资金保障 今年共计整合市、区两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00余万元,主要用于支持扶贫产业发展、贫困村提升工程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

  王清春 图片除署名外由巴南区东温泉镇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