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 “两不愁”质量提升 “三保障”保障到位
第T02版: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石柱战报
上一版 下一版 
石柱 “两不愁”质量提升 “三保障”保障到位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4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实施六大专项行动
石柱 “两不愁”质量提升 “三保障”保障到位

    石柱县城全景

    黎红兵老师到贫困学生江海静家里家访

    “美丽产业”助扶贫

    医护帮扶工程——石柱县中医院下乡义诊

    石柱建成我国西南地区最大辣椒基地

    整洁的农家小院 摄/谭华祥

    石柱县建成全球最大莼菜蔬菜基地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重庆考察调研,前往石柱县中益乡小学、华溪村,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情况。次日,正在重庆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一年来,石柱坚决落实“要把‘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的要求,坚定不移把“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深入实施确保“两不愁”、强化产业扶贫、保障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六大专项行动”,先后开展7轮全覆盖集中排查和“回头看”,发现并动态销号清零突出问题1475个,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

  吃不愁穿不愁

  临时救助保当前,政策保障谋长远

  3月,西沱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崔佳(化名),领到了来自石柱县民政部门发放的临时救助金2400余元。1月31日,崔佳因新冠肺炎被送医院隔离治疗,于2月10日病愈出院。石柱县民政部门在了解到情况后,对其进行了临时救助。

  为确保疫情期间困难群众“两不愁”,石柱县民政部门及时将受疫情影响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患者,以及因患新冠肺炎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按低保标准的2倍按月给予临时救助。

  实现“两不愁”,必须一手保当前,一手谋长远。

  今年1月起,三河镇红明村鲤鱼组残疾人谭林夫妇开始有了一笔新的稳定收入——民政部门为女儿发放的每月基本生活补贴1204元。

  谭林肢体二级残疾,妻子马建蓉视力一级残疾,两人缺乏劳动能力,还要抚养照顾8岁的儿子,难以自食其力。去年,夫妻俩生下女儿谭雅月后,经济状况更为窘迫。

  去年12月,石柱县民政部门在摸排中发现谭雅月符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条件,遂决定从今年1月起为小雅月发放基本生活补贴。谭家生活困难的情况得到有效改善。

  一年来,石柱对完全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脱贫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规定实行社会救助政策保障性兜底,“一户一策”落实增收措施,将2893户570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兜底。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410元,提高到440元。同时,先后将245名贫困人口纳入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范畴,让所有贫困户实现“两不愁”。

  产业扶贫强根本

  发挥产业支撑作用,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只有不断强化产业扶贫,才能建立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石柱将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产业扶贫对象。一户一策、精准制定产业发展帮扶措施,引导10124户贫困户发展种植5.87万亩、养殖16.38万头(只、群)。充分发挥长效产业带动作用,新发展李子、木本中药材等长效增收产业24.87万亩。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西沱镇山平村紧邻长江的柠檬基地,一派防疫生产两不误的繁忙景象。村民们戴着口罩除草施肥,加强春季管护,壮大产业发展。

  脱贫攻坚中,山平村针对柠檬食用、药用价值较高的特点,引进农业企业种植柠檬280亩,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基地劳务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目前,该村柠檬产业覆盖村民97户343人,其中建卡贫困户20户89人。

  辣椒是石柱的传统优势产业,全县发展以辣椒为主的调味品10万亩。作为石柱最知名的农业合作社之一,石柱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在辣椒种植、加工、销售,以及相关技能培训等方面,为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民提供“保姆式”服务。

  去年,该合作社新带动300个贫困户种植辣椒665亩。除直接收益外,合作社还为120户贫困户每户配股8000元,固定分红8%,效益分红4%,每户每年分红可达960元。

  此外,合作社还长期聘用8名贫困群众务工,助其户均年增收3万元;每年吸纳30余名贫困群众参与季节性务工,助其户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

  正如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所为,石柱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帮助5174户贫困户实现了联产联业、联股联心。持续推广10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1.03万户增收,其中股权收益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3519户、累计向贫困户和村集体分红1111.771万元,旅游收益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346户、2019年度贫困户新增获益69.3万元。同时,强化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支持,新增扶贫小额信贷344户1328.5万元。

  住房安全有保障

  重点关注困难群体,消除危房安居梦圆

  安居,方能乐业。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有效保障人民群众住房安全,不仅是脱贫攻坚的重要部署,也是国家力行的民生实事。

  双耳一级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谭明,是沙子镇龙源村贫困户,靠低保维持生活。一直卧床在家的他,平时由两个女儿轮流照顾生活。谭家老宅建于上世纪70年代,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房屋墙体开裂,早已摇摇欲坠。

  “多亏政策好,不然我们这种条件,哪里住得起新房。”谭明的女儿谭秀兰说,2018年,家里的老房子进行了D级危房改造,享受到了2.1万元的补助,在原址新建了一间50平方米的平房。老人终于搬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房。

  石柱县高度重视农村危房改造,始终把危房改造工作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狠抓落实,最大限度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加快保障农村住房安全。

  2019年,石柱精准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将符合市级改造条件“四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纳入危房改造项目,其余4类重点对象、一般农户存量危房纳入旧房整治提升项目,做到同步实施,同步推进。改造C级危房45户、D级危房144户。同时,实施旧房整治提升6000户,农村群众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居住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2020年,石柱各街镇乡申报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需求计划39户;其中贫困户28户,低保户11户。目前,石柱县正全面开展“四类重点对象”房屋鉴定和精准挂牌工作,不断加大督查指导力度,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加快项目建设,确保精准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切实保障农村住房安全。

  义务教育有保障

  不因经济困难失学,教育扶贫“一对一”帮扶

  通过教育进行扶智,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长远之计。国家把“义务教育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石柱教育一以贯之的发展宗旨。

  “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确保山里的孩子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石柱把习近平总书记在石柱县中益乡小学校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努力做好义务教育优先保障,通过政策“兜底”,综合施策精准帮扶,解决突出问题,让孩子们真正有学上、就近上、上好学。

  “总书记视察前,全县有38名学生失学辍学,目前无1例适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石柱县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石柱精准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先后制定出台“对城区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对县籍县内学前教育至高中(中职)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实施兜底资助”、“对县籍县外就读建档立卡贫困学生(高校学生除外)实施资助”、“对县籍普通高等学校建卡贫困学生以外的城乡低保等贫困大学生实施资助”等4个县级教育资助“补丁”政策。

  同步,建立贫困学生帮扶台账,组织4193名教师与9456名贫困家庭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做到每月家访1次以上;研究制定《石柱县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送教上门实施方案》,建立送教台账,落实“一对一”责任教师,对111名(含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3名)重度残疾学生实施送教上门;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1.07万人次6821.2万元,实现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

  基本医疗有保障

  既要看得起病,还要看得好病

  医疗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权益的基本性制度安排,在助力脱贫攻坚、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石柱在严格落实市级七重医疗保障线的基础上,落实好资助参保、县级兜底救助和居家康复临时医疗救助等自主政策,全面构建起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等为补充的医疗保障体系,有力地保障了贫困群众基本医疗。

  “以前担心花钱怕去医院,现在健康扶贫政策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提起医疗救助政策,下路街道高平村的建卡贫困户马世尧赞不绝口。

  68岁的马世尧去年9月1日因患胃穿孔住进石柱县人民医院。医院不但为他入院开辟了绿色通道,为他在未交任何费用的情况下提供救治,医护人员还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住院17天,马世尧累计花费医疗费用22421.26元。经过一系列健康扶贫政策减免,个人自付部分仅为2242.13元。

  不仅要“看得起病”,还要“看得好病”。不仅要“看好病”,还要“好看病”。去年12月,升级后的中益乡卫生院理疗科重新开张。2名专科理疗医生的加入,疼痛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等专业设备的添置,让理疗科实力大增。

  “我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以前只能去县城治。现在家门口就可以扎针灸、做理疗,价钱便宜还方便。”坪坝村石桥组贫困户谭淑兰说。

  中益乡卫生院大门外,一座新院区的主体建筑已拔地而起,预计6月底投用。届时,医院还将增设妇产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更好地保障群众就医。

  2019年5月以来,石柱累计救助贫困患者13.39万人次,涉及金额3791.2万元。全县贫困人口住院个人自付比例9.87%。慢特病门诊个人自付比例10.09%。大病救治率、在家贫困人口签约服务率均达100%。深化医疗卫生服务,对8037名慢病患者实行分类管理,落实663名医护人员结对帮扶9142名贫困患者,实行“一人一策”帮扶措施,贫困群众健康扶贫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均达95%以上。

  饮水安全有保障

  同心管护安全饮水,建管结合长效运行

  水是生命之源。让贫困群众和普通群众一样也能喝上放心水,是“不愁吃”的重要体现。

  逐一巡查全村11口蓄水池,是河嘴乡同心村人饮设施管水员汪永成每天工作的必修课。特别是雨后,面对引水管道可能发生的淤塞,例行的巡查还会变得格外细致。

  同心村两山夹一槽,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群众吃水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依靠脱贫攻坚的政策资金支持,同心村建起了11口蓄水池,汩汩清水得以流入更多的农家。

  建立健全“建、管、护”的保障机制,是确保水利扶贫项目成果发挥长效作用的根本之策。在石柱县水利部门的指导下,同心村成立了村人饮协会,落实专职管水员1名并支付管理费用,包括贫困户在内的320户农民自愿加入,以制度形式规定水费0.7元/吨、会费10元/年。

  通过“有偿使用、计量收费”,同心村群众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工程管护也有了资金来源,加上政府每年1万元的经费补助,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收支相抵还有结余,真正实现了安全饮水工程的良性运转。

  如今,“同心经验”正在石柱复制。针对人饮工程管理上的短板,2019年,石柱县水利局出台了《石柱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成立县农村饮水管理协会,设分会31个,落实管水员209名,充分发动群众参与饮水安全工程管护,实现“以建蓄水、以管护水、建管结合、长效运行”的良性循环。

  纵观全域,2019年石柱全面摸排区域性、季节性缺水突出问题,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178个,受益人口达9.07万人,基本实现死角死面全覆盖。全县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增长0.5个百分点、达到88.5%。

  链接》》

  扶贫路上,汇聚起精神的力量

  “七曜山上把歌唱,啰儿声声传四方。土家过上好日子,脱贫不忘共产党。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越过越亮堂。巍巍七曜山,绵延向远方,滚滚龙河水,浩荡奔长江……”去年10月,石柱县文联主席冉隆祥创作的扶贫歌曲《脱贫不忘共产党》,逐渐开始在石柱的土家山寨唱响。

  《脱贫不忘共产党》并非冉隆祥以扶贫为主题的歌曲处女作。此前担任金竹乡和农村驻村队长兼村支部第一书记的他,在一次扶贫走访中因躲避山体塌方导致脚裸骨折。

  经历了拄着拐杖坚守阵地刻骨铭心的3个月,他写出了扶贫队员之歌《牵挂》:“淌过湍急的河流,翻过陡峭的山峰,脚踩泥泞的小路,我们是扶贫队员,我们去搬掉贫穷……”

  扶贫路上,有干部受伤,还有干部永远倒下。2017年11月24日10时50分,六塘乡六塘村本土人才、扶贫专干王明香在入户走访时,因车祸不幸去世,将生命永远定格在38岁。她用生命践行了工作牌上的承诺——做好村主任助手,为群众办实事。她的事迹,将永远在石柱传颂;她的精神,将永世在石柱传承。

  王明香18岁的儿子邓升辉说:“我要把妈妈的扶贫精神变成学习的动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妈妈。今后,我还将以妈妈为榜样,做一个认真干事、乐于助人,对社会有益的人!”

  2015年迄今,石柱的脱贫路上,已经有37名扶贫干部受伤,2位扶贫队员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兑现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庄严承诺。

  冉志刚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石柱县委宣传部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