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醉美龙洲湾 摄/冯亚宏 |
 |
巴南通江健康主题公园 摄/冯亚宏 |
 |
巴南区体育馆 摄/唐鸿姿 |
 |
花溪河天蓝水清 |
 |
居民丰富的业余生活 摄/郑彬 |
城市提升,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容。
一年多来,巴南区围绕城市提升的各项任务,着眼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全面提升,努力让山更绿、水更清、人文更璀璨、人民更幸福。一座大美巴南,让近者悦远者来。
传承巴渝文化 提升人文品质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各类要素资源和人类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
一座充满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城市,其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巴南,重庆唯一一个因“巴”而名的行政区。数千年的历史,“巴”名不易;上万年的传习,“巴”风依旧。
巴史浩瀚,巴风遗韵。传承巴渝文化,提升人文品质,于是成为巴南区城市提升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巴南区博物馆,一张《巴南区历史与当今行政区划图》上,巴国——巴郡——巴县——巴南区的行政区域变迁脉络清晰可见;其馆藏的3000多件(套)藏品中,出土自巴南的战国手心纹青铜柳叶剑等文物,无不见证着今生巴南与前世巴国的“血脉相连”。
在巴南,类似这样能够寻觅巴文化踪迹的文化符号,比比皆是。它们凝练出鲜明的人文特质,成为巴南城市提升的生动案例。
南温泉,也是巴南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落脚点”。这里有广为人知的温泉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宗教文化,还有口口相传的众多神奇传说、名人故事。
于重庆而言,一个更为重要的城市记忆是:1949年11月,一场壮烈的南泉战役,打响了解放重庆主城的第一枪。
“提升城市人文品质,就是要让传统历史文化有效保护、活化利用、创新发展,实现自然与文化水乳交融、历史与现代和谐共生。”巴南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因此,巴南区将南温泉区域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创新,作为了城市提升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在2019年11月29日,在重庆解放70周年来临之际,位于巴南南泉建文峰的解放重庆历史陈列馆正式开馆。
陈列馆通过图文展板、历史遗物展示、科技手段的实景还原,再现了解放重庆的斗争历史,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此外,南温泉抗战纪念区整体提升项目也已完成立项,落实了建设资金。
源远流长的巴文化、彪炳史册的革命文化,孕育出巴南的独特人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时至今日,在一代代巴南人的传承、创新之下,这座城市的文化印记及人文精神变得更加丰富、更可持续。
其中的华熙LIVE·鱼洞项目就是一个典型。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以大型体育场馆为主体,以国际顶级赛事及高规格演艺活动作为特色的城市体育文化商业运营综合体,这里已经成为重庆一个全新的新生活方式体验地。
自开馆以来,已承办了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中国站、中国冰壶公开赛、DOTA2 CHONGQING MAJOR电竞赛等系列赛事活动。
山水颜值高,文化气质好。巴南正在对历史的持守与现实的创新中,实现着“近悦远来”。
改造老旧住房 重塑城市形象
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说到底是为了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因此,城市提升的成效,百姓最有发言权。
“我们这个老楼房,楼梯间本来又黑又脏,现在重新粉刷了,还增加了照明,真是又干净又亮堂。”王婆婆家住鱼洞街道鱼新街社区,对于巴南区在城市提升中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王婆婆打心眼里叫好。
老旧小区改造,是为优化城市环境注入“新血液”的一剂良方,是提升群众生活水平的一大利好。
党中央高度关注这一百姓“身边事”。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并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我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
巴南区作为老城区,老旧住宅小区数量多、分布散、配套差,因修建久远,大都无大修基金,基础配套落后、公共设施陈旧。
着眼于提升群众幸福感和城市美誉度,2019年,巴南区下大力气开展了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共涉及5个小区,41栋楼,1754户业主。
在征得业主意见后,改造主要围绕房屋外立面,管线、梯间、消防及下水管网等方面进行,包括增设健身设施、休闲设施、绿化补植、安装监控等。
比如鱼新街项目将2个楼梯间进行了试点改造,包括梯间照明、栏杆、墙体刷漆,此外,还对5处健身设施进行了修复,新增了4套座椅。
在全面完善去年的改造提升项目基础上,2020年巴南区老旧小区改造或提升面积估计将达到100万平方米、其中改造面积30.92万平方米,涉及李家沱、鱼洞、花溪3个街道,共7个小区,91栋楼,3957户业主。
“民以居为安”。住房,关系千家万户基本生活保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不仅是在老旧小区改造上狠下功夫,近年来,巴南区还加大推进了棚户区改造的力度,为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住房保障支撑。
陈淑斌一家三口,10余年来一直挤住在原李家沱正街196号一套不足30平方米的单间配套房里。在李家沱林荫村棚户区改造中,老陈一家通过享受最低住房保障政策后,选择了棚改安置房源。如今,在盛世江南小区里,陈淑斌一家住进了65平方米的新居。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一家人幸福感倍增。
陈淑斌的住房之变只是一个缩影。据介绍,近年来,巴南区创新思维、创新方式、创新融资,通过高效的棚户区改造,有效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
以李家沱桥南项目为例。该项目涉及征收安置138户,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老旧社区,改造范围内,既有单位集体产权房屋,又有大量改制企业职工住宅,还有部分私有住宅和未经登记建筑。
面对复杂情况,巴南区住房城乡建委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将片区分成3个小片,分片分步组织实施,于2019年底前圆满完成了项目征收工作。
据统计,截至目前,巴南区已先后实施了58个棚改项目、实际改造完成约92.3万平方米,9947余户群众因此受惠。到2020年底前,该区将累计完成超过10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
治理提升河流 打造清水绿岸
在重庆城市提升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我市正式启动主城区“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工作,到2021年,将建成20条约427公里“清水绿岸”。
第一次会议就做出明确部署,可见提升城市水环境、重构城市水生态、保护城市水资源,在城市提升中的重要意义。
花溪河,巴南人的“母亲河”。也是全市首批“清水绿岸”治理提升河流。
2019年初,巴南区与三峡集团联合实施的花溪河污水管网扩容改造项目启动,标志着花溪河从消除黑臭治理阶段,正式进入“长制久清”“清水绿岸”治理阶段。
该项目起点为申烨太阳城小区,终点是远洋高尔夫小区,管网长度1000米,其建设将极大地提升该区域污水的收集能力,为花溪河实现“长制久清”、“清水绿岸”打下基础。而这仅仅是花溪河“清水绿岸”治理提升系统的一个子项目。
据介绍,整个花溪河“清水绿岸”治理内容包括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智慧5大部分,涉及水环境治理工程、防洪水利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及智慧水务工程等,总投资约40亿元。整个项目拟采用PPP投融资模式,计划工期3年。
通过治理,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每天13万吨,新改建雨污水管网204公里,新建水质净化站每天5.6万吨(雨季规模),底泥清淤27万立方米;沿河打造景观工程15公顷,实现绿化覆盖率86.7%,新建提防26.6公里,重建拦河堰2座,重建人行桥3座;建设全流城智慧管理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改善城市水环境,最终的目的,是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为此,在花溪河的治理提升中,巴南区还因地制宜,高标准建设城市生态“绿岸”。
“绿岸”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完善岸线绿化,包含水体护岸整治、构建绿化缓冲带、提升绿化品质;二是完善配套设施,包含完善交通设施、完善便民设施;三是提升水岸景观,包含打造“一轴多点”景观带、提升水岸文化。
通过这一套“组合拳”,花溪河将再现鱼翔浅底的清澈河流美景,成为开放共享的绿色长廊、舒适宜人的生态空间。
建设湿地公园 共享绿意空间
重庆是一个“山水之城”。长江、嘉陵江从主城穿越而过。“两江四岸”成为城市提升的独特资源,是重庆城市发展的主轴。
为彰显山魂之雄、水韵之灵,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滨水空间,2019年,主城“两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间节点拉开建设大幕——位于巴南的花溪河湿地公园片区,正是其中之一。
“改善城市水环境,最终的目的,是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巴南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而正在着力打造的花溪河湿地公园,无疑就是高水平人居的生动展现。
据介绍,花溪河湿地公园其实是由两个公园组成,分别为花溪河入江口湿地公园和炒油场湿地公园。花溪河入江口湿地公园位于花溪河与长江的交汇处,面积约73万平方米。炒油场湿地公园,为花溪河汇入巴南城区的源头,面积约7万平方米。
其中,花溪河入江口湿地公园将会打造为“水中森林”。还会根据消落带常年水位及地貌,打造亲水游步道、自行车道、一级步道和二级游步道。
炒油场湿地公园则是以花溪河地域文化为主题,追溯花溪历史渊源,设置游船码头、亲水平台、垂钓台等亲水场地,创造自然亲水环境。让游客能够泛舟花溪,重现花溪河畔曾经的盛景。
据介绍,为了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花溪河湿地公园将通过轨道、公交车等公共交通换乘系统,贯通2条串联江滩的通道,增加9个下江通道,增设500个停车位;打造3类江滩生境展示园,塑造4处自然文化体验点,并且营造3个活动聚集地,为市民提供江滩活动空间;同时将设1座飞虹卧波景观桥串联河口慢行系统,增设眺望系统,形成科普教育的示范点。
“尊重自然、诗情画意、以人为本、与城共生”——花溪河湿地公园建成后,将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游憩于一体,营造出开放共享的绿色长廊、舒适宜人的生态空间,成为巴南传承传统文化及延续生态脉络的重要节点,成为一个高品质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
王萃 贺娜 图片除署名外由巴南区住房城乡建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