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第017版:牢记嘱托 书写新篇
上一版 下一版 
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4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力争上游 勇当表率
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多种共生植物在刚退水的长江岸边延伸

    武隆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重庆率先在全国试点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基本摸清入河排污口排放现状

    国电恒泰重庆电厂完成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

    全市医疗废物实现集中无害化处置镇级全覆盖

  4月的重庆满城皆绿,春意盎然。在这一幅碧水、蓝天、绿地构成的多彩画卷中,人与自然和谐交融,整座城市焕发勃勃生机。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对这座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寄予厚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一年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只争朝夕、攻坚克难的劲头,朝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不断迈进。

  榜样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江津区长冲渔场,这个拥有600多亩鱼池的热带鱼良种场,曾以“温泉水养鱼”而名噪一时。

  然而,被养殖户们用来养鱼的温泉水在流出渔场后,却成了璧南河一项主要的污染源。由于上游水质较差,污染负荷高,再加上高密度投饵养殖、不达标尾水排放,以及随雨水不断冲刷入河的农药、化肥、生活垃圾,让璧南河入水口水质一度停留在劣Ⅴ类。

  人工养殖的热带鱼在温泉中长势喜人,沿岸群众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却遭受着破坏,这显然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背道而驰。

  为确保璧南河入水口水质稳定达标,还原沿岸群众记忆中的美丽璧南河,在市、区各级各部门的推动下,长冲渔场通过实施水资源有偿、节约、环保使用管理制度,开展渔场清淤治理,限期取缔所有高密度饲料养殖,规划打造长冲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达成了600余亩鱼池全部退渔和当地群众转产不减收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长冲渔场的出水口水质也自去年10月提升到Ⅱ类后,一直保持稳定。

  在重庆,走上绿色转型康庄大道的不止一个长冲渔场,靠着水污染治理重获新生的也不只有一条璧南河。

  一年来,市生态环境系统以打好“碧水保卫战”为抓手,深入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工程与措施3100余项,新建污水管网2752公里,累计建成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2600余座,日处理能力达到540万余吨,94个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7.6%,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全市无劣V类水质考核断面。

  在让“一江碧水向东流”成为现实的同时,重庆也在为实现更好的空气质量努力攻坚。

  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实施“蓝天行动”,突出抓症结、抓关键、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实施“四控两增”措施,累计完成2000余项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措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9年实现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6天。

  与碧水、蓝天保卫战同时打响的,还有净土保卫战。近年来,重庆累计建成一般工业废物处置设施9座,年处理能力1444万立方米,建成投运危险废物收集利用处置设施91个,年处置能力达198.5万吨。全市产废企业和经营单位实现了危险废物“一物一码”管理,医疗废物实现了集中无害化处置镇级全覆盖。

  2019年,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我市全年完成400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伴随《重庆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办法》出台的,是358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评估,是15.5万立方米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是208万立方米的净地面积和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稳定。

  表率 加强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和修复

  武隆白马山悬崖峭立、森林密布,下临乌江风光无限,腹有之字形川湘公路蜿蜒其中,万亩茶园里,巴人制茶文化延绵千年。

  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这些美景、传说化身为爱情文化景区和观光茶园,结合武隆上百万人次的年均接待游客量,该区不仅成功跻身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动诠释了“生态产业化就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资源‘含金量’,产业生态化就是不断提升产业经济‘含绿量’”这一绿色发展的精髓要义。

  要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含金量”和“含绿量”自然都得成为标杆。

  “在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中,我们率先编制完成‘三线一单’,并通过部级评审,近期将正式发布。广阳岛片区被确立为长江上游绿色发展示范点。”在谈及空间管控工作时,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继续严格落实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5公里’管控要求,通过有效的空间管控,科学指导地区产业布局、发展规模和开发强度,既确保了生态环境免遭无序开发,又为高质量发展留足了空间,避免了散乱、无序、低效发展。”

  探索 深化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提起燃煤电厂,许多人的脑海中就会浮现一幅浓烟滚滚直冲天际、灰尘弥漫遮天蔽日的画面……然而在重庆,有这样一座燃煤电厂——国家电投集团重庆白鹤电力有限公司(下称“白鹤电厂”),用事实打破了人们的固有印象。

  通过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白鹤电厂将机组原单一发电生产方式转向热电联产,努力突破转型发展瓶颈,把过去煤烟笼罩下的电厂变成花园式工厂的同时,也打造出一座绿色转型的标杆。

  2019年6月,白鹤电厂1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通过验收。通过改造,白鹤电厂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约482吨、氮氧化物约339吨、烟尘约73吨。不仅如此,在该机组改造后,企业还可享受超低排放电价补贴,每年可领取超低排放电价补贴约1300万元,每年环保减税30万余元。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华能重庆珞璜电厂、白鹤电厂等7家企业17台机组676万千瓦的改造任务,提前完成改造目标任务。每年共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5万余吨、氮氧化物1余万吨、烟尘2200余吨。

  在制度层面,我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制定出台改革成果文件27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综合行政执法等改革形成经验。全市19条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且跨2个或多个区县的次级河流建立横向补偿机制,进一步增强对流域保护和治理的支撑保障作用。在主城区开展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通过源头减废、资源利用、安全处置等措施,倒逼产业升级、消费转型,推动实现绿色发展。

  在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层面,生态环境部门也在发力,积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绿色金融支撑。2019年,全市纳入统计的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9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左右;成立全市首家绿色银行,发行绿色债券达44.6亿元。

  引领 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

  对于重庆这座老牌工业城市,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生态环境部门来说,就是继续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

  “我们将风电、印刷线路板等类别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权限下放至区县;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工业类、城市基础设施类等19类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制,建立建设项目涉生态环境问题咨询机制,提前介入、全程指导。”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全面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积极开展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改革试点、下放环评审批事项,全力做好重大项目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环评审批服务,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服务保障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优化流程、压缩时限、减轻企业负担,有力支持全市扩大有效投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为推动结构调整,我市全面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数字经济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为统领。“去年,我们制定出台了《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2019—2020)》,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行动,印发《重庆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2019年推进计划》。严控过剩产能,严格化工、涉重、涉危、造纸、印染、火电等高污染、高排放和资源性项目环评审批,分类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该负责人说,除了上述措施,在大力支持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见效,全力推动产业结构更趋科学合理方面,市生态环境部门同样不遗余力。全年审查规划环评47个,审批项目环评4171个,涉及总投资4752亿元。

  在转变服务意识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环境管理服务,如今亦已常态化。

  推动建立和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确保污染防治攻坚方向不变、力度不减。

  “我们要进一步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守法企业做到无事不扰。与此同时,也要严格查处‘负面清单’行为,对恶意违法行为做到绝不手软。”该负责人介绍,在线下,生态环境工作人员走访调研了400余家企业,引导600余家排污、建设和运营单位主动消除污染隐患。

  标杆 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加了哪些辅料?加到哪里?操作规程是怎样的?”在重庆市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现场——江津区重庆龙健金属制造有限公司,核查组在得到答复和看过操作演示后并没有马上离去,而是继续深入厂区的边边角角,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角落。

  “这一趟排查下来,企业的环境风险防范工作总体比较规范,但考虑到其业务涉及重金属处理,千万马虎不得。”在走出厂区的路上,核查组仍不断叮嘱企业负责人,“工人操作必须要规范,管理规定必须要细化,操作规程必须要上墙,不能多做也不能少做,坚持排放一次检测一次,未达标的要重新处理,这样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据统计,2019年,全市生态环境部门累计开展41场综合性应急演练,排查风险企业3794家次,整改隐患590个,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全年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3864件,罚款2.57亿元,移送公安行政拘留90件,涉嫌环境污染犯罪51件,有效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2019年,中央第二轮生态环保督察完成对重庆的集中督察,受理群众投诉3863件,目前整改办结3310件。

  一年来,重庆生态环境部门一手抓督企,落实措施消除安全风险,一手抓督政,压实责任化解突出问题,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的同时,为绿色发展提供了保障。

  这份保障也体现在更多的数据中:2019年,全市新建成水、空气、声环境自动监测站71个,建成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动态汇集约40万户污染源数据;在全国率先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动用无人机、无人船、红外热成像仪等手段,核实排污口4172个,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扎实做好疫情防控相关环保工作,履行环境监管责任,确保医疗废物和医疗废水及时有效收集,处理处置率100%,医疗机构、集中隔离点医废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及设施环境监管与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陈娟 丁凤然 图片由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