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
第011版:牢记嘱托 书写新篇
上一版 下一版 
在脱贫攻坚“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4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南区切实做好教育扶贫
在脱贫攻坚“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

    高三百日誓师

    家访为学生送上学习和生活用品

    元旦节学校为班级准备了爱心蛋糕

    市随班就读教研活动

  核心提示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教育事业关切着每一个家庭的民生幸福,影响与决定着家国民族的未来。”在巴南区教委主任唐泽奎看来,教育扶贫在助力脱贫攻坚道路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巴南区以“宜学巴南,品质教育”为工作目标,以公平质量保障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大考”中践行着初心使命。

  木洞中学

  让教育的阳光照耀每个角落

  “张同学,今天的作业完成情况怎么样?这周的网课还顺利么?“

  “作业都完成了,就是数学有些难,不过有压力才有动力嘛!”

  “对,就是要有这股劲头!”

  对话来自居家学习期间,木洞中学教师汪颖莹和学生张志强之间的一段微信聊天。简单朴素的话语间,充满着老师的关心和嘱咐。这样的对话,在木洞中学还有很多。

  居家防疫期间,学校按照上级“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要求开展线上教学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关心困难家庭子女。一方面,学校成立“已复工双职工及家庭困难子女居家学习生活关心关爱”小组,按照“一生一师,一生一案”原则,建立工作台账,对已复工双职工及家庭困难子女做到生活上关心关爱,学习上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学校分批对全校所有留守儿童和建卡贫困户学生进行走访,为他们送去温暖。

  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对于困难学生的关心帮扶,只是木洞中学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

  “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想的贫困,教育无疑是最好的方式。让每个孩子在木洞中学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我们能为脱贫攻坚所做的最大贡献。”学校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木洞中学以“‘愿爱心进农家’文明单位扶志扶智助力脱贫攻坚行动”为契机,从控辍保学、教育资助、心理关爱、家校联系、教学提质等方面多管齐下,切实做好教育扶贫工作。

  学习上,通过一对一学困生结对帮扶包抓机制,逐人分析学困原因,积极开展育优促中转差工作,加强学困生转化帮教工作,使他们在学业上“不掉队”,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为脱贫攻坚提高智力支持。

  生活上,学校按照“一生一案”原则建立资助体系,为170名高中学生切实落实国家资助、学校资助和社会资助,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失学。为建卡贫困户学生140人次提供免费营养餐和牛奶,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家校联系,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近期的思想状况及学习表现,协调教育方式方法,努力形成在校老师“帮”、在家家长“促”的良好共育局面。

  心理上,学校建立贫困学生“成长档案”和“励志教育”专栏,定期帮助困难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在班级中成立“一带一”帮扶小组,让品学兼优的学生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想品德上带动和帮助这类学生从思想上的自我封闭,向阳光、健康、自信地成长转变。

  木洞中学通过精、密、严、实的工作体系,让每一位木洞学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教育的阳光照耀每个角落。

  龙洲湾中学

  滴滴关怀暖人心

  “初一年级小胡同学学习状况良好,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初二年级小程同学家的灯光有些暗,对孩子眼睛不好,要提醒家长更换……”深夜,龙洲湾中学校长陈渝端坐在电脑前,复核一天的家访工作。这已经是连续多天以来,学校不少老师共同的工作状态。

  一次次上门家访、上门辅导,一声声细心关怀、叮咛嘱咐,让学校111名贫困家庭学生心里暖洋洋的。受疫情影响,学校师生们不能在校园相见,但师生之间的心却连得更近了。

  “作为一所新建成投用的学校,学校在建立之初就一直把教育扶贫当作重要工作,通过教育资助、心理关怀、家校沟通等方式,以实际行动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学校负责人表示。按照“一生一策,一生一台账”原则,学校在学生进校之初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建立信息台账,摸清学生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各个家庭的致贫原因不同、学生成长环境差异,都迫切需要学校采取‘个性化’的帮扶支持方案。”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成立贫困学生关爱帮扶小组,为每位学生提供细致的个性化帮扶。

  学习上,各班主任以班级为载体,遴选品学兼优的学生与贫困学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小组,引导学生相互关心、相互支持,为他们找到学习中的好伙伴;各科老师在结对帮扶学生的基础上,对贫困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辅导,帮助他们减轻学习上的压力。

  生活上,学校根据学生台账,积极开展家校沟通,主动为离家较远的孩子办理住校。老师们既当教师,又做父母,时常为学生送去温暖;周末带留守孩子回家,为学生烹饪美食,尽力给他们家的温暖。

  心理上,学校以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为载体,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定期为困难家庭、留守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团辅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阳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宣传上,通过钉钉、微信、QQ群,宣传贯彻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利用校园广播、展板、橱窗、家长会等方式,开展经常性的交流,解决家长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随时接受师生对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监督。倡导师生关心困难群体,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积极乐观地学习和生活。

  除此之外,学校还按照国家相关资助政策,按照学生申报、班主任审查、学校审核小组寻访认定的程序,按照国家资助标准,发放资助资金。近2年,学校累计发放各类资助资金325975元,惠及370人次学生。

  界石小学

  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请负责走访帮扶的同志一定要教会陈飞同学用手机学习!”“一定要特别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巴南区界石小学“为贫困生送战疫温暖”专题会上,校长王瑜语重心长地强调。对困难学生的关心细致到手机使用、心理状态,在界石小学并不是新鲜事。

  “谢谢学校对孩子的关心,这些东西来得很及时,真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家住界石镇新玉村的学生陈飞一家接过学校领导送去的物资,对学校的关心感激不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注意到部分学生家长居家生活收入少或无收入,主动为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特困生家庭送去价值4000余元的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

  延迟开学,“停课不停学”期间,学校有的学生因网络条件差、居住较远等原因不具备网上学习的条件,有的家长则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针对这些问题,学校第一时间协调各方力量为孩子解决手机和网络问题,同时组织行政、班主任和语数、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入户教学近100人次,现场评估孩子身心健康和学习情况,手把手教会孩子网上学习,指导他们每天有规律的生活、锻炼和学习。

  此外,学校还建立专门的工作台账,针对特殊贫困生,在教育教学方案中体现“一人一策”,通过电话、微信、QQ等加强个别化服务指导,引导学生心理向自信、阳光、健康转变,把教育往心里走、向实里走。

  一份关怀一份温暖,一份使命一份责任。作为一所规模大、贫困生较多的农村小学,界石小学始终把关心帮助贫困学生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

  “学校从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的就是保障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拥有教育上真切的获得感。”学校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学校按照“应助尽助,应享尽享”的原则,按照情况摸底、走访调查的形式,精准落实国家资助政策。近3年,学校累计发放学生资助35万余元,确保没有一名适龄儿童因贫失学。对困难家庭学生特别关注关心,组织校级领导干部和班主任队伍做好定期上门访问和家校联系,积极与家长沟通学生生活、学习近况,搭建起家校合作助力学生成长的良性循环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为切实帮扶困难学生家庭,学校还积极协调配合村社,帮助学生家长复工就业,用真情、实意帮扶着每一个贫困学生家庭。

  巴南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小康路上特殊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飞、鱼、乙……”伴随着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送教老师陶宏的手指方向,特殊学生贾波一字一顿,已经可以跟读一些简单的词语和句子。从正常的交流都成问题到如今能够识字、跟读,发生在贾波身上的变化,每一天都在巴南区特殊学生身上发生着。

  “一个孩子就意味着一个家庭,教育一个孩子就是帮扶一个家庭。在巴南区‘宜学巴南,品质教育’蓝图中,满足人民群众包括特殊儿童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巴南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在巴南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促进教育公平的背景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以大力推进特殊教育学生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真正践行着“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

  2016年,巴南区教委依据《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7)》,在巴南区委、区政府和区编办的支持下成立巴南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龙头,巴南区特殊教育学校担负起全区特殊教育学生随班就读重任。2016年起,学校组织由特教专家、特教骨干教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筛查小组,对全区学校特殊教育学生进行筛查、评估,摸清随班就读学生详细情况,为个性化服务提供参考。目前,资源中心已累计完成特殊学生筛查1000余名。

  “特殊教育离不开‘个性化’,学校将个性化的设计理念体现到每节课的目标制定、内容安排、训练方式、作业布置、教学评价等方面。”学校负责人表示。

  特殊学校以一支高度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不同需求,开设语言训练、感统训练、音乐康复、美工康复等康复课程;注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开展生活实训课程;抽出专业教师一对一地进行补偿教学。将个性化的设计理念体现到每节课的目标制定、内容安排、训练方式、作业布置、教学评价等方面。

  目前,通过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和家庭、社区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480人得到有效的安置。区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残疾学生141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260人,送教上门79人,成功地帮助7个家庭成功实现了脱贫。

  区教委把全区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培训纳入了常规培训;资源中心通过市级课题《随班就读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的研究,形成了《随班就读学生成长手册》、《送教上门工作手册》、《资源中心工作手册》等;制定《重庆市巴南区随班就读学生考核细则》,细则通过了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市教科院专家论证。

  重庆市2019年主城片区融合教育现场交流活动暨特殊教育教研会在巴南召开,巴南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承担的全区随班就读工作经验获全市专家高度肯定。

  姚兰 覃燕 图片由各学校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