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集中安置残疾人企业重庆华虹仪表有限公司有序复工复产 |
 |
盲人按摩师为重庆籍羽毛球名将李雪芮按摩颈椎和肩膀 摄/敖杨 |
 |
市残疾人企业家协会开办“残健融合 科技助业”高级合伙人创业培训班 摄/杨毅 |
 |
典硕咖啡为残疾学员提供岗位就业能力提升培训 摄/李显彦 |
 |
康复师正通过微信一对一与残疾儿童进行康复知识网络授课 |
 |
市残联开展党员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助力残疾人茶农复工复产 摄/敖杨 |
3月23日,重庆籍羽毛球名将、伦敦奥运会女单冠军李雪芮走进北碚区城南新区友缘盲人按摩店,接受盲人按摩师刘强为她按摩颈椎和肩膀。
“感谢李雪芮为我们盲人按摩机构站台助力!”疫情发生后,视力残疾店主杨仁冬按照重庆市残联专项部署停业防疫。两个月过去,他的按摩店又开门营业了。杨仁冬说,“有残联指导抗疫和复工复产,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为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发展总体战,我们坚持防疫复工‘两手抓’,有力有序‘两不误’,做好生活困难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和残疾人就业创业。”市残联负责人说。
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市残联反应迅速,行动及时。先后印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切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残疾人应急帮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细化残疾人疫情防控、基本生活保障、应急帮扶等具体措施。加强疫情防控宣传,通过重庆市残疾人12385023短信服务平台,多次向全市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发送温馨提示信息,专门为聋人群体制作手语防疫视频,在市残联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登载防疫知识等,引导残疾人做好自我防护。
与此同时,市残联还成立了10个疫情防控工作督促指导小组,采取分区县包干的方式,努力做到疫情防控不留盲区。通过摸排了解残疾人疫情期间主要困难和迫切需求,特别针对重度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或亲属被隔离后无人照料等情况,开展送菜、送药、送餐等关爱服务,确保残疾人基本生活无忧。
沙坪坝区残联与民政、精卫中心等单位建立联动服务机制,大力推行居家服药精神残疾人“服务到家”模式,通过协调区精卫中心、东华医院疫情期间收治精神疾病患者,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代开药物服务,协助精神疾病患者入院治疗,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热线电话和网上咨询答疑服务,保障残疾人渡过难关。
沙坪坝区宏城名都社区精神残疾人陈勇就是“服务到家”活动的受益人,他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一直由79岁高龄的母亲独自照顾。3月初,陈勇的药就快吃完,但其母亲身体不适无法前往医院开药,助残员了解情况后,带齐相关证件来到区精卫中心为陈勇开药并送药上门。收到药后,陈勇母亲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说,“药送得太及时啦,为我们解决了一大难题,非常感谢残联的关心和帮助。”
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不仅有全市残联系统工作人员的身影,广大残疾人也积极贡献力量,虽然身体不便,但在疫情面前他们毫不退缩,多形式多手段积极参加到防控战“疫”。
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的重庆芸中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鲜敏就是代表之一,她说,“疫情发生后,就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直到在网上看见其他地区用无人机消毒的新闻,给我带来了启发,马上就决定用公司无人机喷洒消毒液。”乡镇的消毒和防护相对主城区来说还比较薄弱,所以她就近在巴南区找了3个面积比较大的镇进行志愿服务。
在巴南区石龙镇、石滩镇、接龙镇的上空,无人机一次次掠空而过喷洒下一阵阵薄雾……两天时间内,无人机完成作业50架次,喷洒了500公斤稀释后的消毒液,共计消毒面积约66万平方米。
据市残联负责人介绍,在全市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活跃着1万余名残联系统的工作人员和残疾人志愿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
至今,全市残联系统已帮扶救助了6671户困难残疾人家庭、8264名困难残疾人,走访慰问全市116名在一线从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护工作的残疾人和残疾人直系亲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空中课堂”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3月25日,市残联主要负责人前往重庆典硕职业培训学校(下称“典硕咖啡”)调研企业复工复产和残疾人就业等相关工作,并提出整合资源,做好残疾人培训及就业工作,不断提升残疾人就业率。
典硕咖啡成立于2005年,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去年,在市残联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办了专门针对残疾人的培训班,帮助残疾人提升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今年3月初,典硕咖啡开展线上直播培训。短短3天时间,40余名聋人学员报名学习。据悉,典硕咖啡还与重庆师范大学特教系达成协议,计划成立2个特教培训中心,由典硕咖啡师资培训师范大学的老师,共同把相关技能传授予更多残障学员。
除此之外,“空中课堂”还举办了两期共28天的“德法相伴、线上助盲”培训班,培训盲人按摩从业人员2000余人次,内容包括法律知识、按摩技能、日常英语、文明礼仪、心理疏导等,为盲人按摩从业人员“充电续航”,帮助按摩机构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空中课堂”不仅包括提升残疾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课程,还设置了在线康复训练指导,帮助残疾儿童在居家抗疫的同时持续接受康复训练,实现“停课不停训”的目标。
“双手戴上薄膜手套,用拇指和中指两个手指分别放在宝宝口腔的一内一外,对双侧面颊位置的肌肉进行轻柔的按摩刺激……”重庆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脑损伤儿童康复中心康复师小王正通过微信一对一进行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在她的指导下,20个月的小宝言语功能进一步得到加强。
据了解,针对听力、肢体、智力、孤独症等各类别残疾儿童在运动、语言、认知、生活自理、感觉统合等方面的训练需求,康复教师通过录制线上指导课程、一对一视频指导、微信群家长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在线康复训练指导。同时,为提升康复训练效果,残疾儿童家长还可以通过网络将孩子训练情况以文字、音频、视频、照片等多种方式发送至康复群或私信康复老师,康复老师根据残疾儿童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指导。
家长表示,孩子足不出户就可以接受康复训练,不仅巩固了康复训练成果,也提升了孩子生活、认知、学习等各方面能力。
目前,全市82家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通过网络为3390名残疾儿童提供在线康复训练指导。
“云服务”助力残疾人网络求职
“蒋振林,我是重庆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王华杰。”2月11日16时,一场残疾人网络求职视频招聘会在重庆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举行,“另外一位是重庆隆发皮革制品有限公司负责招聘的张老师。”
招聘前,该中心广泛收集用人单位残疾人用工需求和残疾人求职需求。经过对双方需求信息进行充分比对和匹配之后,筛选出了第一例视频求职、招聘双方。用人单位是重庆隆发皮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求职人员是远在巫山县的肢体残疾人蒋振林。
当天,三方视频接通后,招聘单位负责人便向求职者介绍公司概况以及招聘岗位相关情况,并询问蒋振林身体状况、工作经历等相关问题。随后,蒋振林也就工作时间、福利待遇等问题与招聘方进行了沟通。20分钟,双方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减少了人员聚集,降低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出行成本。”王华杰称,实践证明,开展“互联网+残疾人就业”的有益实践,对继续深入探索实践残疾人就业网络服务,促进残疾人就业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为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市残联进一步搭建完善网络求职招聘平台,并组织用工单位和残疾人求职者举办网络招聘会,帮助残疾人求职者实现就业愿望,支持残疾人用工单位及各类企业有序稳妥复工复产,做到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在抗击疫情中不断档。
3月9日,残疾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正式通过访问中国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进入重庆网络招聘会主会场参会。用工单位扫描《重庆市残疾用工单位招聘需求收集表》上的二维码,在线填写招聘需求后,点击“提交”完成信息的收集工作。求职者扫描《重庆市残疾人求职需求登记表》上的二维码,在线填写求职需求后,同样点击“提交”完成信息的登记工作。
截至目前,共有近60家用工单位发布招聘岗位800多个,网站页面总访问量达4万余人次,残疾人登录3000余人次,已累计组织视频面试近百次。网络招聘会的成功举办,为招聘单位和求职残疾人之间架起一座看不见的空中桥梁。
解决困难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3月5日,永川区大安镇花果山村,由肢体残疾人廖云祥创建的永川残疾人梦想茶叶基地,100多人正忙碌着采茶。
55岁的廖云祥从1993年开始和妻子开垦荒山种茶。27年打拼,茶叶基地扩展到700多亩,年产值达100多万元,解决了周边残疾人家庭就业问题。
“疫情期间,采茶人手不足,销售也成问题。”正当廖云祥为难之际,市残联党员突击队携手永川区100多名农民工、残疾人亲属及志愿者上山采茶、帮助销售,并送去化肥等农资。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有市残联党员突击队帮扶,我们一定能渡过难关。”廖云祥由衷地说。
为切实帮助残疾人企业、机构或基地解决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市残联推出“一对一”帮扶行动,以支部为单位组建党员突击队,在全市范围内自主结对联系有服务需求的残疾人企业、机构、基地等单位,积极助力解决复工复产中遇到的缺少防护消毒物资、缺少劳动力、缺少生产物资和技术力量等困难。
2018年,肢体残疾人刘毅在南川区南平镇煤矿采空区流转2200亩荒山荒地种植优质九叶青花椒,带动48户困难家庭稳定就业,其中残疾人家庭32户,建卡贫困户10户。该基地被确定为“重庆市农村残疾人阳光扶贫基地”。
“资金周转困难、物资不能正常保障、复工复产防控物资短缺。”2月21日,南川区残联了解到刘毅的困难后,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了8吨化肥、300个口罩、3桶84消毒液。刘毅说,“当天,区残联与区交通局还制定出一套生产道路改扩建方案,解决交通出行问题。”
迎难而上,众志成城。疫情发生以来,重庆市残联以科学防控,贴心服务,深入全市困难残疾人家庭、安置残疾人就业企业、残疾人创业机构和残疾人服务机构,了解、指导防疫工作,帮助残疾人家庭、残疾人企业和服务机构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
截至3月底,重庆市近500家集中使用残疾人就业单位、50家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28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1000余家盲人按摩机构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统一安排和疫情防控发展情况逐步复工复产,并恢复正常生产秩序、进入正常发展轨道。
按下“复工加速键”后,残联系统从原先的疫情防控为主转变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兼顾,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做到“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
王彩艳 杨敏 图片除署名外由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