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升“经济圈”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涪陵榨菜靠什么逆势上扬
第004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上一版 下一版 
大力提升“经济圈”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涪陵榨菜靠什么逆势上扬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4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涪陵榨菜靠什么逆势上扬

    大量涪陵青菜头通过水路运往外地。通讯员 李夏 摄

  (上接1版)

  为提升质量,涪陵上下做了大量的调研。“最后,我们决定还是从龙头企业抓起。”涪陵区委书记周少政说,龙头企业作为订单的发起和生产经营的最大主体,决定了青菜头贩子和农户的生产状态,其本身也应承担带贫益贫的责任。

  经过反复斟酌,一套基于“三变”改革基础的“两金一链”新机制逐渐成形。

  “两金一链”,即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利益链。

  简单来说,青菜头种植户及建卡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合同,以现金、窖池、单季青菜头种植面积折价等形式入股,青菜头按照每吨800元的保护价卖给合作社,并享受合作社盈利的二次分红。同时,合作社与榨菜企业也签订协议,为企业提供榨菜生产原料粗加工,企业收购价不低于1728元/吨。按照两个协议,合作社每销售一吨粗加工榨菜原料,有150-200元的利润,而村民每亩可收入2400元(按亩产3吨计算)。

  一条从田间地头到商品货架的产业链条就这样形成了。一方面,粗加工从工厂前移到了合作社,解决了企业用工难、收储有限的难题;另一方面,合作社成为榨菜企业第二生产车间,保证了粗加工利润,促进了合作社发展;合作社有了保护价,也就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两份保证金是对协议执行的约束:一份保证金由合作社交给榨菜企业,按照青菜头每吨30元来交;另一份保证金由种植户交给合作社,同样也是每吨30元,建卡贫困户则免交保证金。种植户保质保量把青菜头交给合作社,即可退回这笔保证金,如果愿意自己卖也行,保证金就不能退了。这份协议,钱虽不多却很管用,有效约束了村民,也避免了单个农户面对市场的风险。

  当然,政府也参与其中。涪陵区组建了振涪农业科技公司,通过入股榨菜股份合作社的方式撬动合作社发展、监督合作社运行、为村民种植青菜头提供技术保障、促进农村“三变”改革。

  同时,区里提出每发展1家符合条件的股份合作社,财政即给予补助资金25万元,“真金白银”支持发展股份合作社。

  “政策支持力度这么大,再不搞股份合作社岂不是有点可惜?”吴玉胜笑道,去年5月他发起成立群胜农榨菜合作社,8月变更为榨菜股份合作社,有社员132户,其中建卡贫困户53户,由此终结了多年的“猫捉老鼠”模式。

  而企业招工的难题也得到解决。“每年需要大量的季节性人手,企业不好找工人。合作社把这块承担起来,帮我们解决了大麻烦。”涪陵榨菜集团董事长周斌全说,只有保障了种植户和建卡贫困户的收益,提高他们种菜的积极性,企业生产的原材料品质才能得到保证,“所以,对菜农的保护就是对企业的保护,更是对整个产业链的保护。”

  2019年,涪陵新组建榨菜股份专业合作社197个。在涪陵青菜头的主产区——涪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0%以上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园区内贫困户入社2269户,实现全覆盖。

  三方共赢

  农户、合作社、企业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

  今年是“两金一链”新机制运行的第一年。春节前后,正是青菜头收砍的旺季,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让榨菜企业普遍感到棘手。

  “全靠股份合作社发挥出本村本土的优势,在做好防疫的前提下,短时间内就找到足够多的劳动力。”看着一车车青菜头被拉进厂区,周斌全心里的石头落了下来。

  青菜头收购顺利,加上疫情期间“宅经济”格外活跃,让榨菜集团的股价一路攀升,逆势上扬。

  心往一处想,劲儿才能往一处使。合作社固然有号召力,种植户的积极性也是重要因素。

  “既然签了合约,就得信守承诺!我们也不想看到青菜头烂在地里。”汪帮淑告诉记者,按照每亩2400元计算,自己种植的30亩青菜头少说也能卖个7万多元,再加上二次分红以及务工所得,一个冬闲时节挣的钱就接近8万块。

  收入有了保障,村民们全都铆足了劲儿。百胜镇中心村65岁的袁世杰种了一辈子青菜头,但过去青菜头价格不稳定,最低的时候甚至只卖两角钱一斤,让他和村民都没有足够的信心发展生产,因此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今年则不一样,老袁加入了村里新组建的莱和榨菜股份合作社,并交了750元履约保证金。“签了协议后,心里就踏实了。”他说,冬闲不闲,自己一口气把十余亩地全部种上了,收砍的25吨青菜头也都卖给了合作社,2万元现钱揣进了兜里。

  39岁的贫困户袁亮去年只种了10亩青菜头,今年一下扩展到30多亩,80吨青菜头已全部被合作社收购。

  合作社方面,去年莱和榨菜股份合作社与榨菜集团签订了一份5000吨青菜头的收购协议,并按每吨30元共15万元交了履约保证金。合作社理事长况小华伸出大拇指点赞:“榨菜企业给合作社的保护收购价,保证了每吨青菜头在扣除各项成本费用后,能有150-200元的利润空间,这让我们更有信心动员农户大胆种菜。”

  数据显示,今年涪陵区青菜头销售总收入14.16亿元,较去年增加6153万元;农民人均青菜头种植纯收入逾1900元,较上年人均增收95.24元;其中建卡贫困户种植青菜头1.22万余户,实现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户均纯收入达2160元,较上年增收15%——新的机制正释放出红利。

  创新驱动

  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村里一直都有合作社,为什么以前收青菜头要困难得多呢?

  “以前的合作社太虚了。”曾搞过合作社的况小华解释。那时,合作社与农户是松散的合作关系,既没有链接上龙头企业,也没有真正把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组织起来,“合作社就像是我一个人的,除了提供一点技术上的帮助外,生产、销售好像都和我没有关系了。”

  现在的股份制合作社则不一样,不仅有保证金作为约束,而且种植户还以现金或土地入股,享受保护价优先收购、保底与盈利二次分红、合作社务工等待遇,利益联结更为紧密。

  “所以,‘两金一链’的关键,实际上是机制创新驱动形成的紧密产业链条。”涪陵区委副书记周波说,通过政府的推动,榨菜生产已变成了订单式的产业,企业需要多少订单,合作社就发动多少农户。而农户也有了预期,因此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稳步增长。此外,农户积极性的提高,也让收砍进度加快,质量上更有保障。

  “我们今年还要推广这种机制。”周波表示,去年一些农户还抱着观望态度,怕合作社的窖池满了之后被压价,一些经纪人也有些犹豫,感觉一下子要拿出这么多保证金来有些担心,“相信在今年的成绩单面前,这些疑虑大多会打消,保守估计今年实际种植面积还将增加15-20%。”

  记者还了解到,涪陵投资50亿元建设的“中国榨菜城”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将依托榨菜、泡菜、酱类三大产品品类串联式智能化生产线构建生态农业链,还将建设中国榨菜博物馆、榨菜文化景观区、榨菜国家级研发中心等项目,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机制创新,让农户和建卡贫困户、合作社、企业坐上一条船,从彼此博弈走向协作共赢;科技创新,让涪陵榨菜这个古老的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产业链上各方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产品不断创新升级,“涪陵榨菜”这个传统产业将不断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这块“金字招牌”也必将越擦越亮!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