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艰险越向前。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我市各级好人、模范、典型人物闻令而动,奋战在抗“疫”一线,传递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好人力量”。
“中国好人”冯德伦:
随时待命提供电力保障
春节以来,2019年敬业奉献“中国好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冯德伦处于随时待命状态,对接南岸区和巴南区的防疫动态,带领300多名值班人员及时提供电力保障。
“在口罩机到达前,我们就要将箱式变电站修建好并且对企业有效供电,时间紧,任务重,不能半点马虎。”1月29日晚11点,冯德伦在一家器械公司施工现场忙碌着。
这家公司正加紧生产目前抗疫所需的口罩,所购置的两台大型口罩机定于在1月30日抵达,但是,现有的电力设备无法满足企业扩大产能的用电需求。
为保障医疗防护用品企业生产扩能,冯德伦作为国网重庆南岸供电公司的副总工程师、党支部书记,主动请缨负责该项紧急扩电增容工程,连夜召集骨干队员组建专班,设计方案、协调物资、组织施工,不到24小时,一座400千伏安的箱变,800米电缆铺设全部安装到位,通电成功,确保了企业生产医用口罩从日产7万只逐步扩大到日产30万只。
“定点医院、生产防疫物资企业、集中隔离点,这三个方面我们必须重点保电。”冯德伦告诉记者,他们已在南岸和巴南圈定40多个保电点,随时跟踪检查、提供电力增容服务。
同时,冯德伦与员工们还主动对接两地的疫情检查关卡,为南岸区沿江高速收费口、八公里轻轨站、界石工业园东城大道检查点送去夜晚照明和取暖设备。
“提供坚强电力保障,这是我的职责,哪怕没有获评‘中国好人’,我也得这样干!”冯德伦说,他已做好了继续打硬仗的准备。
“中国好人”覃大丽:
当起一线“采购大妈”
2月15日,一位戴着口罩,双手拎着几大袋蔬菜、水果的大妈敲开大渡口九宫庙街道百花社区一居民户的门。她是“中国好人”覃大丽,也是战斗在一线的抗疫志愿者。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期,百花社区将志愿者们安排到各位岗位协助配合开展防控工作。得知需要为出门不便人员代购生活必需品时,66岁的覃大丽第一个报名加入了代购志愿队。
她说:“我每天被‘逆行’的一线医护人员感动得热泪盈眶,是他们筑牢了防疫一线,守护了群众健康安全。既然我被评为‘中国好人’,就要配得上这个荣誉,为抗疫尽自己一份力量。”
现在,百花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收集不便出门居民户的物资需求,分配给覃大丽等十名志愿者。覃大丽在笔记本上将邻居们的代购需求一一记录,每天分上午、下午两次采购,然后挨家挨户送达。
全国劳模鄢静:
24小时吃住在村
“从防疫工作开展至今,我们已经坚守了和二十几天,大家都非常辛苦!但目前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我们海龙村的企业众多,又正面临务工人员陆续返工的高峰期,容不得半点松懈!”2月15日上午8点半,在重庆高新区白市驿镇海龙村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例会上,全国劳动模范、村党委书记鄢静哑着嗓子对大家说。
接下来,白天,挨家挨户敲门、介绍、询问、量体温;晚上,疫情防控守卡点、监控点检查值班,全天候保障村民生命安全。这已成为二十几天来鄢静的日常。
针对海龙村人员结构复杂的情况,鄢静率先提出对进村道路实行“开改封”,只保留海龙大道一个进村通道,并在此设立疫情防控守卡点,成立海龙村疫情防控突击队,24小时值班在岗。同时,对海龙村巴渝新居、海龙康居两个集中居住小区加强管理,每户每两天只能一人出门采购生活用品。
为了让村民主动配合工作,鄢静想到了用喇叭直接喊话的方式。1月27日起,一辆宣传车和一个扩音器就成了他的“流动电台”。
为了工作方便,也为了家人的安全健康,从大年初二开始,鄢静就在村办公室住下了。这些天来,办公室的一张小床和一箱方便面成了他的生活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