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下称“市质标院”)主动作为、积极行动,收集分析了大量的国际国内标准及技术文献,建成了全市首个疫情防控用品标准数据库,主导编制24项疫情防控地方标准,为疫情用品生产企业开通商品条码办理绿色通道,用无声的语言、有力的行动,在战“疫”贡献了标准力量。
不畏挑战敢担当
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
为固化已有疫情防控经验,完善全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进一步发挥标准在疫情防控中的规范性和基础性作用,2月29日至3月3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组织编制了24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地方标准。
作为标准化专业技术机构,市质标院被指定为标准编制的主要技术负责单位。这24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地方标准(简称“疫情防控地方标准”)涉及5类重点人群、11类重点场所、8类重点机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时间要求紧。疫情防控地方标准从立项、报批到批准发布实施仅用了5天时间——
2月29日,市市场监管局紧急启动疫情防控地方标准编制工作。市质标院于当天下午“受命”——牵头主编相关标准!
该院迅速组织标准编制人员到位,并将全院的精兵强将们分成9个项目组,在市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处的统一协调下,分别对接市卫生健康委、市经济信息委、市教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商务委、市民政局、市城管局、市疾控中心、市卫生健康综合执法总队等单位,与相关企事单位100余名防疫专家共同组成了标准编写组,迅速对疫情防控方面的数百项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及相关文件进行研究,并开始标准文本起草。
3月1日上午,《医务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护技术指南》《购物场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学校及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等标准相继形成初稿,并组织专家研讨。
3月2日上午,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市疾控中心等单位的10余位专家,对标准送审稿逐一进行技术审查……标准送审稿全部通过专家审核。
3月3日,修改完善后的标准文本报批稿正式报送市政府办公厅审核。
3月4日,24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地方标准经市政府正式批准发布实施。
“这样的速度,在之前是想也不敢想的!”市质标院院长、党总支书记范荣妹坦言,全院能用最短时间交出答卷,这是市市场监管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的结果,也与全院干部职工未雨绸缪、争分夺秒的“硬核”作风密不可分,更是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具体体现!“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疫’中,我们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要有‘有一份热,就要发一份光’的责任担当!”
身在后方犹在前线
疫情的需要就是责任
廖洪波是市质标院资环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博士。
疫情发生后,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紧急启动《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运营管理指南》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正公开征集和遴选起草专家……1月27日,大年初三,正在家休假的廖洪波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后,第一时间报名,并从50余位报名专家中获得确认,成为来自湖北、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13名起草专家组成员之一。
春节期间,“家”就成了他全身心投入到湖北疫情防控标准研制工作的办公室。他查阅参考法律法规20多部、相关标准40余项,起草标准条款,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又照常参加标准起草专家组网络会议,开展技术问题研讨,发表专业意见……他在工作中敢于担当的态度和发挥的专业作用,得到了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的充分认可,为重庆标准化人赢得赞誉。
该标准经湖北省市场监管局批准,于3月5日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为湖北省农贸市场规范化营运管理和疫情防控提供了技术标准依据,将进一步为人民群众的平安健康保驾护航。
“疫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廖洪波说,“通过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为湖北疫情防控尽一点微薄之力,我觉得,这个春节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速度与质量并重
专业与严谨共济
3天,编制24项标准,这远远超出了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工作进度。在接到编制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地方标准的紧急通知后,面对这项似乎不可能完成,但又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邱克斌和余松华这两位重庆市标准化专家主动承担标准编制组长工作,在标准编制过程中发挥了稳定器、推动器的作用。他们迅速组织人员对已翻译收集的国内外疫情防控标准和文件进行研究,并构建出标准的逻辑框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形成完善的框架结构共享给其它项目组,保持系列标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邱克斌带领项目组完成了5个重点场所地方标准编制任务,余松华牵头编制了生产型企业疫情防控地方标准。这些标准关系到企业复工复产和重点场所、密集人群的防护,在标准编制过程需要协调十多个行业部门和相关专家,参阅研究大量的政策文件,起草、检查、修改,听取专家意见,再修改,他们带领团队加班加点,一分钟也不容许浪费,一个字一个字的琢磨。
作为标准化工作的老兵,他们严格要求工作组人员:“标准是要拿来用的,时间紧,我们就加班抢时间,决不能忽略一个指标、一个数据”。
放眼国际抢先机
未雨绸缪奠基石
市质标院WTO/TBT技术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跟踪研究国际标准,为企业提供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服务。疫情发生后,该中心主任张旻旻以长期开展国际标准研究的敏锐性,第一时间开展了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防疫标准的分析研究工作,该中心高级工程师唐良富开展了大量的疫情技术文件的收集研究工作。
疫情发生以来,他们搜集整理翻译国际防疫相关标准资料文献近30万字,涉及世界卫生组织(WHO)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国际组织和国家。搜集国外网站资料超过20个,在世卫组织等网站下载了数千页资料进行甄别和选择,在近5000页的文章里筛选500页可用内容并组织翻译,为我市24个防疫地标的编写提供了技术资料。向企业转发国家层面就本次疫情引发的货物出口限制意见;维护更新“重庆市WTO/TBT通报咨询网站”信息282条,免费发送TBT通报2期等。
“前面的未雨绸缪,为争分夺秒地推进疫情防控地方标准的编制化解了不小的压力。”在张旻旻眼中,标准化工作虽不像一线医务工作那样直接为战“疫”服务,但要让防疫有标可循、有标可依,我们需要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通用规范。
巾帼不让须眉
拼搏向上的“90后”
“90后”陈馨是中共党员,是本次疫情防控标准编制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但她严谨认真、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作为市质标院里的业务骨干,陈馨被选取参加此次疫情防控标准的制定,于是,开始了她长达5天的不间断工作。
筛选疫情防控相关文件、比对标准内容、联系专家审查、帮助同事解决技术问题……统计学出身的她,把急迫而繁杂的工作处理得井然有序、一丝不苟。开展标准编制,她负责草拟框架;与标准化处讨论标准草案,她负责记录完善;召开专家评审会议,她负责记录修改。为了确保地方标准按时按质发布,在专家审查会议结束后,陈馨选择一个人留在办公室把24个疫情标准又认真校对了一遍,离开办公室已经是凌晨5点多!
“陈馨小妹妹真不错”,第二天,看着那些规范漂亮的标准文本,同行们都对她点赞!
高效优质服务
助力防护用品企业复工复产
疫情爆发后,防护用品企业急需注册商品条码、快速投入生产。市质标院编码中心主任陈震宇了解到这一信息后,迅速向国家物品编码中心汇报,在国家物品编码中心的支持下,自1月30日起,重庆紧急开通商品条码业务办理“快速通道”,设立全天24小时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当天申请、当天批码、当天办结,为防疫用品快速投入市场畅通了生命线。
截至3月6日,该中心已为重庆莱诺医疗科技、顶汉医疗器械、映天辉氯碱化工、利洁士等30余家企业,办理涉及口罩、消毒剂、医疗产品等70余种疫情防控必需品的商品条码业务,为缓解防疫用品紧缺状况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服务。
积极行动快速响应
倾力建设标准数据库
标准是开展疫情防护的技术基础。疫情伊始,院班子敏锐察觉到疫情可能造成的后果,提前开始部署防疫用品标准资料收集工作,标准服务中心主任万科、副主任蒲霜临危受命。
为了帮助全市企事业单位精准组织疫情必备医用防护产品的生产、使用、进口,春节期间,他们加班加点查阅大量技术资料,开展疫情防控标准专题数据库研究和国内相关标准比对工作,快速建设了疫情防控用品国内外标准数据库,供社会各界免费查阅。目前,共收集口罩、消毒剂、防护服、手套等标准370项,其中国内116项、国外标准254项,“重庆市标准信息服务网”月点击量超万次,为企业按标准生产防护用品、老百姓按标准购买口罩、消毒剂,及按标准进口国外防护用品等提供了明确的标准指标数据。同时,制作新型冠状病毒标准化知识宣传手册,免费向大众公布。
同时,他们还为重庆腾跃医疗器械、红火鸟鞋业等企业开展口罩标准的技术对比,为企业合法依规、顺利快速转产,增加口罩等防疫产品供给,提供了技术支撑。
战“疫”有我!市质标院的技术专家、科研骨干,始终抱着对工作的热忱、对疫情的责任、对任务的担当,默默奉献、主动作为,用实际行动筑牢抗疫战线,为抗疫胜利贡献标准智慧。
解如风 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