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覃延明(左二)与他的伙伴们正在攻克技术难题 |
对于一辆新型能源汽车而言,各种电子零件、动力电池上百种,如何让它们互不干扰、各司其职、这就是“电磁兼容”(以下简称EMC)的魅力。在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39岁的覃延明带领着团队逐个攻破汽车电磁兼容难题,通过搭建测试环境、模拟复杂工况、触发车辆相关功能等一系列探索创新,为新能源汽车EMC检测和设计提供建设性的答案。凭借创新能力,覃延明获得重庆市总工会授予的2019网上劳动和技能竞赛年度明星“创新之星”。
专业服务赢取客户
2009年,刚从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的覃延明来到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从事电磁兼容试验研究工作。“在研究生阶段我一直专攻的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没有想到和汽车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覃延明回忆,“刚进入单位时,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检验员,由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岗位的应用要求之间差距较大,最开始我还是挺难适应的。”那段时间,覃延明除了巩固基本知识以外,一直在专注提升技能水平,经过3年探索,能够独自承担10米法电波暗室的土建、EMC方案设计、技术交流、招标采购等工作,独自承担检测任务。
“客户除了关注试验成本外,最关心的就是试验进度。每次我做试验到快要下班的时候,常常会收到客户检测需求,有时加班测着测着,一不注意就到深夜了。”覃延明说,“记得在当试验员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都在负责宇通的出口认证测试,经常和团队加班到半夜12点,后来哪怕宇通的项目负责人换了五六个,但还是一直会把出口认证EMC业务拿给我们做,因为只有心存客户,他才会一直记着你。”
质量保障赢得市场
只有保障质量,才能赢得市场。“汽车检测看似容易,但为了得到精准结果,背后需要的则是试验前的反复调校和测试时的科学严谨。”覃延明介绍,新能源汽车所处的电磁环境非常复杂,其电磁兼容问题可能导致车载设备不正常工作,出现类似于车速异常、CAN总线通讯信号错误、影音系统杂音大、组合仪表指针错乱、转向灯信号故障等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会选取合适的材料、布局、线束走线和工艺等进行改进,将接地、屏蔽及滤波设计融入到系统中,通过降低电磁骚扰源的信号强度、切断或消弱传输路径、提高敏感设备的电磁抗干扰性能等解决车辆电磁兼容问题。”
作为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EMC专业的技术负责人,覃延明组建了重庆市首座汽车10米法电波暗室——国内汽车行业唯一能开展18米铰接客车EMC试验的专业实验室,并带领车检院EMC团队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新技术研究,攻克EMC技术难点,帮助长安汽车等10多家企业解决了新能源汽车EMC技术难题,实现了科研成果与经营业务的有机融合。
“对于一家汽车检测机构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做到数据准确可靠,只有得到客户信任,我们才有市场和价值。”覃延明说,“平常我们的每一份证书、每一个数据都至关重要,而要让它们经得起检验,就得放在关键环节进行管理,用质量保障第一‘生命线’。”
创新研发满足客户
关注各类产品新技术,建立企业EMC标准体系,提供有效的供应商EMC管控流程,在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初期,企业期望的不只是提供EMC检测服务,像技术咨询服务和EMC综合解决方案等业务也是企业迫切需要的。
“由于新标准、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各方要求检测机构、试验检测的能力就越来越高,不仅要对产品质量、安全性和舒适性进行测评,电磁兼容性也是检测因素之一。”覃延明说,“为了让产品满足国内外EMC标准及企业产品标准要求,对于测试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情况,我们经常会查阅大量资料,甚至通宵达旦地逐一排查解决技术难题。”
谈到未来,覃延明表示,他还将继续跟踪车辆紧急呼叫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整车OTA、毫米波雷达等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建立专门的技术团队,开展新检验的方法验证和产品性能的评价工作,满足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需求。
潘锋 吴思倩
图片由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