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巴南好老师演讲比赛颁奖现场 |
 |
表演中的社区队伍 |
 |
教学质量考核 |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中华民族素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憧憬着“学有所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梦想,无数先贤为延续中华文脉、培养治世良才不懈求索。
“教师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教育事业发展专业机构,要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贡献智慧。”巴南区多位领导多次强调教师重要地位和教师成长的重要性。
教师队伍影响乃至直接决定教育的质量。多年来,在巴南区委、区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巴南区教委“提质量、保平安、树形象”九字方针指引下,校长何远疆带领全校教职工,坚持“涵养‘四有’品格,建功巴南教育”的办学理念,以“提质量、达优秀、创学院”为工作目标,以智慧引领,成就一大批巴南好老师;与时代共进,助推学校内涵发展;以品质教育,回应人民美好期盼。
坚定信念 明确站位
勇担优质教育“智慧脑”
作为重庆南部典型的大农村包围大城市格局代表,巴南教师队伍总量大,农村学校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需求迫切。如何快速实现“弯道超车”,内涵发展,以优质教育回应人民期盼;如何通过教育提质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等问题,成为亟待广大巴南教育人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制胜之本,在人不在器。”何远疆强调,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结合新时代对于教师引路前行、筑梦中华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总结凝练出涵养“四有”品格,建功教育大计”的办学理念。即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统领,引导全区教师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和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此,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为全区教师设计横轴为教师成长发展、提升专业水平,纵轴为坚定理想信念、扎根巴南教育的清晰坐标,一纵一横贯穿教师培训成长。学校一方面提出“悟人生真谛,修教育正道”教育思想,在教师培训学习中注重理想信念塑造;一方面逐步探索出“12345”师资培训路径和模式,让教师专业成长体系化、科学化。
“做教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不论是每年的新教师上岗培训,还是国培、市培、区级培训等培训场合,负责培训工作的副校长肖云都会要求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四有”教师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来设计培训和讲座内容,把师德师风作为每个培训项目中最重要也是第一位讲的内容。
“学校作为教师的继续学习摇篮,必须在追求优质教育中积极承担、主动作为,做好巴南教师成长发展的引擎、学校内涵发展的助推器和区域教育决策的神经中枢……”一位好教师或许就意味着一个好家庭、一个好未来。面对新时代对教师使命的新定位、新要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迎难而上,以实际行动发出“最强回音”。
问题导向 工程驱动
启动提质增速“新引擎”
如何让教研真正来自于课堂,最终回归课堂、服务课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答案是立足“研究、指导、服务”三大职责,做到“问题导向、精准制导”。
在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巴南区组织全区各中学、小学结成12个研训共同体,以共同体为单位,共同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常态性教学开放活动、集中研训活动,共同组织学科竞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学校立足于教研服务服务教学、提升教学这一核心功能,提出“精确制导”的理念,要求教研工作做到理念样本化、视导专题化、专题问题化等“七化”,加强教研针对性。
一方面,学校充实完善“巴南区小学视导专家教学资源库”,将教育教学优秀人才与骨干集中、共享、应用,推动区域教研“上高度”;另一方面,主张教与学“情智共生”,深入课堂,为一线教师课堂“看诊问脉”,力求教研方式形式灵活、人人参与、个个成长,推动教研工作“接地气、有深度”。
“每次下基层学校视导听课前,教研员们必须提前调研,弄清楚学校关注的重点、亟待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和目的进行‘问题诊断式听课’。”学校教研副校长胡忠于表示,问题式诊断加课后带领老师们及时研讨反思,教研效率和效果实现双提升。
学校紧紧围绕“抓质量,促发展”这个永恒主题,根据区内各学校发展层次、综合实力的不同,分别实施“点睛、固本、托底”三大提质工程,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都能稳步提升。
例如“点睛”工程中的典型龙洲湾中学,2019年,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在区教委的整体部署下,与龙洲湾中学共建研训示范基地。通过集体视导、研训讲坛、上示范课、专项视导、同课异构、精准指导、教师培训等举措,精确指导龙洲湾中学教育教学工作。
“短短半年,学校教师信心、责任心普遍增强,教研氛围浓厚,教研水平、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学校发展势头良好。”龙洲湾中学负责人表示,目前,学校正朝着“巴南初中教育的窗口”稳步前行。
通过“固本工程”,来自江北区、渝中区的资深教研员们走进巴南课堂,碰撞智慧;通过“托底工程”,惠民中学、清华中学等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让群众争相选择,按下“点赞键”。
以赛促训、以赛促研是巴南区教研工作一大亮点。每三年一轮换的“新秀、英才、卓越”三大杯赛,分别面向新教师、成熟教师和骨干教师,成为广大教师的“练兵场”。此外,学校还面向全区专设“情智教育杯”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大赛项目,为教师们搭建了展示才华和精神风貌的舞台;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还创设季刊《巴南教育》,为广大教师提供政策学习、教研科研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巴南区教师进修校的指导和支持下,各学校立足现实问题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形成“校校有课题,人人有研究”的良好局面。2020年初,巴南区还成功举行教育学会学术年会。
按需施培 分类提升
做好队伍成长“助推器”
“哪种培训形式最适合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您最迫切、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是什么?您希望以何种形式参加集中培训?”拿到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巴南区的各位老师们知道,自己又将享受到进修学校提供的“培训大餐”。
事实上,每到年末岁尾,巴南区的老师们都会收到这样的调查问卷,而负责培训工作的几位负责人则通过深入乡村学校实地调研,举行集中座谈会等形式充分了解一线教师真实成长需求,做到培训工作“基于需求、引领需求”。
近年来,本着让培训成为教师最大福利的原则,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不断完善国培、市培、区培和校本培训四级训体系,以多元立体的培训网络和创新青年教师工作坊、“三名”工程等创新机制引领广大教师成长。近5年来,完成各级培训3万余人次。
“青年教师有理想、干劲足,正是专业成长和素质养成的‘黄金期’,他们的快速成长进步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区域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肖云介绍,巴南区以“还能更好”为培训理念立足理论联系实际和教师自主发展的原则,面向近5年新聘、教龄不足5年的新教师、学科核心研究团队培养对象、农村学校青年教师,按照每坊15-20人标准,成立23个由教研员引领的中小学青年教师学科工作坊,通过整合名师资源,开展集学、研、训、教于一体的青年教师研修工作。
“青年教师工作坊为每位教师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书’,为像我一样的年轻老师提供与一线名师、顶级资源直接对接的机会,加上常态化的微课、讲评课、研课、反思,很快就能成长起来。”秦云义名师工作坊成员、新教师王芙蓉表示。
事实上,不仅是年轻教师,学校提供的教师培训全员化、全员培训专业化等“五化”培训平台,使每一个成长期的教师都能够积极地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或走上管理岗位,或成长为教学名师,以期在不同岗位各展其才,各显其能。
“过去我们总是习惯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都归结于学生基础太差,但培训让我如沐春风、茅塞顿开,为我打开了教学工作的新篇章!”2018年国培项目“道德与法治送教下乡活动”结束后,一品中学何珊珊老师感叹收获颇丰。
将国培计划做精、做实,是巴南教师培训的一大亮点,近5年累计培训干部教师近,4000人次。在实施“国培计划”过程中,学校创造性地采取“课例引领、实践操作”策略,注重体验式、案例式、情景式、参与式的培训理念,使受训者有收获、有触动、有改变,专业素养和核心竞争力大大提高。最终,学校领衔的国培送教下乡项目得到学员高分评价,获教育部和市国培办好评,连续多年被授予全市国培先进单位、重庆市教师培训先进单位。
此外,学校还通过“三名”工程,培养成就了何远疆、刘玉霞、龚胜利等名校长,引领各学校稳步向前,跨越发展;涌现周小均、易家志、周丽娟、蒋莉等名教师,实现骨干教师成倍增长,为教育提质充实队伍力量。
姚兰 覃燕 图片由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提供
链接》》
“三统三自”推进社区教育 助力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
2019年底,巴南区2019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热闹非凡。来自全区各社区的广大居民们站上舞台,用木洞山歌、法律讲堂、文学诗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点亮冬日。歌声嘹亮中,诗词悠然间,满是巴南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歌颂与赞美。
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综合经济实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体现在市民的人文素养。洋溢在居民们脸上的幸福笑容,印证着巴南民生的暖意,凝结着社区教育的成果。2015年底,巴南区教委明确将承担社区教育主体责任的社区学院划归到此,加上原来的重庆电大巴南分校,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逐渐形成了“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的管理体制。
“社区教育作为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中,肩负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为社会提供支撑的历史重任。”负责社区教育的副校长马义刚表示。
巴南区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工作,本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先后出台多个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对社区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资源保障、建设目标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成立由区委常委为组长,区政府办副主任、财政局长、教委主任、民政局长为成员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市场有效介入、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起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下的“管理统筹、文化统领、资源统享,居民自主、参与自发、特色自建”的“三统三自”管理模式。
走进巴南区各个街镇、社区,都能找到设施完备、风格统一的社区教育教学点。这些教学点既是社区居民们的活动平台,也是各个街镇文化展示的窗口。
在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引导下,全区各街镇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对接社区治理、精准扶贫等工作,打造出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终身学习活动品牌;在巴南区教委的组织领导下,学院完成“巴南区终身教育学习网”和“巴南社区教育”微信公众号建设,充实各类社区教育微视频1000多部,搭建起广泛的学习平台。
多年来,在重庆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的精心指导下,在区教委的高度重视和教师进修学校的努力下,南泉街道、龙洲湾街道先后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成功打造龙洲湾街道“德法有约大讲堂”等4个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和鱼洞街道“云篆山水—乒乓之家”、木洞镇“木洞沈福存剧场”等3个重庆市终身学习活动品牌,涌现出多个全国百姓学习之星、重庆市学习型团队。
链接》》
名师队伍
目前全区有区级学科带头人及区级骨干教师537人;教学能手20人;市级骨干教师185人,特级教师13人,正高级教师13人,市区级骨干校长17人。
教师获奖
近5年,巴南区教师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500余项。
教育科研
近5年来,区进修校指导各级各类课题300余项。其中市级课题128项,区级课题216项。仅2019年,申报立项市级课题18项。
社区教育
学校累计开展各类社区教育活动1000余次,带动影响1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