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区临江河清漂 摄/陈科儒 |
 |
水清岸绿 |
 |
临江河北塔桥段 |
 |
绿色发展带来美好生活 |
据市生态环境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所作的水质检测数据显示,永川区临江河茨坝出境断面水质2017年均值为劣Ⅴ类;2019年均值为Ⅳ类,其中7月、11月、12月3个月达到Ⅲ类。
“这说明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已经初显成效,实现了水质稳定达到Ⅳ类的3年预期目标!”永川区负责人表示,临江河既是长江一级支流,又是永川的母亲河,流经永川13个镇街,流域面积超过725平方公里,流域常住人口超过70万人,临江河水环境的持续改善,使永川发展的绿色本底得以逐步夯实。
全区一号民生工程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6年底,永川区委、区政府在走访部分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础上,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决定启动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并将其作为全区一号民生工程。
2017年3月,永川区委、区政府成立由区委书记任指挥长、区长任常务副指挥长、相关区领导任副指挥长的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正式启动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明确了2017年消除城市建成区内黑臭水体、2019年底实现临江河水质达到并稳定到IV水质、2020年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鱼翔浅底”的目标。
3年来,永川以“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河道”的决心,按照“查清源头、精准施策、系统治理”工作思路,全面“查”找准问题,抓紧“建”补齐短板,合力“治”减少污染,严厉“管”健全机制,聚全区之心、举全区之力,全力以赴打好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攻坚战。与此同时,永川还以临江河治理综合治理为总抓手,推进全区水环境治理。
查建治管同步推进
在全面“查”找准问题上,永川注重地面地下结合,全面排查地面、地下污染源和污水处理设施问题,排查出全区各流域应整治面上各类污染源33269处。
在抓紧“建”补齐短板上,永川大力实施污水管网工程、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工程、生态修复工程“三大工程”补齐“短板”。截至目前,永川已在城区新建管网51公里、探测修复417公里原有管网,已在乡镇新建二、三级管网233公里;已新建污水处理厂(站)29座、提标改造30座;已完成城区河道清淤26.65公里、全区各流域清漂1013公里,新建3座城区河道拦水坝,建成南瓜山水库和河湖连通补水工程,完成棠城公园示范段景观改造和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城区萱花河源头污水就地处理点式补水工程,已启动流域数据监控系统工程和“三河汇碧”城市修复工程。
在合力“治”减少污染上,永川依法开展农业面源污染专项整治、工业企业污染专项整治、食品小作坊专项整治、餐饮企业污染专项整治、农贸市场污染专项整治、城镇排水专项整治“六个专项整治”。截至目前,永川已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源12974家、工业污染企业425家、食品小作坊437家、餐饮企业4093家、农贸市场81家、城镇重点排水户2760家。
在严厉“管”健全机制上,永川以严格化、规范化制度确保治理工作抓常抓长。一是建立河长、河段长制度,明确了10位流域区河长、33位区级河段长、78位部门河段长、416位镇村河长,加强了全区水环境治理的组织领导工作。二是建立考核排名通报制度,实行镇街水环境整治每月考核评分排名通报,并将各镇街和部门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纳入年度相关工作综合目标考核,占比达10%。三是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在全市率先启动全区流域镇街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交界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为依据,水质变差、上补下,水质变好、下补上。四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印发《永川区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排放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加强污水处理厂(站)运行监管,实行排放情况与付费挂沟,确保达标排放。制定印发《永川区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办法(试行)》,厘清污水管网建设责任,严格审查污水管网质量,规范接沟管理,严格执行排水许可证制度。制定印发《永川区城镇化粪池长效管理办法(试行)》,落实城镇化粪池常年清掏责任,杜绝化粪池污水溢流。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农贸市场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强化农贸市场常态化管理措施,巩固专项整治成果。
截至目前,永川已在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上累计完成投资14.1亿元。
“‘治理一条河、提升一座城’是必须实现的‘承诺书’!”永川区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按照“查清源头、精准施策、系统治理、建管并重”的思路,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生态修复“三大工程”建设任务,深入开展千沟万塘、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企业、城镇排水、化粪池清掏维修等专项整治,建立完善并严格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力争临江河年均水质在稳定达到Ⅳ类基础上逐步提升,九龙河、小安溪河出境断面年均水质达到Ⅲ类,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鱼翔浅底”的总体目标。
贺娜 图片除署名外由永川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