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体育教育 |
 |
开展劳动教育之“快乐帮厨” |
坐拥三江的合川,拥有2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灿若星辰的先贤名家,厚植了浓郁的兴学重教之风。
站在新时代,开启教育新征程,合川区有新担当、新作为。
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在合川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合川区不仅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围绕建设基础教育强区目标,构建“七化”实施模式,打造“基础教育品质提升工程”,更继承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确立区域学育方式变革思路,积极探索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方法、模式,推动全区教育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描绘了“创特色、树品牌、促提升、有品质”的教育美景。
谋篇布局
为“五育并举”落下重要先手棋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教育体系,要坚持德育为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区上下高度重视,促进“五育并举”落地、落细、落实。
思路决定出路。紧扣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合川区结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树立“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的现代化教育理念。
从顶层设计开始,全区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全面质量观。全区创造性推进五育工作,先后出台合川区中小学体育“1112”工作指南、美育“6个1”工作指南、劳动教育“4个3”工作指南等文件,使基层教育工作者具有可以实践操作的“五育工作指南”,填补了政策和实践空白。这样,全面发展的质量观能贯穿到工作谋划、具体实践、结果评估等各环节。
其次,全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把提升学生学业水平,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把学生的人格培养、身体素质、艺术素养、心理素质等,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拓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延伸,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
高位布局,多管齐下,让全区“五育”呈现百花齐放的盛景。近年来,创建全国青少年体育特色学校35所、市级艺术体育特色学校10所。2018年以来,学生参加艺术、体育、科技等赛事,获全国奖20余项、市级奖280余项,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铸魂树德
给学生心灵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德育能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点燃他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德育工作更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灵魂。
当前,一些学校德育工作存在针对性不强、内容空泛、形式单一等问题,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是合川德育工作重点思考和行动的方向。
合川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区为契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基本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养成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家校共育、课程育德、优秀传统文化、文明校园建设为抓手,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编写“童说价值观”校本教材,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构建出合川立体多维的德育新生态。
铸魂引路,立人之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区中小学首先从培养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养成做起,各中小学因校制宜,制定各自实施路径。
香龙镇黄桷小学以践行学校 “五习”文化内涵为契机,要求学生从做好一件件小事开始,包括尊老敬老、爱校爱家、惜时守时、爱护公物、清洁卫生等;合川区云门小学构建了“3522+1”的养成教育模式,从思想认识、活动引领、文化打造、注重细节、实施评价等方面,系统提升学生思想品德整体水平;合川区新华小学发挥课程育德优势,从学科、仪式、环境三大课程达成育德目的……
全员育人,家校同行。新时代下德育工作的复杂性、综合性,决定了必须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合川区教委于2018年出台了《立德树人家校共育工程实施方案》,指导全区中小学办好家长学校,建好家长委员会,构建家长网络课堂,打造精品家庭教育课程,将150名区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派驻92个社区家长学校,育人工作从学校走进家庭,走进社区、社会,在全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新生态。
在新华小学近日开展的“家长上讲台”活动上,多才多艺的家长们变身“老师”,带着孩子走进染纸、书法、儿童画、插花的缤纷艺术世界;大南街幼儿园组建父母学院,构建家园共育新平台;合阳中学探索“三步四维”家校共育新路径……家校社的力量被积极调动起来。
德育建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体化平台建设也是至关重要。
全区从引、育、用加强德育师资建设,提炼学校内涵加强文化建设,挖掘德育基因助力德育品牌建设,推进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少先队活动课等方面的课程育德,开展戏曲、书法、狮舞、太极、秧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文明校园创建,落实活动育德、文化育德……德育如春风化雨般滋养每一个孩子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辅助,在合川也得到重视,走在全市前列。全区以问题导向,开展课题研究。积极开展“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完善三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近3年,各级阵地开展个体辅导1672人次,开展团体辅导246次,参加专业讲座学生达9万人次。全区共有二级、三级专兼职心理咨询师440名,还入驻89个社区家长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从学校到社区,从学生到家长的心理健康保障全覆盖。
课改启智
引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有神奇两双手,伸出张开做游戏,小一、大五放眼前,眼中世界多神奇。”在杨柳街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杨小利在讲解课文《坐井观天》前,以一个自创的手指游戏成功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
“原来看的范围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就不一样!” 在老师的演示下,同学们通过不停变换手势,感知视野的变化。小小的趣味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动手实践中,课文的知识点也便春风化雨般深植学生心间。
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自主、合作、探究育人模式转变,在合川区,类似这样“以生为本”的高质量新型课堂早已成为常态,课改正促进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近年来,合川创新育人方式,依托《合川区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以“行知品质课堂”为突破口,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场景成为常态,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智力水平的提升。
南滨路小学基于科技创新教育特色,打造出“源真课堂”,并提出“二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小沔小学积极践行农村小班化教育,努力推进“13X课堂”教学模式建设;太和中学构建了和达课程体系,特色校本选修课程格局和“五环节”教学模式……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合川区各中小学课改呈现千帆竞渡的场面。
随着信息化现代技术融入合川课堂,2019年合川区凉亭子小学成为“醍摩豆AI智慧学校全国联盟”成员,首先开启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的转变,实现“人与智能”完美的融合。
智慧课堂改变一问一答的积弊,多维度让每个孩子参与,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全程每个环节都记录着学生的反馈信息,师生联动,实现“教与学”全程覆盖;课堂中贯穿教学、评量、诊断、补救四大教学环节的教学支持系统,为教师提供了详实而准确的数据。
智慧课堂让学生的生活力得到生长,让学生从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知识的产生者。
据了解,合川系统推进卓越课堂、学本课堂、智慧课堂、生态课堂等多样化学科课堂,同时把合川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入其中。此外,全区积极探索评价改革,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组合拳”,让学生成为会读书、会学习、有智慧的时代新人。
强健体魄
让学生拥抱健康快乐的人生
时光回到去年3月25日至28日,2019年重庆市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举行。合川中学田径队代表合川区参加比赛,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最终夺得5枚金牌、7枚银牌、7枚铜牌,获得区组高中团体总分第一名,初中团体总分第五名的好成绩。
除了合川中学的田径特色,区实验中学的软式棒垒球,凉亭子小学的篮球项目,合川区进修校附属小学的足球同样引人注目……全区共计40余所学校已跻身于全国、市体育特色学校之列。
在合川区看来,体育的意义不在金牌,而在于以体育人。是培养身心两健,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无体育,不教育。“以体育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合川区脚踏实地的行动。
全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以开齐开足体育课、强化阳光体育活动、优化体育教师队伍为重点,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要求学校每年举办一次以田径为主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学校每季度有一次专项比赛,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将足球课、篮球课、网球课、棒垒球等纳入体育课,每周一课时;各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30-35分钟;
按照《合川区中小学“1112”体育工作指南》,各学校体育蓬勃发展,带动体育的各项指标不断刷新:2018年全区共有113474名学生参加测试,体质健康达标率为87.8%。2019年全区获评全国足球特色学校4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4所,全国篮球特色学校3所,全国软式棒垒球实验学校1所,2019年体育特色学校由2018年的23所增加到35所。
以美润心
让学生与美同行、向美而生
“月光啊下面的凤尾竹哟,轻柔啊美丽像绿色的雾哟;竹楼里的好姑娘,光彩夺目像夜明珠……”如果有机会走进合川区龙市镇,无论在田间地头,工厂学校,都经常能听到悠扬的葫芦丝乐曲在耳边不时响起,这里的男女老少,几乎都能吹奏葫芦丝。
早在多年前,这里的龙市小学以葫芦丝为依托,推进全员美育发展,不仅在学校人人会吹奏,葫芦丝的吹奏技艺还从学校带到家里,走进乡村、社区,影响当地文化,成为合川美育教育蓬勃开展的一大缩影。
全程美育、全员美育的大美育观在合川深入人心。合川大石中学以社团推进美育,开设有“艺石”书法社、“彩石”合唱团等;龙市中学开设精美竹编、龙中花鼓等课程;育才职教中心开设合川桃片、合川峡砚等非物质文化传承课程……学校美育呈现百花齐放。
迈入新时代,美育工作如何开展?合川以全市首批美育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制定《合川区中小学美育“6个1”工作指南》,完善学校美育管理和运行机制,构建了“课堂和课外相结合、普及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城乡美育共联动”的美育实施模式。
课程,成为合川美育的主阵地。
全区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严格按照城市小学课时比例11%、乡镇小学课时比例9%、城乡初中课时比例11%、普通高中108学时标准。还创新开设地域课程。增设狮舞、巴乌等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美育课程;实验中学、太和中学等10所高完中增设编导、戏剧等专业教学模块。
持续深化美育改革。依托“杨小超名师工作室”等3个区级艺术类工作室,开展艺术教育;久长街小学等6所市级美育实验校,合川中学等5所市级艺术特色学校尝试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程评价3项改革,并将经验向全区中小学推广。
多年培育,合川美育走向全国。在举办“迎学育之新颂桃李芬芳——面向2035:重启‘学’‘育’方式变革”主题晚会,展示师生原创节目13个,来自全国近1000名教育工作者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参加重庆市中小学学生艺术活动月系列活动获奖7个;参加第二届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活动获舞台美术类等奖项35个等荣誉;杨柳街小学扬帆合唱团最近在第九届“中华文化小大使”文化艺术展示活动合唱类全国最高奖项“九州奖”。
劳以拓能
在动手动脑中练就过硬本领
将课堂搬到农耕学堂种植园内,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在合川区育才学校农耕学堂活动现场,孩子们在蔬菜种植园松土劳动,种下花生、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孩子们直呼过瘾。
借助农耕学堂这一载体,学校根据节日、季节和少年宫活动,开展推豆花、打糍粑、捉泥鳅、采果子、摘蔬菜、挖莲藕等系列乡村生活体验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小先生”辅导同学学习,“刺绣小先生”教妈妈刺绣,“舞蹈小先生”教村民跳舞等,学生参与教学率达100%。
像育才学校这样,将劳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的学校在合川比比皆是。
近年来,合川区结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理念,提出并实施了“新二十三常能”框架,即贴近生活,涵盖会家务、会阅读、会运动、会种养等23项劳动能力,分为“初级常能”和“高级常能”两大类,适用于幼、小、中学生,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以制度化推动以劳育人、以劳育心。合川区制定《合川区中小学劳动教育“4个3”工作指南》,各学校按规定动作上好劳动课,还按照“合川生活教育新二十三常能”的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三项内容,开发“合川桃片制作”等特色校本课程180余门;组织学生进社区开展义务清洁135次、护绿植绿86次、文明交通劝导264次;组织“家乡美景我来导”志愿服务团队到钓鱼城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义务讲解80余场次。学生接受劳动教育覆盖率100%,2019年,还评选出区级“劳动小能手”100名,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李巧 谭茭 李达毅 图片由合川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