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义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
 |
新田镇村民正在翻晒红薯粉块 |
 |
三义乡莲花村村民在食用菌大棚基地务工 |
 |
龙塘乡建卡贫困户卢国军的花园式院坝 |
 |
新建的芦塘乡垃圾回收示范点 |
时已深冬,苗乡彭水却是勃勃生机。
彭水县润溪乡樱桃井村,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整合资源打造巴渝民宿项目,村民们在家当起了小老板,对未来生活充满新希望;
黄家镇白沙河村,美丽新家园雏形已显,通过实施“三改、五化、五提升”行动,这里正着力塑造美丽乡村新格局;
鹿鸣乡焦家坝村,特色生态农业呈现千亩蔬菜千亩绿的迷人景致,村里的土地流转经营,村集体公司入股村民不仅能拿到土地租金,还能在基地打工,获得股份分红和工资收入;
新田镇任家村、乔梓乡金光村、保家镇长窑村……在彭水广大乡村,2019年像这样的新鲜事还有不少。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彭水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推出新举措、打造新试点、探索新模式,开启了“三农”发展的新征程。
从吹响号角、规划先行,到一呼百应、层层落实;从创建2个乡村振兴综合示范乡镇(街道)、3个单项示范村、48个乡村振兴试验示范点“一马当先”,到各乡镇(街道)各行政村(社区)“万马奔腾”……发展的战鼓不断擂响,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行动正在彭水全面铺开。
瞄准“多元融合”,走提质升级之路
农业产业强起来
走进彭水绍庆街道天台村,宽敞平坦的路旁,一座座白墙灰瓦、造型端庄的农舍依次排开,房前屋后绿树红花,分外别致。“等到720亩油茶长成400亩鹰嘴蜜桃收获,肯定好多城里人会争相来这里玩!”天台村党支部书记张天洪言语里带着几分自豪。
不过,天台村前些年可是无资源、无资金、无产业的“三无村”。怎样改变“一穷二白”的局面?
村里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让产业融合领跑,舞动龙头。
一个400亩的鹰嘴蜜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特色农家乐;一个占地720亩的油茶基地,开展优质油茶规模化种植、加工、销售……村里出台规划,发展乡村旅游、优质农产种植,打造集旅游休闲、避暑纳凉、生态采摘、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全方位推动产业振兴。
天台村的变化,只是彭水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
为牵好产业这个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彭水正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休闲农业转型。特别是近年来,更是把目光对准了生态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红薯、烤烟、畜禽养殖及中药材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生产模式向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以及农旅融合提质升级。并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三产融合的重要抓手,做大做强红薯、食用菌、油茶、紫苏等农产品深加工。一个个新品牌“立”起来、一批批新产品“走”出去,实现了产品增值、产业增效。截至目前,全县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已累计达65个,全县名牌农产品累计达11个,名优特农产品3个,香椿酱菜、苗妹香香、黔中道紫苏油、龙须晶丝苕粉4个产品成功应用“巴味渝珍”区域公共品牌。
而为抓住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彭水全县推动乡村旅游呈现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0余个乡镇(街道)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了近30个乡村旅游点、采摘体验园、休闲农庄等,发展农家乐、乡村酒店近600家。农民借力农旅融合,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既富了口袋、又美了环境,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如今,多元融合优结构、强特色,正为彭水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农业产业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汇聚新动能。
狠抓生态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
广袤农村美起来
彭水汉葭街道渔塘社区11网格的居民周远清提起家乡的变化直点赞,已经56岁的他说起变化更是如数家珍:不说房子越来越漂亮、道路越来越宽敞,就说过去随便堆的垃圾,现在已经难觅踪影,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庭院里绿树成荫……“这哪里是农村,简直比城里还搞得好哩!”
而像渔塘社区这样的美丽村庄,彭水还有不少。
这一切变化,要源于彭水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卷上的精彩答题——
根据《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要求,彭水一以贯之,因地制宜,从民生实事抓起,从老百姓反映最多的问题抓起,拿出具体举措,部署了农村垃圾治理、“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任务,确定了21个重点项目,拿出实际行动,拿出“真金白银”,打出治厕、治垃圾、治水、治房、治路“组合拳”。
治厕方面,全县统筹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去年全年实施9017户厕所改造,确保了每个行政村建成至少一座无害化公厕。
治垃圾方面,全县打响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行“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实现全覆盖;
治水方面,不断强化城乡饮用水源地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去年全年新建、扩建、改建72.29公里乡镇(街道)污水管网,19.8公里城区污水管网,所有乡镇(街道)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移交市环投公司规范运营,县城污水处理率达94%。
治房方面,通过“三改”,刷新农村人居环境“颜值”,建设新家园,建立形成了“集中安置点三三建设机制”“后续产业扶持+利益联结机制”和“7步整改工作法”3个工作亮点,去年全年实现不安全住房整治类完工6765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百姓搬进新家,迎来了美好新生活;
治路方面,实施“三改两硬化”工程,去年全年建成“四好农村路”1000公里,自2015年以来,全县共硬化人行便道3982公里,院坝415万平方米。
如今,在各乡镇(街道),农村“生态治理”正治出彭水乡村的新景象。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田园风光更加动人,一幅全域美丽宜居乡村图景正在望城大地徐徐展开。
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致富之路
广大农民富起来
提起彭水润溪乡白果坪村,不少夏季前往当地消暑纳凉的游客都耳熟能详:拥有像摩围山景区一样的云端氧吧,还有私藏于云中清凉处的“摩围小隐”民宿……而就在今年,白果坪村又将推出,兼具看花、摘果的农业项目——1500亩翠冠梨基地即将正式投产。
与传统的旅游项目不同,翠冠梨基地实行共建共享发展模式,村集体、市场投资主体、农户三方投入;在收入分配上,按村委会10%、公司50%、农户40%的比例分红。
“可以预见等到正式投产,对农户和集体经济带动更加直接。”白果坪村第一书记龙海兵介绍,经过科学投入和精心管理,翠冠梨每亩收入可达3000-5000元,预计参与农户人均新增收入1500元,惠及全村323户、1427人,如果算上务工,售卖土特产品的收入,收益还将更加可观。“相当于我们把村民、村集体融入到产业发展的大潮流中,共享红利。”
“每天看到绿油油的翠冠梨,心里很开心。”村民罗安荣说,他把家中7亩土地用来入股栽种翠冠梨,平时妻子冯大兰还在基地务工,每天收入80元,一年就能领到4000多元的劳务费。
而同样充满希望的还有镇南村:通过带领村民“抱团”发展生态蔬菜项目,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近十万元。从曾经的“空壳村”摇身一变成为“实业村”,家底厚了更好谋发展。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正是抱着这样的高度认识,彭水在全市统筹规划下,成立了集体经济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明确了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委等10余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从集体经济项目的前期规划、项目实施、产销对接入手,提供“保姆式”服务,并掏出“真金白银”用于激励、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从2018年开始,彭水县财政每年落实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全县累计投入资金7395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已消除“空壳村”289个。
“村级集体经济能把农民组织起来、资源整合起来、产业发展起来。通过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我们带动农民致富,不让一个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彭水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在彭水,“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已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渐行渐近的目标。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50万彭水人奋翅鼓翼,正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刘茂娇 龙搏 图片由彭水日报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