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丽的巫山二中 |
 |
义诊便民惠民 |
 |
为建卡贫困户发放便民小药箱 |
 |
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巫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卷轴上,增进民生福祉是一条贯穿始终的重要脉络,是巫山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翻开巫山过去一年的日历,无数民生实事项目在不同领域开花结果;学有所教、就业有路、病有所医、弱有所扶……一项项“民生指标”持续提升;便民设施服务新建、食品风险监测把严、养老模式创新……一件件民生实事看得见摸得着,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
今天的巫山,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正与日俱增。
就业有路 创业有策
前不久,2019级应届毕业生肖尊美成功就业。但放在去年年初,即将毕业找工作的她却为此一筹莫展。想要从高校返回巫山老家就业,对自身定位模糊、缺乏选择工作渠道让她满怀毕业就失业的紧迫感。
“听到县里‘春风行动’招聘会将提供1万余个岗位选择时,激动得一晚没睡。”肖尊美至今回想起来仍一脸激动,也正是去年初的那场招聘会让她与现在的企业达成了联系,“不但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还能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
近年来,巫山打出稳定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组合拳,并按照“天天有岗位、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市场”的要求,根据全县劳动力分布及需求情况,定期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就业扶贫日”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采取“车站归途服务”“院坝联谊宣讲”和“场镇招聘对接”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为群众“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
同时,该县还积极实施有针对性的项目和计划,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返乡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创业工作的支持力度。
巫山县金坪乡村民杨勇就是其中获益一例。2019年为响应政府号召,杨勇积极回乡创业,创办了巫山县菲潼手套厂。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存在一定的困难。巫山县人社局、就业局在了解该情况的第一时间积极与杨勇联系,通过帮助申请认定为鲁渝劳务协作扶贫车间,开展指导等方式帮助其解决了难题。
“目前手套厂经营良好,不但实现了我自己的创业梦想,还带动了92人就业,其中贫困户19人。我相信企业的发展接下来也会越来越好。”杨勇的信心和底气正是源自巫山着力营造的创新创业氛围和一系列好政策。
老有所养 弱有所扶
雨过天晴,空气清新,在巫山县骡坪镇大垭村沙坪敬老院里,78岁的张婆婆正和几位老人摆着龙门阵。
“这里干净舒适,有丰盛的午餐和专业的护理人员,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时时还有不少志愿者过来陪我们。”张婆婆介绍,元旦节前,来自县城的10余名志愿者陪他们一起吃迎新年饭、做游戏,并为他们带去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养老的日子多姿多彩不说,也解决了孩子们的后顾之忧。”
张婆婆的幸福晚年得益于巫山坚持养老产业、养老事业双轮驱动,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公办养老机构27家、社区养老服务站20个。同时,为加快发展城乡同步、服务同质的养老服务,去年以来巫山进一步有效整合部门资源,将政策、资金、项目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目前正在积极实施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设施建设计划。
民生无小事,聚焦困难群体,强化基本民生保障更无小事。一年来,巫山进一步夯实了兜底保障网,以“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收入达标为重点,全面推进了民生保障工作,认真做好低保与扶贫两项制度有机衔接,实施困难群众救助。
同时聚焦特殊群体,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关爱保护网络。针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精神病人、危重人员救助点,常态化开展“冬季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通过公布救助热线、增设救助服务点等方式,拓展救助服务渠道。
病有所医 医有所保
家门口就能看病,还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是2019年巫山县巫峡镇春泉村6组贫困户章裕发最大的感受。以前他一家仅治疗费用每年就需要四五万元,自从有了精准医疗救助政策,国家帮助他报销90%左右,自己现在每年只需要拿出5000多元。
医保报销一点、医院减免一点、政府补助一点、患者自付一点(即“四个一点”)——这是巫山探索多元复合式医疗救助支付方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又一务实之举。
据了解,近年来经过探索实践,该县已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路径,上述“四个一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围绕“123456”医疗扶贫模式,如今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阳光雨露”。
为了进一步解决看病难问题,巫山自去年以来不断着力完善服务网络,纵向以能力标准构建“县级龙头—区域中心—边远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横向以“集团化”改革建设为抓手,盘活全县医疗卫生资源。为让困难群众“看得好病”,巫山建立了市县乡贯通的“医共体”,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近3年巫山全县引进卫生人才192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2.62人、注册护士数3.1人。通过“东西健康扶贫协作”“广东对口支援帮扶”以及市县医联体等,派出120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修学习。
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区域医学影像(远程读片)中心,远程医疗、视频会议、远程教育服务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公卫、计生、医疗、医保、家医签约等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切实降低检查费用。
幼有所学 学有所教
去年,巫山县巫峡镇春泉村教学点迎来第二批学生。自新校舍建成以来,教育条件的大幅改善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实现了就近入读,村民姜贤保6岁的的孙子就是其中一个。
“以前孩子跟随打工的父母在外地上幼儿园,一个月学费要2000多元。现在回到村里读幼儿园后,一个月只交250元的保育费,还能享受每天4元的营养改善计划补贴。”姜贤保十分感叹这样的变化。
这也和巫山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息息相关。近年来巫山县抢抓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机遇,对照均衡发展标准,正全力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
为实现幼有所学,巫山根据群众入学需求和意愿,调整校点布局,将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校点优化,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实现无任何适龄儿童因居住偏远而未接受义务教育的目标。同时结合随班就读、集中就读、送教上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县域内适龄特殊少儿“全覆盖”受教育。
为实现教有所学,巫山始终坚持在保障资金投入上不遗余力,在改善办学条件上倾力而为。去年全年普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新改扩建幼儿园7所,大力实施“两类”学校建设,共计新改扩建校舍5万平方米,配备教育教学及生活设备设施4万余台件套;特色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成功设立重庆市巫山第二中学,重庆电大巫山分校全域旅游学院完成挂牌,并对县职教中心启动高水平学校建设。
“让老师教得好的前提是留得下、稳得住。”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巫山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第一要务”,在调整编制、招聘引进、待遇保障、调配交流、培训培养等方面特事特办,一路绿灯,切实解决了广大教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惠民利民政策接连不断,民生改善效果看得见、摸得着。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巫山正在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的路上阔步前进。
张亚飞 王琳琳 龙搏 图片由巫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链接》》
数说民生
●2019年,累计完成了城镇新增就业3258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91人,公益性岗位就业安置256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被控制到3%以内。
●2019年,全年累计发放供养资金4182.11万元,为695名失能人员发放照料护理补贴169.65万元;全年临时救助6300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715.8万元;全年发放重度护理补贴59111人次、459.791万元,发放贫困生活补贴31969人次、246.394万元。
●2019年救助贫困患者31338人次(累计55727人次),贫困患者住院医疗费用自付比例7.16%、慢特病门诊自付比例11.03%,县域内就诊率96.49%。2019年将大病专项救治病种增加到30种。截至11月底,大病专项救治1840人次、救治率100%。在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53798人,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4种慢病签约服务管理4732人,在家且有签约意愿的建卡贫困户签约服务率达100%。2019年健康素养监测巫山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18.00%。
●2019年,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89.01%、普惠率达92.7%;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2%,高考上线率99.7%,本科上线率53.6%;巫山师范“3+2”转段考试升学率100%,中职毕业生高考上线率97.9%、首次就业率98.03%、“双证书”获得率89.03%。
名词释义》》
“123456”医疗扶贫模式
“千名医务人员‘一帮一’救助贫困家庭患者”攻坚行动,对家庭主要劳动力或因生活不能自理直接影响主要劳动力就业的家庭患病成员“两类人”,按照集中初筛复查、分批次入院治疗、全程跟踪服务三个步骤,采取医保报销、医院减免、政府补助、患者自付“四个一点”治疗费用结算模式,达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体检筛查、巡回义诊、签约服务、药品发放“五个全覆盖”,实行村卫生室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