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运动会上,班级结合“玉德精神”创作的入场秀 |
 |
学校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为孩子们解读校诗 |
 |
行远小学“五智五行”课堂样态 |
 |
校园主雕塑“玉琮”及“五德” |
在教育数字化深刻重塑学习方式、治理方式与育人生态的今天,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用7年实践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立德根基,以具身学习理念推动德育落地,以数字化转型赋能五育并举,探索面向未来的学校治理与育人模式。
学校自创办以来,提出“万物养正,登高行远”的办学理念,践行“我能行,恒致远”的校训,传承党团队红色血脉,以“玉德”文化为魂,以“五星引领、五德润心、五智启行、五行砺行、五联共育”构建“五横五纵”系统化育人模式,践行具身德育理念,将德育课程落细、落小、落实,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近3年来,该校学生共获国家级奖项52人次、市级奖项183人次,13节课例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收录,先后获评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优秀学校”、全国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重庆市首批文化德育试点学校、重庆市中小学德育创新研修基地、重庆市“红岩思政”育人品牌、重庆市“红岩思政”研学精品线路等多项荣誉。
玉德润心 “五德”理念筑牢文化根基
金秋暖阳洒在操场上,孩子们的笑声在风里跳动。11月14日,“玉德健行,悦动成长”——行远雁智小学第二届体育节暨消防主题趣味运动会如期而至。画笑脸、跳呐喊操、闯趣味关卡。运动的热烈、协作的默契、成长的欢喜叠映成一幅动人的教育现场图景。
教育之道,贵在涵养心灵;文化之力,重在润物无声。
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从建校之初便将“精神立校”作为办学起点,以厚植文化根脉、涵育人格品质为育人初心。校名取自《礼记·中庸》“行远必自迩”,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也为学校确立了“从点滴着手、以脚步丈量成长”的办学底色。
学校精神的形与魂,被凝练在学校主雕塑“玉琮”造型中。校徽与主雕塑皆以“玉琮”的“内圆外方”为象,寓意守正与创新;“温润其外、刚毅其中”的玉德品格,则成为学校集体气质的写照,也成为教师育人和学生成长的重要底色。校训“我能行,恒致远”进一步将价值理念转化为行为动词,使每个孩子都在日常努力中与理想的自己不断靠近。校诗“行远鸿雁鸣,远行靠恒心;小小行远人,学创我能行”,则让文化成为可诵、可感、可行的精神航标。
立德之本,在于根深。学校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玉有五德”的经典论述融入校本课程,构建以“仁、义、智、勇、洁”为核心的“五德”育人框架,结合“我能行,恒致远”校训凝练为“五大精神基因”,即仁者爱人我能行、义忠爱国我能行、智慧学创我能行、勇敢坚韧我能行、洁净整洁我能行,使文化真正成为“可以落地的行为准则”。玉德“温润其外、刚毅其中”的双重禀赋,恰与“科技理性需人文温度调和”的时代诉求深度共振,其蕴含的五种品格,与文化自信培育、国家课程标准及学校文化内核高度契合。
学校形成了以“我能行,恒致远”为校训,涵盖学生、教师、家长、管理文化等内容的文化体系3.0版,构建了从制度到活动、从教师到家庭、从课堂到生活的全链条文化生态。“玉德精神”不仅构筑起行远的精神大厦,也为学校推进具身德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当价值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行动准则,德育也就从“写在墙上”走向“融在心里”,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埋下了最坚实的根。
具身实践 “五行”课堂贯通德育落地
11月12日,两江新区2025年“两江杯”中小学主题班会优质课竞赛在行远小学举行。来自两江新区各校的班主任齐聚一堂,在这所7年校龄的年轻学校里,共同感受主题班会的力量。
“主题班会不仅是课堂,更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对话、成长的旅程。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学校以“玉德”精神为魂,持续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路径。而要让“玉德”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落在日常行为上,行远给出的答案是具身德育。
因此,行远小学坚守具身德育“身心-道德-情境-情感-行动”一体的主张,在明确“五德”价值坐标后,构建了层层递进的“玉德润心·五行实践课堂”。通过身体参与、情感体验和情境互动,让道德原则转化为看得见、做得出、坚持得下去的品格行为。
“五行实践课堂”并非五种彼此独立的课程,而是一条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螺旋递进的成长链。
“行为微课堂”聚焦学生每天的细微行为,通过“晨省五问,暮思五省”等机制,引导孩子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管理。
“行品小课堂”将德育目标嵌入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教学,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学校通过主题式、整合式、探究式的课堂设计,使学生在知识建构中自然体悟责任、规则与协作,实现认知与价值的同步生长。
“行动中课堂”把校园中的活动、节庆与仪式教育整合为“五韵节庆课程”,在体育、科技、艺术、阅读、文化等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展示中感受情绪管理、团队合作、文化理解等关键素养,使德育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生成”。
“行走大课堂”依托“校—镇—场—园—社”五级教联体,开展“五育·六阶”研学课程。从一年级的“玉德养正”到六年级的“红领巾传文脉”,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触摸社会、理解规则、培养责任。每一次行走,都是认识自我、融入社会与涵养家国情怀的过程。
“行远云课堂”依托“五智五行云平台”实现德育资源的云端汇聚与泛在链接。线上主题班会、德育微课、劳动记录与亲子阅读展示,让德育从校园延伸到家庭与社会。自研线上“大思政课”覆盖全区19万人,为德育赋予了技术时代的传播广度。
同时,学校依托“五智五行云平台”,创新“玉德银行”数字评价系统,将日常行为表现转化为可兑换且儿童化的“行远币”。这使得抽象的德行变得可量化、可感知,有效克服了德育评价的主观性和滞后性,为德育转化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支撑。至此,“五行实践课堂”从微小行为到课堂教学、从校园节庆到社会研学、从线下体验到云端链接,构成一个立体化、全生态的育人体系,让“五德”真正“活”在学生的日常中,“长”进孩子的骨子里。
“红蓝双驱” 书写教育数字化转型新篇章
6月3日,两江新区行远小学召开党建引领数字化转型专项工作会,这场会议既是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五智五行育人模式”13555N架构的系统部署。
会上,学校负责人表示,各部门要强化协同联动,以党建引领打破信息壁垒,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落地见效。
据悉,近年来,学校已构建起以“行远红+行远蓝”双翼驱动的管理系统。“行远红”即党建统领,德育为先,是引领方向的价值基石;“行远蓝” 即数智赋能,是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技术羽翼”,为“五育并举”的实践提供了强大的引擎和保障。
在“行远红”中,学校依托“智慧党建”“红岩先锋我能行”构建数字生态,实现党务流程可视化、学习数据化、思政课程品牌化。“红岩思政数字舱”等沉浸式场景,让抽象理念变成触手可及的情感体验,使“立德树人”真正融入日常情境,成为学生的价值选择。
而“行远蓝”的实践,则以“五智五行”育人模式为核心,以“13555N”框架为骨架,逐步推动学校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的数字化重构,一个门户打通数据,一个平台集成应用,三大中心夯实基础,五轨跑道联动主体,五行课堂拓展场景,五德文化贯穿始终;“N”项行动持续迭代,让数字化从点状突破走向系统跃迁。在这一架构中,“五智五行云平台”和“行远智脑V2.0”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技术中枢,承担着数据分析、资源调配、智能研判的关键功能。教师使用低代码工具开发的80余个轻量应用贯穿教学、管理、家校沟通等多个场景,让数字化真正扎根于“一日学校生活”的每个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并未把数字化局限于校门之内,而是以“五联模式”构筑“校家社三空间融合”的大育人格局——“校、镇、场、园、社”五级联动的教联体,让课程资源跨界流动,让学习场景向社会延伸;“行走大课堂”“社区学院课程”等,使学生得以在真实场景中运用知识、承担责任、理解社会;“雁阵家校通”等数字工具则让校家社协同高效运转,使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迹可循、有据可研、有力可托。
数字化变革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人”的成长上。无论是“行为微课堂”基于数据形成的成长画像,还是跨学科项目学习的智能评价反馈,抑或云端课堂突破时空限制带来的资源共享,“五智”的数智能力都成为“五行”实践的底层动力,让教育从经验走向精准,从线性走向循环,从封闭走向开放。
以文化为魂,以具身为径,以数智为翼。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正在用“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引领方向,用“蓝色羽翼”打开未来,以“五德”立魂,以“五智”赋能,以“五行”实践,以“五联”拓域,奋力书写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行远篇章。
丁成浩 黄潇 刘畅 图片由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