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雪宝山—巴山大峡谷片区的美丽景色。 |
 |
开州区与宣汉县联合成立“朝阳金边民宿协会”,助推两地民宿产业,图为当地打造的特色民宿。 |
 |
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崖柏科研调查。 |
 |
开州区与宣汉县联合打造的川渝边界共富茶园里,村民们正在采摘茶叶。 |
 |
开州区关面乡泉秀村七里坪万亩木香种植基地。(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
深秋,重庆市开州区与四川省达州市交界地区连日降雨。
10月18日一早,达州市宣汉县漆树土家族乡迎来了几名特殊的访客——开州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黄天才一行。
“大进镇长城村通往漆树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管道堵塞了,我们过来排查,同时和宣汉这边协商下一步的合作计划。”连绵的秋雨里,开州和宣汉两地的工作人员沿污水管道逐一排查。
大进镇和漆树土家族乡分属川渝,大进镇长城村的污水为何会接入漆树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呢?
“2022年3月,开州区和宣汉县开始联合创建全国首个跨省域‘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川渝雪巴画廊绿色生态屏障统筹发展先行区(以下简称雪巴画廊先行区),探索建立独具特色的雪宝山—巴山大峡谷片区‘两山’转化模式。”黄天才介绍,在此基础上,两地签订协议,从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污染共治、设施共用、产业共兴、品牌共享等方面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山水相连
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宣汉县地处大巴山南麓,开州区北依大巴山。两地地域相邻、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是成渝‘双圈’战略中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开州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新华曾任职区生态环境局局长。他介绍,2022年,开州区生态环境局率先提出开州区与宣汉县联合创建川渝跨区域“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议。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便受到了两地党委、政府和生态环境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多次沟通交流和反复调研论证,双方将联合创建区域锁定在了地处宣汉县、开州区两地交界处的雪宝山—巴山大峡谷片区。其中,雪宝山片区拥有雪宝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崖柏保护地,被誉为“巴山明珠”;巴山大峡谷片区拥有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百里峡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被誉为“大巴山生物基因库”,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古巴人文化的富集地。
“雪宝山—巴山大峡谷片区因生态良好、风景优美被称作‘雪巴画廊’。”黄天才介绍,该区域处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交汇区,是两地生态资源最独特最富集的区域,包括开州区雪宝山镇、满月镇、大进镇、关面乡4个乡镇和宣汉县樊哙镇、三墩土家族乡、漆树土家族乡、龙泉土家族乡、渡口土家族乡5个乡镇。
自2022年3月起,两地联合编制、印发、签署了《共筑山清水美绿色生态屏障专项方案》《关于深化雪宝山-巴山大峡谷区域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合作机制的协议》《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等一系列方案和协议并具体落实。
在3年多的联合创建过程中,两地全方位多层次建立完善协作机制,打破保护和发展行政壁垒,联动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打造出一批跨区域协作“两山”转化优秀案例。
今年9月,雪巴画廊先行区申报方案正式提交生态环境部,目前已进入专家审核阶段。
川渝协作
实现生态资源保值增值
深秋,满月镇甘泉村崖柏繁育基地绿意盎然,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以下简称雪宝山保护区)工作人员蔡松余化身“植物奶爸”,指导村民扦插育苗。
崖柏,是恐龙时代白垩纪的孑遗植物,号称“植物活化石”,也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目前,全球野生成年崖柏不足一万株,且仅分布于重庆市开州区、城口县以及四川省宣汉县等区域。
雪宝山保护区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已建立了4个崖柏繁育基地,累计人工繁育崖柏300余万株,野外回归75万余株,并在全国18个省市、44个地点开展崖柏适应性栽培及长期监测。
其实,在雪宝山—巴山大峡谷片区,宣汉县也在百里峡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崖柏人工繁育基地20亩,培育苗木9万余株,建成野外回归试验地200余亩,野外回归栽植苗木1.5万余株,成活率达85%以上。
“我们联合开展野生崖柏资源的调查监测、野外种群就地保护、拯救性繁育试验及野外回归等工作。”雪宝山保护区主任杨泉介绍,经过川渝两地的不断努力,不仅使崖柏的野生种群数量增加、濒危程度减缓,还为我国同类型珍稀濒危植物的拯救、繁育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两地的5个崖柏繁育基地,每年能为周边群众提供超过300个稳定就业岗位,户均年增收2.5万元。两地还联合开发出护发素、面膜等崖柏精油产品10余种,形成“保护—繁育—利用—发展—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崖柏的“点绿成金”,只是川渝联合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生态资源保值增值的一个缩影。
“我们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聚焦雪宝山-巴山大峡谷片区山林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力,开展全链条转化,聚力充分释放‘大生态’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赵新华介绍,雪巴画廊先行区的创建,将为雪宝山-巴山大峡谷片区推进一体化绿色高质量发展,落实“两山”基地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互融共促
“两山”转化效益日益凸显
时节临近霜降,走进宣汉县秦巴山深处的漆树土家族乡朝阳村,只见颇具大巴山特色的民居静静地伫立在大山深处,彰显出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一批批游客接踵而至,在山里的古朴院落休闲旅游。
近年来,由于紧邻巴山大峡谷,漆树、大进两地居民通过从事民宿产业,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朝阳村虽与开州区大进镇杨柳村接壤,但两地的民宿产业仍是分散经营、没有抱团发展,面临着效益差、品牌弱的问题。
2023年6月,朝阳村、杨柳村的37家民宿企业,通过“有事来协商·达事好商量”平台,协商成立了“朝阳金边民宿协会”,大家携手共同推广民宿品牌、交流经营经验,为助推两地民宿产业发展探索新路子。
朝阳村、杨柳村的37家民宿企业携手发展的背后,是开州区、宣汉县在联合创建雪巴画廊先行区过程中,建立了县(市区)区域统筹发展联盟,签订了《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旅游合作机制、共搭文旅投资平台、共享旅游客源市场,促进“旅游+文化、旅游+交通、旅游+农业、旅游+生态康养”融合发展。
“在此基础上,雪宝山-巴山大峡谷片区共同打造构建‘两心五线多点’文旅布局,共同投资23亿元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18处,新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园7个,共同推出12条旅游精品线路。”开州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域年接待游客达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亿元,“两山”转化效益日益凸显。
抱团发展
推动边界区域富民兴村
“茶山的姑娘采茶忙……”眼下,正是漆树土家族乡茶园秋茶采收的季节。只见一群身着巴人服装的采茶姑娘穿梭在茶园,腰间系着茶篓,手指在茶树尖灵巧跳跃,嘴里哼着的歌声在茶园上空回荡……
每年,漆树土家族乡的1.1万余亩茶园所产的茶叶,会运往开州区大进镇的茶企加工销售。
在雪巴画廊先行区创建过程中,开州区和宣汉县全面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打造产业共同体,联合出台《支持建设雪宝山-巴山大峡谷高山富硒生态茶产业共同体若干措施》,组织区域内川渝17个村联合打造川渝边界共富茶园,组团发展富硒茶叶2万余亩,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带动两地周边近1.5万户群众增收。
两地还打造茶旅融合体,共同投入2000万元修复嘉木台、刘家寨等古茶文化遗址,建设茶博物馆、主题民宿及玉兰花园景观带;共同开发生态研学、养生茶浴、围炉煮茶等体验项目,推动茶园变景区、采茶变体验,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年增收约8000元。
目前,开州、宣汉两地还组建秦巴山·万达开中医药发展联盟,共同打造万达开道地中药材产业示范带。统计数据显示,开州区和宣汉县每年的木香总产量达3700吨,占全国60%以上,“中国木香之乡”品牌享誉海内外。
不仅是木香。目前开州区和宣汉县的木香、黄连、厚朴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2万亩,有效治理了17万亩山地水土流失。
雪巴画廊先行区创建区域内的川渝9个乡镇还共同实施了“空间治理+生态提质”五维行动,通过土地规划优化、功能分区引导,打造连片生态种植基地,实现道地药材规模化种植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推动川渝边界区域富民兴村。
川渝累计建成16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本报讯(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陈维灯)10月20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年来,川渝两地已累计建成4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川渝共处长江上游,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引下,川渝两地签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130项,扎实开展入河排污口、化工污染、固体废物等专项整治行动,实施川渝“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新实施营造林超200万亩,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30平方公里,推进长江、嘉陵江等六江生态共建共保,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川渝两地还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2—2035年)》,为开展生态共保、生态共建、生态共享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空间指引。
在此基础上,川渝两地统筹建立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共同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加快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截至目前,川渝两地已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1292家、绿色工业园区12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8家,碳市场累计成交近9000万吨。
川渝两地持续深化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方式,推动重点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经济效益,助力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川渝两地已累计建成4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其中四川39个,重庆6个;1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其中四川10个,重庆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