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华峰集团重庆基地 |
 |
涪陵区招商投资促进局负责人考察宇树科技 |
 |
重庆卡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一城榨菜香,两江创新潮。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站在关键性的历史节点,涪陵这座屹立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支点城市,正以拔节向上的姿态,奏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强音。
善战者,求之于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正处于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关键期。涪陵区作为我市的工业重镇,当前,正围绕“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升级“1238”产业科创体系,为产业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按下了“快进键”。
勇立潮头、乘势而上。涪陵区以“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聚势、未来产业破冰”为主线,把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涪陵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切口,全方位融入区域协调发展中,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留下涪陵的精彩一页。
夯实产业基础
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
在位于涪陵高新区的玻芯成(重庆)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一台台设备正平稳而高效地运转着,晶莹的玻璃基板经过光刻、镀膜、蚀刻等一系列操作,被加工成玻璃基半导体,将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前沿领域。
就在不久前,玻芯成涪陵项目生产线顺利投产,该产线是国内首条全制程板级玻璃基半导体特色工艺量产线,满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
产业的转移与承接是一场“双向奔赴”。对企业而言,向西转移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拓展空白市场,而对涪陵而言,承接转移不是“接盘”,而是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接力”。
涪陵拥有全市41个工业大类中的33个,已建成2个千亿级产业园区,集聚重庆华峰、万凯新材等一批百亿级龙头。坚实的工业基础,是涪陵承接产业转移的底气所在,这几年,涪陵区紧扣“工业立区、制造强区”首位战略,持续做强工业“主引擎”,当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课代表”,全力打造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主力军。
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涪陵区提出了“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发展思路,延链补链强链壮大先进材料、页岩气及清洁能源、榨菜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布局生物医药、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赛道,把产业集群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在这一进程中,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双向发力”,迸发出新的活力。
比如,涪陵榨菜就不再单纯局限于“国民下饭菜”这个单一赛道,而是向榨菜+、榨菜亲缘品类、川式复合调料和川渝预制菜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重庆华峰协议投资70亿元,启动建设的年产45万吨新能源汽车用高端铝板带箔智能化项目,将采用行业领先的智能化装备与绿色生产工艺,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供给能力,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数据显示,2024年,涪陵材料产业产值1388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10亿元,均居全市第一。
在夯实产业根基的同时,涪陵区也坚持“四链”融合和“四侧”协同多维赋能,迭代升级“1238”产业科创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慧谷湖科创小镇为载体,涪陵成功引进了华峰集团、理工清科等16家高端研发机构,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预计到2027年,涪陵区将实现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实现“再造一个涪陵工业”的目标。
精准招大引强
产业链生态更完备
产业转移也不是简单的“产能搬家”,而是对区域产业布局、产业生态、产业要素的升级、补强和优化。
近年来,涪陵区绘制本地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图谱,精准策划产业项目,通过引导资本投资,梳理开放应用场景,不断补齐集群生态的缺失环节。
今年7月,涪陵区与来自福建的冶金新材料龙头企业青拓集团成功签约,落地年产70万吨不锈钢深加工基地项目。该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青拓集团将充分发挥其在不锈钢领域的产业、技术与资源优势,在涪陵建设不锈钢生产线。这一关键布局,将有力补强涪陵冶金新材料产业链,为区域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事实上,涪陵能成功引入青拓这样的大项目并非偶然。“这几年我们根据不断变化的招商形势,调整战术打法,优化招商队伍,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涪陵区招商局相关负责人说。
以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为牵引,涪陵区积极调整招商队伍,深化全员招商,实行专业招商,建立起了“1+1+2+10+N”联合招商机制。涪陵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链长,分管区领导担任先进材料、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汽车零部件、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10+N”重点产业链“链长”,为招商引资赋能。
与此同时,涪陵区还设立了3个驻外招商机构,深入长三角、珠三角等招商引资“前沿阵地”,常态化开展项目对接、资源挖掘和招商宣传,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出击、精准对接”,去年以来,累计拜访企业800余家,寻找项目线索超300条。
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位和政策叠加优势,涪陵区形成了“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产业生成路径,助推资本与产业深度耦合、基金与项目精准合作,带动一批投资规模大、牵引带动强的优质项目成功落地。
自2024年以来,仅涪陵高新区就签约东部转移项目37个,落地项目总产值316.4亿元;今年第三季度,涪陵集中签约44个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协议总投资超340亿元。
不难看出,这些项目大多来自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比如,福建华清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封装项目总投资20亿元,将在涪陵分三期建设半导体封装材料和集成电路先进陶瓷生产基地,进一步助力涪陵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北京鹏鹄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3亿元,在涪陵建设卫星物联网终端设备生产线和西南总部项目,建成达产后协议年产值5亿元,将为涪陵融入全市空天信息产业集聚地提供支撑。
这些项目的到来精准弥合了涪陵产业的结构性短板,提升了整体竞争力,构建起功能完备的产业链生态圈。
厚植沃土
项目“引得进”更“接得住”
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从不是“一锤子买卖”,项目不仅要“引得进”,更要“接得住”。除了练就招商引资的硬功夫,这几年,涪陵还不断做强生产要素支撑软实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成长沃土。
今年4月,扬州通联落地涪陵高新区,跑出了当天谈判、当天签约的“加速度”。期间,该项目公司因与重庆一家企业字号存在谐音冲突,在注册过程中,迟迟未能通过渝快办审核。面对这一问题,涪陵高新区联合区市场监管局第一时间赴市市场监管局汇报,得到市局支持后,帮助企业实现当天办结,当天拿到营业执照。“有涪陵区委、区政府热忱、高效的服务做后盾,我们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扬州通联创始人感慨不已。
作为我市的老牌工业大区,涪陵深知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优质企业的强力磁场。近年来,涪陵区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围绕项目招引全流程运转和管理开发数字管理平台,动态掌握项目最新进展和存在问题,及时协调解决项目用地、资金、场景等堵点卡点问题120余个,推动在谈项目尽快签约、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开工项目尽快投产。
在做实政务服务方面,涪陵区设立了“企业服务”专区,加快打造了“涪务员”政务服务品牌,“川渝通办”“一窗综办”“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成效显著,树牢了“企业无小事”的服务理念。
为了帮助转移企业融入本地“朋友圈”,真正实现扎根生长。涪陵区还主动将进驻企业纳入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组织产业对接、技术交流、投融资撮合等活动,帮助企业找伙伴,找资源。
去年以来,涪陵区发布《涪陵区产业发展机会清单》《涪陵区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投资规模达703.4亿元。通过梳理社会、经济、民生各方面可向社会开放的场景机会,涪陵区构建起共建共享的服务平台,强化园区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与资源互补,为转移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要素保障。
数说涪陵>>>
今年1—9月
●招引项目173个,开工项目144个,到位资金190.2亿元,均居全市区县第一。
●招引第二产业项目83个,制造业招商实效指数全市第二。
●实现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100亿元、增长7.4%,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1%。
2024年
●涪陵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701.5亿元、工业增加值846.7亿元,均居全市区县第二。
“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2个“1000亿级”主导产业;
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317.2亿元,增长7.1%,占比48.8%。
●3个“500亿级”支柱产业集群;
分别增长13%、11.2%、14.2%。
●4个“100亿级”特色优势产业。
●9个“新星”产业集群孕育增长动能,其中,榨菜、精细化工产业产值分别增长8.2%、6.8%。
●到2027年,涪陵区将实现年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实现“再造一个涪陵工业”的目标。
罗晶 刘玉珮 赖婧 图片由涪陵区招商投资促进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