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江新区,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生产线上,多台机器人不停挥舞机器臂,实现挖掘机全自动化生产。
在璧山,比亚迪动力电池基地,其自主研发生产的“刀片电池”为重庆及周边多个整车企业提供动力电池配套。
这些龙头项目正是重庆加速东西部产业协同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果。
从国家层面看,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重大决策。我市通过集中对接东部优质产业资源,推动西部与东部地区在产业链上形成互补,为制造强国建设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贡献力量。
从重庆自身发展看,自我市于2023年11月首次承办该活动以来,目前已有102个项目开工建设、落地投资1475亿元。今年,我市再次举办这项活动,将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成果,引入更多高质量项目,持续补全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注入新动能。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协同承接
在产业转移承接中,重庆并非简单地实行“拿来主义”,而是通过方式创新,形成从单点项目引入到全产业链生态构建的跨越。
比如“重庆造”汽车龙头企业赛力斯,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资源,形成“整零协同”的发展路径。目前,宁德时代、延锋等多个东部地区的头部供应链企业,均以“厂中厂”方式入驻赛力斯超级工厂,实现本地化同步生产和供应。与此同时,赛力斯还形成以与华为跨界合作为核心,涵盖多个头部供应链企业的“1+2+N”合作生态关系,实现大规模零部件集成和供应商集聚,推动共同设计、共同研发、同步生产。
近年高质量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亦是重庆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写照。
今年8月,工信部电子五所、北京华大九天科技与我市分别达成合作协议,前者将在渝建设中国赛宝(西部)汽车芯片检测基地,即汽车芯片的“体检中心”“三甲医院”,将填补我市及西部在该领域的空白;后者将在渝建设汽车芯片创新服务平台,为我市从芯片到整车的整条产业链建设发展提供助力。
如今,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已经从单一项目承接,升级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协同承接,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出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枢纽作用,实现“东部资源+重庆基地+全国市场+全球网络”多维联动。
其中,对内循环方面,在建设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级战略引领下,重庆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沿海实现产业互补。比如,重庆承接的长三角汽车零部件项目在永川工业园实现量产,不仅为本地汽车产业配套,还通过长江水道供应东部整车厂。
对外循环方面,重庆借力“一带一路”通道,将多类“重庆造”产品融入全球产业链。目前,中欧班列(成渝)已成为重庆笔电、汽车等产品出口欧洲的重要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则是打开东盟市场,推动一揽子产自重庆的工业产品及农产品远销东南亚。与此同时,重庆还不断吸引全球产业资源落地,实现本地产业与全球价值链深度融合。
跨领域协同创新更是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亮点。比如,西部(重庆)科学城连续举办汽车电子对接会,推动电子信息企业与本地整车企业跨界合作,打通汽车电子从研发到整车的应用全链条。这一“以芯造车”的协同合作方式,让重庆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赛道上抢占先机。
随着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重庆正在巩固优势,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续写产业转移枢纽的新篇章。
各区县“一域一特色”差异化承接产业转移
在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全市各区县依托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精准定位,逐步形成“一域一特色”承接格局。
作为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主战场”,渝西地区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产业,成为产业承接集群化发展“主力军”——
璧山通过承接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快速形成“刀片电池”全产业链,同步带动本地配套企业20多家;永川瞄准引入机器人与智能终端产业,形成“研发+制造”联动链条。截至目前,渝西地区集聚东部产业转移企业超1200家,特别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800亿元。
作为高端化承接产业转移“桥头堡”,我市中心城区重点承接了总部经济、研发中心及高端制造业项目——
巴南区重庆国际生物城通过承接国家电投医用同位素等项目,推动医药产业向高端化转型;九龙坡区依托自贸区优势实现一批跨区域项目,今年上半年累计引进东部智能制造项目18个,到位资金超90亿元。
渝东北三峡库区与渝东南武陵山区则是依托东西部协作平台,成为我市承接绿色产业转移“样板间”。
比如,在“鲁渝协作平台”推动下,巫溪引进烟台秋月梨品种及种植技术,建成两万亩特色产业园带动农户增收;城口培育老鹰茶产业,产品借力“渝货进山东”渠道,实现年销售额1.2亿元;涪陵联动山东企业共建榨菜产业示范园,推动榨菜从“单品加工”向“全产业链”升级,实现年产值120亿元。
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正以《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环境行动计划(2025-2027)》为抓手,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其中,市级层面将围绕卫星互联网、元宇宙等18个“新星”产业集群承接转移,扩大沿江示范区辐射范围,区县层面将持续推动渝西与川南、万达开与陕鄂毗邻地区建立产业转移联盟,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引入项目、培育生态“成群结链”锻造产业新高度
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协同合作,不仅为我市带来“真金白银”投资、产值和就业,还实现“以项目带技术、以技术聚人才”,带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市锚定“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目标,依托“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精准谋划,推动一批项目“集群式”落地,重点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这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和智能制造领域“做文章”。
以珠海冠宇电池项目为例。该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贡献50亿元产值和1.73亿元税收,带动就业超过1.2万人,形成“项目投产—产值贡献—就业带动”循环,“成群结链”锻造产业新高度。
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23年11月我市首次承办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以来,这两年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积极成效——重点产业项目集群式落地,产业链“补链强链”成效显著,经济与就业双向拉动,为区域发展注入动力。
当前,我市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不仅带来了直接投资增量,更通过“项目投产—产值贡献—就业带动”传导链条,从两个方面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一方面,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产业生态“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通过承办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我市不仅引进项目与资金,还实现“以项目带技术、以技术聚人才”,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例如,来渝项目之一的三安意法碳化硅,引入国际领先的8英寸晶圆制造技术,带动我市半导体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另一个来渝项目,苏州凌创带来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技术,与长安、赛力斯等本地车企形成技术协同,推动联合研发与成果转化。
另一方面,通过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落地,吸引了一批高端技术人才回流和集聚,同时多所本地高校与转移企业合作,形成“企业需求—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良性循环。
例如,意法半导体通过与重庆邮电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近年来双方围绕校企人才合作、共建创新平台与科研成果转化等多个方向展开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通过引入一个关键产业项目,带动一片产业生态,目前重庆正在以高水平产业承接能力,书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