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带领的“院士飞行团”到梁平粮油科技小院实地考察 |
“你们为农户做过几次培训”“介绍一下油菜当前生长阶段和注意事项”……初冬的梁平区安胜镇龙印村,寒意中透着几分热闹。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带领的“院士飞行团”专程到访,对进入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拼多多杯”第三届科技小院大赛全国赛的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展开实地考察。
在全国赛期间,由农业专家和企业代表组成的评审团实地考察了29个科技小院,涉及北京、吉林、内蒙古、重庆等10余个省区市,综合了解其运行状况、项目实效、团队协作能力、社会各方反馈等情况后评分,并就科技小院面临的农业“热焦难”问题提供定制化指导方案。
智囊团田间“问诊”
破解高产不高效困局
梁平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土地丰饶平坦,自古便有“巴渝粮仓”的称号,是国家级重点产粮大区、全国商品粮基地。据统计,这里的高标准农田绵延近103万亩,水稻常年种植面积超过43万亩。
2024年3月,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在此成立。据科技小院师生介绍,起初当地水稻种植品种杂乱、优质特色品种少,且普遍存在施肥不合理,土壤地力衰退的问题。同时,水稻相关产业链路短,价值偏低。
“农户调研数据显示,稻田每亩平均产量533公斤,优质稻米率偏低。但从另一方面看,土地的增长潜力很大,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良种培优、良法种植和良品加工,让当地农户增产致富。”小院学生殷泷说。
为了实现目标,小院师生扎根当地,建立200亩试验田。学生们凌晨五点和农户一同下地,顶着正午烈日在稻田收集土壤样本,有时深夜也要在实验室分析数据。初来乍到,这些“过去家务都很少做”的高才生,不免遭到当地农户质疑,但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要改善当地粮油绿色生产的决心。为了建立信任,师生建起和农户的微信群,开展农业知识培训直播,“每次观看人数200人左右”。他们还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技术手册,简单易懂,分发给当地农户学习、改善水稻种植状况。有农户说:“刚开始干农活,他们站在旁边的田埂上犹犹豫豫,现在能撸起裤腿光脚立马跳进田里。”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小院基本构建了明月山粮油全产业链“三良一品”绿色发展系统解决方案。不仅筛选出优质稻、健康稻、加工稻3大类水稻品种,还采用谷物质结构重组技术生产慢糖优质的营养控糖主食低GI大米,提升产业链价值。
“拼多多”深度助力赛事创新
大赛成产学研融合新纽带
在飞行团考察期间,张福锁院士指出,“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的一大特点和亮点,是当地政府与种粮大户对小院工作的大力支持,共同带动更多的小农户进行水稻标准化生产。”小院与农业合作社合作,标准化生产技术共同辐射3万亩稻田。
以全国劳模蒋丽英创立的田中秧合作社为例,通过科技小院社会化服务的带动,托管农田单产提升至592公斤,带动60余户实现机械化种植。“过去我们种地都是凭经验凭感觉,水稻亩产500公斤已经很了不起。经过小院学生的技术指导,现在我们合作社的2万亩稻田,可以实现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每亩增产近20%,成本降低20%。”蒋丽英说。
据悉,今年5月,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拼多多杯”第三届科技小院大赛正式启动。大赛共接收到247支科技小院项目团队的报名申请,经过资格审查、初赛和五场组别赛的角逐,有29个科技小院参赛团队迎来由院士领衔的飞行团实地考察。最终将有22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
院士飞行团是本届大赛的一项创新,这让赛事评比更“接地气”,评审可以更直观地听到、见到、感受到学生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成果,增加了评审的公信力。
“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眼睛有光、脚下有劲、心里有办法。他们需要更好的平台去交流,需要更优的资源去培养。‘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是促进科技小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赛事可以督促学生创新,把好的经验介绍出去,让大家互相借鉴,彼此学习。”张福锁说。
拼多多已经连续三届作为赛事支持方,助力青年学子同台切磋。近期,拼多多推出“千亿扶持”计划,落地了一系列助商惠农举措,旨在构建用户、商家和平台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在农业科研领域,拼多多“千亿扶持”将继续支持科技小院和系列赛事,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丰富农产品供给、培养高质量兴农人。
文/图 陈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