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肖强开展铁路前期选线设计工作 |
二十载春秋,他从普通设计人员成长为技术领军人,足迹踏遍巴山渝水,攻克重重天堑。作为中铁二院重庆公司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肖强主持或参与郑万、渝万、西渝等十余条国家重大高铁项目的勘察设计,在解决“岩溶隧道”“桥梁博物馆”等世界级难题中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他将匠心融入钢铁脉络,推动中国高铁从追赶到引领;更以传承为己任,培育新生力量,以坚守与创新诠释新时代中国工程师的使命担当。
扎根一线
从图纸到山河的坚实足迹
崇山峻岭之间,高铁如银龙穿行。每一段轨道背后,都凝聚着如肖强这般的铁路设计者无数日夜的坚守。
大学毕业,肖强初入中铁二院重庆公司,从一名普通线路设计人员起步。二十余年间,他先后主持或参与郑万、渝万、西渝、宜涪等多条国家重大铁路项目的勘测设计。“铁路设计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走进山川、读懂地质。”这是他始终秉持的信条。
在郑万高铁项目中,面对大巴山弧形构造区岩溶强烈发育、桥隧比超90%的极限挑战,肖强带领团队创新提出“三维地质空间选线法”。通过精准地质勘探与线路优化,将香树湾隧道12.5公里中的7.7公里岩溶段完全置于非可溶岩层,大幅降低施工风险。这一创新,为复杂艰险山区高铁建设开辟了新路径。
2022年6月,首列动车驶过小三峡隧道。
这条全长18.9公里的隧道,成为肖强带领团队奋战十余年的结晶,成为了中国高铁征服复杂地质的又一里程碑。
攻坚克难
以创新之钥启工程之门
“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只有找不到的方法。”这句话贯穿了肖强的职业生涯。
在渝万高铁设计中,线路需25次跨越长江支流,地形破碎、地质复杂,选线之难被喻为“在豆腐上绣花”。肖强组织团队对几十个方案反复比选,最终确定的推荐方案,成功攻克技术难关。
他不仅是工程的设计者,更是技术的推动者。随着多条高铁同步建设,肖强在公司组织推动建立的“配合施工大讲堂”应运而生。这一机制通过每月案例分享,打破项目壁垒,提升协同效率,已成为公司技术培训的“金字招牌”。
今年以来,他牵头推动企业知识库建设,与华为、清华大学合作,探索人工智能在勘察设计领域的深度融合。“我们要让技术不仅服务于今天,更要引领明天。”肖强说。
传承匠心
火炬在手更要照亮前路
“我既是年轻一代中的老同志,也是老同志中的年轻人。”肖强这样定义自己的角色。
深受中铁二院“三昆铁路”精神熏陶的他,深知铁路事业需代代相传。而自己作为“80后”,既需要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也要让更年轻的同志能在继承中创新。于是通过“导师带徒”机制,他在各个重点项目中有意识地培养青年技术人员,让他们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两年来,肖强所在的中铁二院重庆公司技术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显著:多人入选市级人才计划,去年更有18人通过正高级工程师评审,创历史最佳。他培养的徒弟中,多人已成长为技术骨干,在重大项目中独当一面。
“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不仅是修路架桥,更是把精神与责任传递下去。”肖强办公室墙上,那幅重庆米字型高铁网络图中尚未连通的空白区段,正是他留给年轻工程师们的时代考卷。
历经二十余年磨砺,肖强从青涩学子成长为“大国工匠”,从普通设计员成长为总工程师。
他见证了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完整历程。一座座隧道贯通群山,一座座桥梁跨越天堑,这些由他参与铸就的钢铁脉络,不仅串联起城市与乡村,更连接起现在与未来。
“铁路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肖强这样说。
而他本人,正是这段伟大征程的见证者与开拓者——一位以铁骨匠心铸就通途,以智慧传承开启新程的时代榜样。
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