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每当读到网上流行的这句话,我心中都会隐隐作痛。作为一个童年曾感到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我深知那种孤独和无助的滋味。
童年的阴影犹如一道终身难愈的伤痕。
翻开《忽然孩子不笑了》这本书,一种共鸣迎面而来,仿佛书中的每一页都在诉说我当年的心声。
《忽然孩子不笑了》是投身心理服务10余年的心理咨询师于德志的一本亲子教育著作。书名中的“忽然”二字点出了当代家庭教育的痛点:孩子在成长中突然沉默,不再像从前那样爱笑,令父母措手不及。但是这种沉默其实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作者认为“沉默之前,孩子一直是愿意表达的,只是这些表达持续得不到有效的回应,于是孩子才走向沉默,不愿意继续接近父母”。
这本书不是简单的育儿指南,而是用心理学视角剖析孩子沉默背后的原因和解决之道。于德志在序言中坦陈,许多父母都有同样的困惑:“孩子变了,我却不懂。”全书正是为了帮助父母读懂孩子变化中的求助信号,学会用理解和陪伴去回应孩子内心的呼喊。
在我读来,全书层次清晰,结构自然。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解孩子的变化”列举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并探寻这些变化背后的根源。
孩子越长大,笑容越少,可能出现失眠、厌学、易怒、沉默寡言,甚至说出“活着没意思”这样让人心惊的话语。这些变化看似莫名其妙,实则都是孩子向父母发送的求助信号:“我遇到了困难,需要关注和支持”。正如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表达的观点:一个拿死说来说去的人,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还在渴望爱。
然而许多父母,却对眼前孩子情绪的变化束手无策,甚至会认为是矫情。读到这里,我不禁回想起我读高二的时候,成绩一直很好,但那时却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因为我觉得父母不关心我,我一个人既有对现在生活的无力感,又有对未来生活的迷茫感。产生这些想法的真实原因其实就是内心太渴望爱,但又得不到满足。
在书中第二部分“识别错误观念”,则揭示了亲子沟通中一些常见却危险的误区。作者列举了十几条父母容易陷入的错误观念,例如“支持意味着顺从孩子的感受”“孩子出现问题是因为不够努力或太脆弱”“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等。书中也有关于溺爱的例子,当医生说孩子患有抑郁和焦虑情绪且孩子提出不上学时,家长就一味顺从,导致一连几个月孩子都不愿意上学。
作者指出,父母的有效支持并非一味纵容或说教,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沟通和有意识的爱。只有真正读懂孩子,才能给予恰如其分的帮助,我对此深以为然。
第三部分的“改变与孩子的互动模式”中,作者试图教会父母放下急于纠正孩子的心态,学会倾听与共情。作者提醒父母摒弃几种常见的有害互动模式,然后讲解如何练习真诚倾听,并提出了10条实用的倾听诀窍。
例如,提醒父母察觉并克制想改变孩子的冲动。只有克制住这种冲动,才能真正听进孩子在说什么;强调爱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而不仅停留在口头上;还指出幽默有时是最好的倾听,轻松风趣的回应往往更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第四部分“如何有效地支持孩子”将理念转化为实践,提供了许多具体案例。作者选取了家长经常面临的各种场景:当孩子哭喊“我不想上学了”,或对父母充满敌意、拒绝沟通时,父母该如何应对?甚至当孩子郑重告诉父母“我是同性恋”这样的秘密时,父母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接纳?
这本书涵盖了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方面。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作者也并未提供万能公式,而是通过分析每个案例,展示理解与沟通的思路,帮助父母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支持方法。
合上这本书,我不禁想到:如果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也曾读过它,该有多好。
理解,从来都是双向的。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而父母其实也同样需要孩子的理解。亲子关系,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或索取,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代际之间的鸿沟,也并非不可跨越——只要愿意用爱与共情,架起那座通往彼此的桥梁。
回到书名《忽然孩子不笑了》所勾勒的画面:当孩子的笑容忽然消失,我们绝不能无动于衷。正如作者所言:“没有理解,就绝不会有有效的行动。”那失去的笑容背后,藏着一颗柔软而敏感的心,它需要父母以理解去轻轻捧起、悉心呵护。
这本书让我们看见:希望一直都在。只要父母愿意蹲下身来,耐心倾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那消失的笑容,终会重新回到孩子的脸上。
每一个不再微笑的孩子背后,都藏着一个渴望被看见、被拥抱的灵魂。而当我们学会理解孩子,其实也是在温柔地疗愈自己内心——那个曾经同样渴望被理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