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涪陵城市景观 |
 |
涪陵高新区慧谷湖科创小镇 |
 |
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从龙头港铁路专用线发车 摄/何乾健 |
 |
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 |
工业与创新互促互联,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开放与改革齐头并进,重塑向上发展空间;城市与乡村相融共济,行至美好皆为吾乡……
展开涪陵“十四五”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时代画卷,每个节点都让人印象深刻,每处着墨都令人心潮澎湃。回眸5年奋进历程,涪陵百万儿女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书写下浓墨重彩的涪陵答卷,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展现大担当、作出大贡献。
这是意义非凡的时代征程。5年来,涪陵遵循“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勇挑重担、创新示范、争当排头兵”的目标,一步步展开谋篇布局,一步步推进落实攻坚,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变化,向着群众期盼的方向阔步前行。
这是逐梦未来的重要历程。5年来,涪陵感恩奋进,全区综合实力跨越式提升,产业结构历史性巨变,发展动能战略性转换,发展环境系统性重塑,城乡建设突破式发展,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愿景一步一步走向现实。
工业为基,创新为魂 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首位战略,靶向“再造一个涪陵工业”。5年来,涪陵以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经济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系统重塑。
在位于涪陵白涛工业园的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展厅里,这里展示了己二酸、己二腈、己二胺这三种制备尼龙66的原料,以及制备好的呈白色颗粒状的尼龙66。过去己二腈生产技术一直被国外少数几家公司所垄断。据华峰化工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由该集团牵头创新开发的己二酸、己二腈/胺及尼龙66合成新工艺,目前已形成自主可控的尼龙66全产业链制备技术并实现工业化,并建成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企业和全球单体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
以华峰化工为代表的先进材料产业蓬勃发展,是涪陵先进制造业加速崛起的缩影。
“‘十四五’初期,涪陵工业发展走进新时期,面临着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难题以及环境、资源等诸多制约,高质量发展亟待闯关。”据涪陵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重重困难,涪陵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把发展方式转过来,把质量和效益提上去。
5年砥砺奋进,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总抓手,涪陵奋力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产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中之重,涪陵着力打造“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全面开启涪陵制造强区新篇章。连续三年迭代实施“1+5+4”工业发展行动,以“十百千万”工程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以“五大行动”提升工业经济质量、以“四个专项”调优工业经济结构,坚定不移把制造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工业经济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围绕构建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涪陵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2020年以来,累计建成智能工厂23个、数字化车间71个,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9家、市级绿色工厂32家,均居全市第一。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涪陵迭代升级“1238”产业科创体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研发投入辅导模式,建立“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雁阵发展格局,大力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研发机构,构建“产业大脑”协同创新的新生态。“榨菜产业大脑”率先突破,“现代中药产业大脑”加快打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4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8.5件,技术交易额达37亿元,科技创新指数排名提升到全市第9。
数据最具说服力:“十四五”以来,涪陵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700亿元、位居全市第2,材料产业产值实现1387亿元、占全市比重超25%、规模居全市第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约24%,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达256家、2516家。
开放为帆,改革作楫 开辟可持续发展新境界
改革和开放是涪陵发展的重要基因。5年来涪陵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改革破局、开放融通,打开了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之门。
“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不到半年时间。目前公司6条生产线已实现全部满产,年产轻量化零部件45万件!”涪陵卡涞科技负责人连称“想不到”的背后是涪陵持续迭代升级的营商环境。5年来,该区构建优化营商环境“1+3+6+N”工作体系,深化“一窗综办”改革,建成企业服务专区,推出“涪务员”政务服务品牌,企业办事平均减时间72.5%、减环节80%、减材料26.1%,办事最快不到30分钟就搞定。
着力用好用足“关键一招”, “十四五”期间,围绕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部署,涪陵突出重点、精准发力,统筹布局重大制度创新资源,集中力量推出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支撑性的制度创新成果。
探索文体旅融合促消费新模式,打造全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高地,实现了文旅产业聚人气、活消费、兴产业;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建设,健全“以工代赈”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机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拓宽“两山”路径转换;“三攻坚一盘活”改革让国有企业动力活力有效激发……一系列重点领域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换之门,激发了涪陵经济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效能涪陵”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这5年也是涪陵全面开放的5年。”据涪陵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国际环境转变带来的持续冲击,涪陵更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定不移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5年来,涪陵面向全球搭平台、育生态、培土壤,在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征程上,一步步走深走实。
跨越高山深壑,实现通江达海。“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全面构建,区域物流枢纽成势见效,这里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陆海新通道,由“大写意”转向“工笔画”。全区货运量和货值较2021年均翻6倍以上,港口吞吐量突破4100万吨。
高能级开放平台集聚,重大开放活动也目不暇接。“1+6+5”开放体系更加健全,涪陵工业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综保区顺利封关运行,国市级开放平台数量及质量在全市中位居前列、在主城新区中位居第1;“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区·重庆市涪陵区”成功入选,重庆・涪陵榨菜产业国际博览会持续举办……聚八方宾客,汇四海英豪,涪陵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
改革破局、开放融通,高质量发展不断开辟新空间。“十四五”以来,涪陵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86亿元、实际使用外资7254万美元,成功创建全市唯一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承载城市,成功获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涪陵产业园、重庆自贸区涪陵联动创新区以及重庆市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
城市赋能,乡村焕彩 激荡一体化发展新活力
城乡共融处,山海皆故乡。这5年,在涪陵城与乡的边界从未如此模糊,彰显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折射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脉动。
新增城市公园和口袋公园17个,打造高笋塘、太极大道等花境节点26处,打造主题鲜花大道4条。累计布置花草超640万盆……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14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的涪陵,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依托北纬30°花园城市建设,这里铸就美好生活,更成生态之地,居民从“走出去”到“迎客来”,这样的变化只是涪陵城市面貌蜕变的一个缩影,更是近年来涪陵打造城乡共融发展的实践地,全力改善城乡面貌,推动城乡共荣的坚实步伐。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协同发力,打造全市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据涪陵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涪陵城乡融合不是简单拼接,而是绘好一张图、下好一盘棋。
这里的城市生长与旅游同步。涪陵城区规划面积拓展至189平方公里的同时,以“三千年巴国文化—千年题刻文化—九百年理学思想—百年榨菜文化”的人文脉络,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点易园、榨菜历史记忆馆、小田溪等人文旅游资源串联,新老城区被打造成为千年文化展示带。与此同时,以武陵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为平台,以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花谷·林下花园为重要节点,四季花香常伴、人气不散,更助力涪陵晋升网红旅游城市,擦亮城市旅游名片。
这里的乡村建设与发展同频。“两园三片五线”和美乡村发展格局加快构建,“1+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打造,全区巴渝和美乡村重点村、市级绿色示范村、市级美丽庭院分别达到10个、10个、756个,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入推进,让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增至985家、1040家。如今,涪陵全区95%的行政村村集体已实现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30:1。
而改变不止于此,回望过去,一幅幅温暖的城乡民生图景也在徐徐展开。5年来,涪陵以人民为本,以民生为重,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四五”以来,涪陵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普惠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100%;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6.84%,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9.8岁;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稳定在97%、95%以上;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逐年控制在1.8%以内……一项项惠民举措实实在在,群众看得见、享得到。
“制造业课代表”是筋骨,决定了能站多高、立多稳;“改革开放先行者”是血脉,决定了能走多快、行多远;“城乡融合新典范”是肌体,决定了是否健康、是否和谐。近距离感受这座蝶变之城,一个强有力的新涪陵正在崛起。
“‘十四五’奋斗目标实现胜利在望,‘十五五’奋斗目标征程即将开启,时间交汇,未来可期。”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历史交汇点上,涪陵将立足全新起点,加快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支点、西部陆海新通道市域辅枢纽、现代化渝东新城主引擎“一支点一枢纽一引擎”,勇当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主力军,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展现大担当、作出大贡献。
从数据看成效>>>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由2020年的122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711亿元、年均增速约6.07%,经济总量时隔6年重回全市第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4万元、位居全市第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全市率先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8.9亿元。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6.2:60.7:33.1调整为2024年的5.9:57.3:36.6,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达100亿元、984亿元、626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三产比重达50%。其中,工业增加值实现846.7亿元、位居全市第2;农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大关,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320亿元、保持全市第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99.8亿元;累计接待旅客1.35亿人次。
创新实力持续升级
“十四五”以来累计建成国家级、市级研发机构分别达11个、154个,获评重庆市科学技术奖22项,争取国市区科研项目344项,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8项。
有效投资加快放量
“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3.6亿元,年均增长6.65%。
市场主体加速增长
“十四五”以来市场主体总量达11.7万户,新增市场主体年均增长12%。
城市智治不断深化
“十四五”以来实现数字城管全域覆盖,城市综合问题处置率达95%以上。
刘玉珮 龙搏 图片除署名外由涪陵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