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探索中小学体育场对外共享模式“读书!一定要读书!”立体防控筑牢水域防线“三共”融合 加速影视科技产教联合体取得新突破电力护航养殖业 保障城乡“菜篮子”关于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九龙坡支公司变更营业场所的公告
第004版: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探索中小学体育场对外共享模式
“读书!一定要读书!”
立体防控筑牢水域防线
“三共”融合 加速影视科技产教联合体取得新突破
电力护航养殖业 保障城乡“菜篮子”
关于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九龙坡支公司变更营业场所的公告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访百岁老人⑥
从上海弄堂少年到山城建设者,一句话贯穿倪盈松的一生——
“读书!一定要读书!”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周尤

  100岁的倪盈松老人时常都要喝咖啡。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嘀嘀——”11月17日,沙坪坝区某养老院的房间里响起了两声微信消息提示音。100岁的倪盈松老人不慌不忙地戴上老花镜,手指在智能手机屏幕上熟练地滑动。回复完消息,他端起手边冒着热气的咖啡,惬意地呷了一口。

  每天一杯咖啡的习惯,他从年轻时保持至今。

  倪盈松曾是上海弄堂里的贫寒学徒工,后来他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来到重庆,成为山城的建设者。在倪盈松的百年人生中,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他始终牢记“读书!一定要读书”,这是他的人生座右铭,也是他竭力传承的家风。

  孤灯下

  与书为伴的少年

  时光倒流80年,在上海一间光线昏暗的寿衣店里,一个清瘦的学徒正借着孤灯,贪婪地阅读着一本巴尔扎克的小说。从那时起,读书便成为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倪盈松出生在浙江嘉善县西塘镇一个贫寒之家,家中兄弟姐妹6人。“读到初二就没书念了,17岁去上海当学徒。”倪盈松回忆,那时他跟随二哥的脚步,踏进了上海黄长兴寿衣店。清晨6点半起床,赶往晨校学习1小时,7点半返回店里开始工作,晚上7点半下班后又到夜校,学到9点半回家,这是倪盈松每天的日常。

  寿衣店生意清淡,大把时间正好用来读书。“我办了图书证,4年时间,把图书室的世界名著看了八成。”老人陷入回忆,“什么书都读,什么书都喜欢。”在那方小店里,他通过书籍飞向了更广阔的世界,文学巨著在他心中埋下了向往美好与理想的种子。

  后来,他随哥哥返回浙江老家,凭着此前的知识积累,成了家乡村小里40多个孩子的全科老师。

  那时,村民们经济困难,读书被视为“奢侈”,许多孩子被留在家里干农活。倪盈松和校长挨家挨户地去学生家里,苦口婆心地讲述读书的重要性,“一定要读书”成了他对孩子们未来的殷切期盼。

  向红旗

  将青春献给第二故乡

  1949年,上海解放的消息如同一道春雷,惊醒了倪盈松心中沉睡的梦想——“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在他脑海里变得无比清晰而炽热。

  当得知有机会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跟随党组织去建设大西南时,倪盈松和弟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

  跟随西南服务团,倪盈松来到了重庆,并被分配到工会系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近十年里,他先后在重庆市总工会、市文化工会工作。

  “当时很多单位对工会没什么概念,更不知道如何组建工会。”倪盈松和同事们的工作堪称“拓荒”。他们帮助基层单位一步步建立起工会组织,并制定出规范的组建流程,让机关工会越来越规范,会员人数越来越多。看着工会组织从无到有,成为连接党与群众的坚实桥梁,是他早年职业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事。

  1961年,倪盈松来到市供销合作总社原直属企业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工作,一干就是26多年,直至离休。在这里,他主要负责化肥相关业务,这是一个关乎农业生产、直接影响农民生计的关键岗位。为了保障重庆地区的农资供应,助力农业发展,他的足迹遍布各地。“父亲经常出差,对家里的照顾少了很多。”倪盈松的女儿回忆说。

  倪盈松始终以共产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向组织靠拢。1981年,56岁的倪盈松终于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用了大半生的时间去证明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传家风

  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读书!一定要读书。”采访中,倪盈松老人反复强调这句话。这不仅是他个人经历的总结,更是他竭力传承给后代的家风。

  在农资公司工作时,只要回到家,他就会狠抓子女的学习,并倾尽全力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支持。当儿子高考失利,萌生外出打工的想法,倪盈松坚决反对,斩钉截铁地告诉儿子:“你只管读书,我就是再累也供你。”这句话给了儿子莫大安慰和动力。后来,儿子奋发图强,考上西南交通大学,人生道路由此拓宽。在那个英语教育尚不普及的年代,他还叮嘱女儿要学好英语,为她打开通向更广阔世界的一扇窗。

  如今,倪老的晚年生活充实而紧跟潮流。上午看书看报,下午则和养老院的老友们聚一聚。他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与时代同步前行,享受着国家发展繁荣带来的幸福生活。

  从上海弄堂里的贫寒学徒,到山城重庆的离休干部;从在夜校里点燃理想之火,到年过百岁仍坚持学习新生事物——倪盈松的人生,恰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生动写照。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