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0岁的倪盈松老人时常都要喝咖啡。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
“嘀嘀——”11月17日,沙坪坝区某养老院的房间里响起了两声微信消息提示音。100岁的倪盈松老人不慌不忙地戴上老花镜,手指在智能手机屏幕上熟练地滑动。回复完消息,他端起手边冒着热气的咖啡,惬意地呷了一口。
每天一杯咖啡的习惯,他从年轻时保持至今。
倪盈松曾是上海弄堂里的贫寒学徒工,后来他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来到重庆,成为山城的建设者。在倪盈松的百年人生中,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他始终牢记“读书!一定要读书”,这是他的人生座右铭,也是他竭力传承的家风。
孤灯下
与书为伴的少年
时光倒流80年,在上海一间光线昏暗的寿衣店里,一个清瘦的学徒正借着孤灯,贪婪地阅读着一本巴尔扎克的小说。从那时起,读书便成为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倪盈松出生在浙江嘉善县西塘镇一个贫寒之家,家中兄弟姐妹6人。“读到初二就没书念了,17岁去上海当学徒。”倪盈松回忆,那时他跟随二哥的脚步,踏进了上海黄长兴寿衣店。清晨6点半起床,赶往晨校学习1小时,7点半返回店里开始工作,晚上7点半下班后又到夜校,学到9点半回家,这是倪盈松每天的日常。
寿衣店生意清淡,大把时间正好用来读书。“我办了图书证,4年时间,把图书室的世界名著看了八成。”老人陷入回忆,“什么书都读,什么书都喜欢。”在那方小店里,他通过书籍飞向了更广阔的世界,文学巨著在他心中埋下了向往美好与理想的种子。
后来,他随哥哥返回浙江老家,凭着此前的知识积累,成了家乡村小里40多个孩子的全科老师。
那时,村民们经济困难,读书被视为“奢侈”,许多孩子被留在家里干农活。倪盈松和校长挨家挨户地去学生家里,苦口婆心地讲述读书的重要性,“一定要读书”成了他对孩子们未来的殷切期盼。
向红旗
将青春献给第二故乡
1949年,上海解放的消息如同一道春雷,惊醒了倪盈松心中沉睡的梦想——“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在他脑海里变得无比清晰而炽热。
当得知有机会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跟随党组织去建设大西南时,倪盈松和弟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
跟随西南服务团,倪盈松来到了重庆,并被分配到工会系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近十年里,他先后在重庆市总工会、市文化工会工作。
“当时很多单位对工会没什么概念,更不知道如何组建工会。”倪盈松和同事们的工作堪称“拓荒”。他们帮助基层单位一步步建立起工会组织,并制定出规范的组建流程,让机关工会越来越规范,会员人数越来越多。看着工会组织从无到有,成为连接党与群众的坚实桥梁,是他早年职业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事。
1961年,倪盈松来到市供销合作总社原直属企业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工作,一干就是26多年,直至离休。在这里,他主要负责化肥相关业务,这是一个关乎农业生产、直接影响农民生计的关键岗位。为了保障重庆地区的农资供应,助力农业发展,他的足迹遍布各地。“父亲经常出差,对家里的照顾少了很多。”倪盈松的女儿回忆说。
倪盈松始终以共产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向组织靠拢。1981年,56岁的倪盈松终于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用了大半生的时间去证明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传家风
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读书!一定要读书。”采访中,倪盈松老人反复强调这句话。这不仅是他个人经历的总结,更是他竭力传承给后代的家风。
在农资公司工作时,只要回到家,他就会狠抓子女的学习,并倾尽全力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支持。当儿子高考失利,萌生外出打工的想法,倪盈松坚决反对,斩钉截铁地告诉儿子:“你只管读书,我就是再累也供你。”这句话给了儿子莫大安慰和动力。后来,儿子奋发图强,考上西南交通大学,人生道路由此拓宽。在那个英语教育尚不普及的年代,他还叮嘱女儿要学好英语,为她打开通向更广阔世界的一扇窗。
如今,倪老的晚年生活充实而紧跟潮流。上午看书看报,下午则和养老院的老友们聚一聚。他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与时代同步前行,享受着国家发展繁荣带来的幸福生活。
从上海弄堂里的贫寒学徒,到山城重庆的离休干部;从在夜校里点燃理想之火,到年过百岁仍坚持学习新生事物——倪盈松的人生,恰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