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开州区赵家街道朝阳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又到了“一老一小”周末欢聚时间:部分空巢老人欣赏孩子们的才艺表演,一些孩子在退休老师、老干部辅导下学习书法、绘画。
“以前愁孙娃儿周末没地方耍。现在在社区服务中心,我和孙娃子能高兴地过一整天。”76岁的张惠芬看着正在画画的小孙子高兴地说。针对“一老一小”周末文化生活匮乏的情况,朝阳社区把大家“没地方耍”的“小事”当成大事办,通过社区干部、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等协商,建立“小敬老、老辅小、老携老、小联小”的互助格局,并将全民服务中心作为“一老一小”的活动空间,让大家都能愉快度周末。
赵家街道面积152平方公里,人口7.1万,辖区内工业园区、农业乡村并存,还有多个移民安置小区。曾经,因为“小事没人管、大事难推进、矛盾解不开”,让不少群众心里有了疙瘩。
近年来,赵家街道通过打造“家事有理(你)”党建品牌,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实现小事不等、大事不推、矛盾不拖,今年以来已化解基层群众心中的“疙瘩事”200余件。
一个电饭煲背后的“圆梦队”
前几天,清桥村独居的81岁余爷爷发现电饭煲坏了。腿脚不便的他既没办法趁赶场去修理,也不会网上下单,只好用普通锅一次做一大锅饭,一锅饭吃好几天。他盼着在外地打工的儿女早点回来,给他带个新的。
当地村干部和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余爷爷经常吃冷饭、硬饭。于是,“给余爷爷买个新的电饭煲”,作为“微心愿”被上传到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
不到1小时,这条“微心愿”就被辖区爱心企业负责人看到。该企业负责人派员工采购了品牌电饭煲,专程送货上门,并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方法。
“没想到我的一件‘小事’,还有这么多人关心。”看到送上门的电饭煲,余爷爷非常感动。
在打造“家事有理(你)”党建品牌过程中,赵家街道提出群众小事“不能等”,建立群众“心愿清单”,通过“群众点单、网格接单、中心派单、社会认单”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参与心愿清单认领的有40余名人大代表、议事代表,也有辖区内30余家爱心单位。留守儿童想要的课外书、残障人士急需的助行器,这些小需求在社会力量的助力下一一落地,“小事”关怀让群众真正暖到心坎里。
与此同时,赵家街道还组织网格员、“法律明白人”、志愿者等成立微心愿圆梦队,采取日常巡查、线上随手拍、群众即时报等方式收集民生诉求。截至目前,已满足群众小需求180余个。
一个暖心驿站背后的“议事会”
赵家街道辖区内活跃着一群外卖小哥。由于缺乏休息场地,无论春夏秋冬,小哥们都只能坐在电动车上休息。“能不能让我们有地方歇脚、接水喝?”外卖小哥李由通过“家事有理(你)”线上小程序提出诉求。
街道通过调查发现,当前,辖区内外卖小哥人数已超过20人,他们确实面临无处休息的窘境。
随即,街道把这个问题纳入“渝里乡商”议题,召集区人大代表、街道工作人员、社区网格员及5名外卖小哥代表专题协商。最终,大家商定:在外卖小哥活跃度较高的帅兴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内设置“暖心驿站”,为他们解决困难。
赵家街道借助“渝里乡商”“乡村茶社”等协商平台,引入相关部门、利益主体进行协商,让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一起定方案、督进度,街道则做好政策协调与资源支撑。
目前,该街道已解决处理较难的“大事”30余件,硬化村级道路36.8公里,让曾经难推进的大事,变成了惠及民生的实事。
一条“断头路”背后的“共情式调解”
朝阳社区“倔老头”老赵有多“倔”?认为补偿没让自己满意,他阻断龙盘路修建,让这条路成了“断头路”,也成为当地居民的“心头堵”。
今年夏天,街道决定重启龙盘路与裕和街连接段工程。面对固执的老赵,街道没有采取强制推进的老办法,而是联合法律顾问、社区有威望的能人组建“共情式调解专班”。
专班成员上门陪老赵拉家常,听他对拆迁补偿的顾虑与诉求,消解了他的抵触情绪;工作人员接着带着政策文件、周边补偿案例上门讲解,陪他去看安置区。慢慢地,老赵的心结渐渐解开,在拆迁协议上签了字。现在,龙盘路即将打通,成为当地连接多个居民小区的幸福路。
借助联调机制和社会力量,赵家街道把“说理的地方”搬到群众家门口,倾听诉求、讲透政策,用“共情式调解”解开群众心结。
今年以来,赵家街道已成功化解邻里纠纷、基础设施修建等复杂矛盾80余件,矛盾化解率提升70%,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民忧”,让曾经解不开的老矛盾,变成了群众满意的顺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