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20日,云阳县展览馆,江上风清·重庆清廉故事创作大赛颁奖活动举行。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
 |
铜丝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工作室给铜丝画掐丝、上色。(受访者供图) |
 |
沙坪坝树人博文小学师生前往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广场开展一年级新队员入队仪式。(受访者供图) |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清廉文化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营造风清气正社会氛围的重要基石。然而,传统的廉政教育往往存在形式固化、传播力弱、难以触及公众内心等问题。如何让清廉文化从“文件”走向“文化”,从“会场”走进“现场”,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共鸣”,实现真正的“破圈”传播,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
清廉重庆建设中,我市多个区县在此背景下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摒弃刻板说教,以文艺、故事、仪式为舟,让清廉文化“活”了起来、“潮”了起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云阳
以“故事”激活民间智慧——从“塑廉”到“说廉”
9月的一天,在湖北襄阳市高新区工业园区的一间车间里,机器轰鸣、运料车穿梭其间。工人杨光举正埋头加工汽车模具,一个来自重庆的电话让他停下了手中的活儿——他创作的《春潮烤吧》,在“江上风清·重庆清廉故事创作大赛”中荣获优胜奖。
“真没想到,把身边的小事写出来,也能获奖!”杨光举激动地和工友们分享喜讯。他并不是专业作家,只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却在这次全国性征文大赛中脱颖而出。这正是重庆市推动廉洁文化建设从“塑造型宣传”走向“共鸣型叙事”的生动缩影。
“江上风清·重庆清廉故事创作大赛”由重庆市纪委监委机关、重庆市作家协会、中共云阳县委、云阳县政府主办,重庆市纪委监委宣传部、云阳县纪委监委、云阳县文联承办,面向全国征集文学作品。历时八个月,大赛共收到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00余部作品,参赛者涵盖各级作家协会会员、知名作家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创作爱好者。
“大赛创办的初衷,是想借助大众的智慧,深入挖掘川渝地区党内政治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元素,为打造‘红岩育廉’市级廉洁文化品牌提供有力支撑。”重庆市纪委监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大赛,让清廉故事从‘官方命题’变成‘百姓讲述’。只有根植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故事,才具有真正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比赛中,像杨光举这样的普通创作者不在少数。他们用细腻的笔触、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朴素的情感表达,通过文字传递出一个个“清廉密码”。
来自云阳县实验幼儿园的教师梁小红,以全国优秀教师李述斌为原型创作的《口杯》,成为大赛获奖作品之一。作者从一个旧口杯入手,生动描绘了李述斌老师纯粹而执着的教育情怀,最终赢得了师生的“口碑”——为了帮助学生参加科技比赛,缺席了女儿的出生时刻;把攒钱买到的自行车送给更需要的孩子;为救助住在岩洞的贫困学生,让家人在沙发上睡了一个冬天……
这些细节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发生在李述斌身上的故事。梁小红说:“我只是用笔墨把身边的好老师‘复刻’出来。清廉不只是官员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公务员、教师、公司职员……都能成为清廉的主角。”
在大赛的颁奖现场,当民德小学师生将《口杯》改编成诗画情景剧搬上舞台时,全场掌声雷动。那一刻,清廉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形成了可感、可触、可共鸣的温情叙事。
长期以来,廉洁文化建设多以“塑造型宣传”为主,通过典型塑造、报告宣讲等方式推进。而此次大赛,则尝试推动一场“说廉”的叙事变革——让老百姓成为故事的讲述者、传播者,甚至是主角。
“过去讲廉洁,多是说教式的‘要你廉’;现在写故事,是启发式的‘让你想廉’。”重庆工商大学二级教授、重庆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王逸虹评价道,“本次大赛绝大多数作品都能紧紧围绕‘清廉’内核展开,或弘扬正气,或鞭挞贪腐,更不乏理想信念的展现。”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协主席刘建东也指出,“参赛作品展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和真实的生活质感,作家和写作爱好者们能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这也反映出全社会对清廉价值的深度思考与深刻关注,体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追求,这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清廉不仅是个人品格的体现,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更重要的是,不同群体通过参与大赛,实现了“角色转变”。机关干部在阅读与创作中反思廉洁从政的职业操守;企业职工通过作品传递出企业的清廉文化内涵;教师、学生则在故事中树立廉洁正直的人生价值观。一场比赛,掀起了“百姓讲廉、全民传廉”的热潮,形成了“以点带面、全国联动”的传播效应。
从湖北车间的工人杨光举,到云阳讲台的教师梁小红,一篇篇质朴的文稿,一个个动人的情节——清廉故事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廉洁意识,让清廉文化从“塑”于形,到“说”于心。
大赛的落幕并非终点,如何让这些民间智慧持续生发出新的能量?
据云阳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们正致力于让这些优秀的清廉故事突破文字的边界,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下一步,我们将系统实施‘清廉故事深耕计划’,对具有‘红岩味’和巴渝特色的优秀作品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搭建线上刊载平台、出版优秀作品集、探索创作网络剧和连载动漫、开发系列思政课程等方式,让优秀的清廉故事从‘纸上’走到群众‘身边’。”
铜梁
以“艺术”诠释廉洁内涵——从“概念”到“感知”
走进铜梁区小林镇,你会不经意间与“廉洁”撞个满怀。它不是贴在墙上的生硬标语,也不是会议里的严肃训诫,而是融于街巷、化于艺术的铜画作品——在社区的文化广场,一组以“晏子辞宅”“不惧饮贪泉”“一琴一鹤”为主题的古人廉洁组合铜画格外醒目。画中人物风骨凛然,故事意境深远,引得过往居民驻足品评。
“以前讲廉政,多是开会、学文件,感觉离生活有点远。现在这些故事画在墙上,遛个弯就能看到,大人给孩子讲讲,自己也跟着再受一次教育,印象特别深刻。”一位当地居民这样说道。
这正是小林镇探索清廉文化建设的关键一步——载体创新。小林镇是闻名遐迩的“铜画民间艺术之乡”,铜画制作已有逾百年历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党委、政府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独特的文化优势,决定让廉洁文化搭乘非遗的“舟船”,驶向公众的心海。
“我们将廉洁元素融入铜画创作,就是希望通过有形的、美的文化形式,让抽象的廉洁理念可感、可知、可亲近,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小林镇纪委书记吴坪蔚道出了初衷。
要让理念深入人心,首先要让它变得生动。铜画,尤其是小林镇特色的铜丝画,以其独特的材质和工艺,成为诠释“廉洁”内涵的绝佳载体。
创作室里,匠人以铜丝为笔,通过掐、填、攒、焊等技法,一点点地将“廉”的意象具象化:高风亮节的翠竹,在匠人手中挺拔而立,铜丝的金属质感反而凸显了竹的刚劲与坚贞;象征坚守自我、凌寒独放的梅花,瓣瓣分明,于冰冷材质中绽放出内在的热烈与纯洁。这些自然界的高洁意象,通过铜丝的演绎,被赋予了坚韧、不朽的文化品格,与廉洁操守形成了精神上的同构。
“你看这幅‘青松傲雪’,松针的每一根线条都用极细的铜丝表现,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耐心和定力的考验,这何尝不是一种修身养性?”一位铜画创作人员指着半成品介绍道。
镇里不仅鼓励创作单一主题作品,更组织力量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物古迹和清廉人物故事,提炼其中的清廉元素,进行系列化创作。这些作品主题鲜明,画面生动,制作精美,集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成为可供欣赏、品味的艺术品。它们被悬挂在办公室、布置在长廊、点缀在广场,构成了一个弥漫着“清”风“廉”意的公共审美空间。
有了好的载体和作品,如何让其发挥最大效能?小林镇没有让铜画仅仅成为静态的展示品,而是以此为媒介,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互动式、沉浸式的廉洁教育活动。
镇党委、镇纪委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学校师生、村社居民开展廉政主题铜画观摩、讲解和品味活动。在观摩中,讲解员会将画作背后的历史故事与廉洁寓意娓娓道来,让干部群众共同探讨画作所蕴含的精神价值。
“带着孩子来看铜画,给他讲‘一琴一鹤’的故事,讲为官清廉的道理,他听得津津有味。这种形式比我们干巴巴地讲道理要好太多了。”一位前来参加活动的家长感慨道。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有效地提升了廉洁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干部群众在艺术审美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了敬廉、尚廉、行廉的价值取向。
好的政风与作风,最终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小林镇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成效显著,通过“国家卫生镇”评审,达到国家卫生乡镇标准,其社区街巷也被评为全区“最美街巷”,这背后,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无疑提供了坚实的“软环境”支撑。
“翰墨扬清风,丹青绘廉洁。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我区‘铜心·廉动’项目,继续创新廉洁主题铜画创作,发挥其成风化人的作用,为构建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注入源源不断的‘廉动力’。”小林镇党委书记李凯的话语,预示着这场关于“廉”与“美”的探索还将继续深入。
沙坪坝
以“创新”烙印人生底色——从“一时”到“一贯”
在全面推进清廉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如何让廉洁的种子不仅在党员干部心中扎根,更能伴随公民个体的整个成长历程,实现价值引领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沙坪坝区的探索别具匠心。
沙坪坝区纪委监委联合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区教委,共同创新打造了“入党、入团、入队”红岩清廉思政人生三课,精准抓住人生政治生命中三个至关重要的“拔节孕穗期”,将具有鲜明特色的红岩精神与清廉教育深度融合,以庄严的仪式为载体,为个体成长打下深刻的廉洁底色。
传统的廉洁教育往往存在“雨过地皮湿”的问题,内容分散,难以形成持续性的影响力。沙坪坝区的“人生三课”创新,首先体现在其精准的时机把握上。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萝卜头’宋振中吗?他在监狱里,连一支短短的铅笔都视为最宝贵的财富……”在沙坪坝区森林实验小学的队前教育课上,辅导员老师正声情并茂地讲述着红岩故事——这是在故事里种下“红色”种子的入队第一课。
教室里,队员们听得入神。当听到“小萝卜头”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持学习时,孩子们的小脸上写满了敬佩。
“老师,我明白了,‘小萝卜头’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都坚持学习、敢于斗争,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怕失败和挫折。”少先队员陈亦岩在分享环节说道。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红色的荣耀与“诚实、勇敢、活泼、团结”的少先队作风,连同革命先辈清廉俭朴、坚守信念的故事,一起烙印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
在渣滓洞,一场特别的入团第一课正在进行。来自南开中学的数十名新团员,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聆听着革命先烈在审讯室、监狱中的斗争故事,感悟着英烈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坚守大义,以家国为重、心系人民的精神品格。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有人背叛了信仰、出卖了组织,但更多的人选择了严守党的秘密,正是因为红岩英烈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才能让他们身处困境时矢志不渝地奋战与抗争。”在随后的主题团日活动中,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让“理想信念”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化为了青年心中关于人格与担当的具象思考。
不仅是入队和入团,入党这个关键时刻,清廉教育更不会缺席。
在白公馆的“狱中八条”展板前,一堂深刻的现场教学正在展开,沙坪坝区教育系统新党员正经历着一场触及灵魂的洗礼。他们静默伫立,聆听这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血泪嘱托。字字千钧的历史回响,让红岩精神的清廉内核与纪律要求变得无比清晰,这是历史与现实交汇处的灵魂叩问。
“前辈们在生死考验面前,想到的依然是党的纯洁与未来。今天我们面对的各种诱惑,何尝不是另一种考验?”新党员刘隐在小组讨论中分享着她的思考。
洗礼的高潮,是那场在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广场举行的入党宣誓仪式。阳光洒在每一位新党员坚毅的脸上,他们面向党旗,一字一句,许下终生的承诺。这一刻,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责任在此交汇,红岩精神所蕴含的忠诚、干净、担当,通过这庄严的仪式,深深地融入他们的血脉之中。
在队旗、团旗、党旗下庄严宣誓;在革命旧址聆听历史的回响;在先烈塑像前默哀致敬;亲手接过象征荣誉与责任的组织标志……这一系列充满仪式感的环节,将抽象的清廉理念与具体、可感的历史场景和身份转变紧密结合,赋予了廉洁价值以具体的历史承载和崇高的精神力量。它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规范要求,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身份的荣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沙坪坝区正是抓住了这三个标志着政治生命启航、成长与升华的关键节点,将清廉教育系统性地、阶梯式地嵌入其中。这确保了廉洁价值观念不是外在于成长过程中的临时性“附加题”,而是内在于身份认同构建过程中的“必修课”,实现了从“一时一刻”的宣讲到“一生一世”浸润的转变。
沙坪坝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打造的入党、入团、入队红岩清廉思政“人生三课”,是清廉文化建设从“广覆盖”走向“精准滴灌”、从“阶段性”走向“终身性”的一次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它巧妙地将地方特色红色资源转化为廉洁教育的鲜活教材,将重大人生仪式转化为价值引领的黄金节点,实现了清廉教育与个体成长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