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红蜻蜓是刻在几代人舌尖的美食记忆。这个有近90年历史的食用油品牌,早已融入重庆人的餐桌日常。可这份老字号的荣光,一度遭遇严峻挑战。
2024年,重庆推进国企改革,市农投集团、重庆粮食集团实施战略性重组,重点发展乳、油、肉三大主导产业。借此契机,红蜻蜓下定决心补齐发展短板,一场全方位的数字化技术变革全面铺开,老字号红蜻蜓蓄力再次振翅高飞。
8个月磨一剑
拿出专属技改方案
11月7日上午,位于九龙坡区铜罐驿镇的红蜻蜓(重庆)植物油脂有限公司内,灌装车间数字集成控制系统建设正热火朝天地进行。另一边,精炼车间的技术改造也快马加鞭,在线质量监测系统等新设备即将加装,预计2026年夏投用。
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张西文表示,这两个改造项目背后是重庆农投集团近9000万元真金白银投入,支撑项目落地的是红蜻蜓团队8个月高强度的攻坚付出。
时间拉回2024年,公司在重庆农投集团指导下,组建了一支10人改革专班,决意推动红蜻蜓涅槃重生。经过近半年的走访与自查后,数字化技改成为破局关键。
红蜻蜓品牌团队开启连轴转模式,加班加点奋战两个多月,最终拿出了一份80多页的详细技改方案。从当下要落地的举措到未来的长远规划,每一项都清晰明确。
“这次数字化技改不只是补短板,还留足了未来升级的空间。”张西文介绍,专班特意借鉴空间规划思路,对厂区近7000平方米的车间空间统筹布局,后续还能轻松容纳更先进的生产设备。
数字化手段提速
锁住油菜籽新鲜本味
“从去年开始,数字化让生产变了样,效率和质量都在提升。”张西文说。
4860平方米的灌装车间里,全线可视化系统时刻在岗。30个高清摄像头悬在高空,紧盯油瓶压盖、贴标、喷码等环节。只要发现一丝瑕疵,系统就会立刻报警。
红蜻蜓的拳头产品是菜籽油,特有新鲜风味是其“圈粉”的亮点。红蜻蜓相关负责人说,从合格油菜籽进厂到成品油下线,理想周期约20天。精炼和灌装耗时越长,这种独特风味流失就越多。
和时间赛跑,成了保住风味的关键。红蜻蜓用数字化手段压缩生产流程,尽可能在精炼阶段就锁住油菜籽的鲜香。在灌装环节,他们采用液氮技术,在每瓶油的瓶口注入无色无味、对人体无害的液氮。这层“防护盾”能隔绝空气,让油品新鲜度更持久。
绣花功夫磨细节
每桶油都有专属“身份证”
在服务消费者上,红蜻蜓同样下了很多绣花功夫。
专班调研时发现一个普遍痛点:粮油产品的生产日期喷码位置杂乱,消费者找起来特别费劲。针对这个小问题,红蜻蜓立刻调整,把生产日期统一喷在油瓶、油桶的商标区域,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到。
红蜻蜓还搭建了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每一瓶油都有专属“身份证”。消费者扫描瓶盖上的二维码,生产加工、装箱出厂等全流程信息都可清晰查看。这种“一瓶一码”的追溯模式,在国内粮油行业由红蜻蜓率先落地,至今仍处于领先地位。
这些用心,也收获了市场的认可。目前,红蜻蜓的产品已供给市内近300所学校、100余家大型企业及机关食堂。其推出的潼南小榨菜籽油、低芥酸菜籽油等健康新品,也因精准击中消费升级需求而广受好评。
同时,红蜻蜓还获评我市绿色植物油生产数字化车间、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佳企业、制造业领军链主企业等多项荣誉。
待灌装与精炼车间的升级项目全面投用后,红蜻蜓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将在全市乃至全国粮油行业站稳领先位置。接下来,红蜻蜓将以技术为翼锻造硬实力,从人人信赖的“渝字号国企品牌”,加速飞向祖国大地,朝着“全国食用油一流品牌”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