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映初心 铁肩担使命
第006版:应急
上一版 下一版 
逆行映初心 铁肩担使命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渝州安全

逆行映初心 铁肩担使命
——应急管理领域“最美重庆人”笃行实干守护城市安澜

  在重庆的山川江河与市井街巷间,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灾害来临前预警守护,在车间深夜里坚守防线,在应急救援时逆行冲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应急管理领域“最美重庆人”。10位来自应急管理系统、行业部门、企业及基层一线的守护者,用热血与坚守,在这座城市的应急管理画卷上,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平安故事”。

  险境中的“应急铁军” 在生死一线书写担当

  从事应急救援工作22年的姜伟,从一名矿山救护队员成长为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作训部副部长,一路经历过井下救援、隧道救援、地震救援等多个艰难考验。在一次隧道突涌坍塌事故中,事故现场一氧化碳突涌致使隧道内烟尘弥漫,空气温度飙升超50℃,隧道内不时传来剧烈的爆炸声,4名工友被困险境。“我带侦查组上!”姜伟主动请缨担负救援侦查组行动负责人,从队伍中挑选出6名矿下救援经验丰富的干部骨干组成救援侦查行动组,义无反顾地朝着浓烟和烈火深入挺进。他们采取“双组交替、动态侦查”的战术推进,最终在距隧道口1200米处找到被困者,并立即现场对一氧化碳中毒人员开展急救,手把手指导其余被困者戴上自救器,待中毒人员呼吸平缓后,迅速以环形阵形护送众人脱险。

  “不怕吃苦、用心干事”是姜伟坚守的准则。从“10·31”金山沟特大瓦斯爆炸、“12·4”吊水洞煤矿火灾、“4·5”三汇瓦斯突出到四川筠连县“2·8”山体滑坡、重庆“8·17”系列山火……22年里,他参与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救援100余起,成功救出遇险遇难人员130余人,救援服上的每一道磨痕,都是荣誉的勋章。

  同样在一线冲锋的,还有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原渝北支队支队长郭应虎。2022年北碚山火救援中,他闻令而动,背负20公斤水带攀爬陡坡,与队友连续70小时争分夺秒打火头、攻险段,其间多次安全避险并提前控制部分火线。救援结束后,他那件熏得焦黑的救援服,被北碚区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逆火而行”的时代物证。

  从事应急救援10年,郭应虎累计执行任务1758次,其中抢险救援462次,行程8.79万公里,保持“零伤亡、零事故”纪录,被干部群众誉为“应急虎”。2020年加州花园高层火灾,他顶着浓烟冲进火场,救出6名被困群众,创造“高楼大火零伤亡”奇迹;同年洪峰过境,他右脸被水下杂物划伤,简单包扎后继续划着橡皮艇转移群众,7小时内转移1300余人,被群众赞为“洪水中的诺亚方舟”;他创新编写的“村级先控、镇级主战、区级统筹”《林火扑救三级联动操作指南》,更被全市推广,惠及更多人……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钢铁般的意志,郭应虎树立了重庆应急救援领域的“硬核标杆”,英勇表现也多次获得上级肯定,先后两次被有关部门授予“三等功”,被重庆市应急管理局、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评为“重庆市应急管理先进个人”。

  云阳县综合应急救援支队支队长杨旭,则用12年4000多个日夜诠释“向险而行”。2024年云阳县高阳“9·5”和耀灵“9·27”森林大火中,他背着沉重装备带领突击队员连续7天7夜作战,磨破3双作战靴,最终扑灭明火,实现“火场零复燃”目标。多年来,他用脚步丈量云阳的山川险隘,用肩膀扛起守护一方的千钧重担,在巴渝大地上刻下了一名新时代应急管理“最美重庆人”的坚实足迹——2023年洪灾肆虐时,连续72小时钉在指挥部,调兵遣将,力保江河安澜;2024年带领队伍先后跨境驰援奉节山火,参与暴雨抢险4次、绝壁山岳救援1次,无声诠释着对“人民至上”的誓言;2025年创新打造“应急救援先锋”党建品牌,牵头组建森林火攻、水域救援、后勤通信三支尖刀突击队,淬炼了能打胜仗的“零伤亡”铁军。

  面对灾害新常态,他又敏锐推动队伍向“智慧应急”转型,组织“人装相适”培训,从无人机侦察到舟艇操作,从破拆攻坚到通信保障,手把手教队员掌握“水陆空”立体救援技能。在装备配发乡镇时,他首创“1+N”帮带机制——1名支队骨干带训5名乡镇队员,确保每一件“利器”都能在关键时刻精准发力。

  行业中的标杆力量 以专精护航城市平安

  “天气不会挑日子上班,我们的预报单上写的是万家灯火的安全感。”重庆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翟丹华,用17年专业与坚守在风云变幻中织就“预警网”。2023年7月,面对西南涡与台风“杜苏芮”的叠加影响,她敏锐察觉到数值模式预报的“保守”。回忆起2013年“6·30”重庆西部大暴雨到特大暴雨过程的个例与这次最相似,她立刻带着当班团队重新推演水汽输送通道和西南涡停滞时间,果断将数值模式预报降水60—150毫米修正为“最大可达250—280毫米”,并迅速召集首席预报员与值班员开展“头脑风暴”,推动暴雨预警升级为橙色。后来实况验证了她的判断,精准预警为2.9万人紧急避险争取了时间。这场洪水中的“零伤亡”,让她们的预报案例入选全国“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2022—2023年度优秀预报预测案例”三等奖。

  这样的精准预报,只是翟丹华用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在风云变幻中守护生命线的一个缩影。2020年6月19日至22日,当持续性暴雨使綦江面临80年一遇洪水时,她从加密观测数据中发现降水“列车效应”,预判雨带北移200公里,推动发布重庆历史首个洪水红色预警。为摸透西南涡这一重庆暴雨“主推手”,她坚持科研攻坚,收集近3000张分析图,首次建立重庆不同区域西南涡暴雨概念模型,研发的客观识别算法让预报从“经验型”转向“定量型”,更牵头组建创新团队,将经验化作“薪火”传递给青年预报员。

  作为应急管理系统少有的学者型人才,重庆市原江北区应急管理局规划和信息化科负责人唐国庆默默耕耘,自加入应急管理系统以来,夜以继日奔波在安全监管第一线,想方设法攻坚基层安全治理的难题、堵点、痛点,用数字技术为应急管理装上“智慧大脑”,成为基层安全监管数字化实践的探路者。

  面对小餐馆、小超市等“九小场所”安全监管难题,唐国庆深入全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白天摸底排查,晚上梳理数据,最终推动“九小场所安全智管”应用在铁山坪街道试点落地。通过数字化平台,隐患排查从“人工跑腿”变为“线上上报”,处置响应时间大幅缩短,有效解决了“查不出、不会改”的痛点。该应用获评数字重庆建设“优秀应用”和应急管理部智慧应急“星火计划”典型案例。

  不仅是九小场所监管,唐国庆的数字化探索还延伸到多个应急领域。针对动火动焊等特殊作业风险,他试点“动火动焊安全监管”一件事应用;聚焦强降雨等极端天气灾害应对,打造“洪涝灾害统防救综合场景”。他还推动在工业园区、人员密集场所、森林防火等重要点位部署高空鹰眼,接入1万余路公共视频监控资源,构建起“鹰眼巡查、平台调度、地面响应”的三级协同作战体系,让应急指挥更高效、更精准。

  此外,利用业余时间,他考取了注册安全工程师、评上高级工程师职称,成为城市治理专家和新型智库专家。连续4年主研参与了6项市、区级社科规划科研课题和应急管理科研项目,推进科研课题在实践中转化应用,先后撰写1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针对“城市安全风险综合治理、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难题撰写2篇资政成果获得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采纳,为实现城市安全防控路线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人海战术转向智慧防范提供重要的解决路径。

  救援中的“专业尖兵” 以匠心奔赴责任使命

  在渝中区较场口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阮洋洋的18年消防生涯,依靠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经受住了火与水的考验。他先后参与灭火救援任务近万次,挽救财产损失上千万元,成功参与过无数次重大灾害和火灾事故处置,用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的消防风采,相继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荣获全国消防“训练标兵”、全市青年岗位能手、全市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第二届“感动渝中”十大人物、渝中区“最美应急人”等荣誉。

  2021年怡景大厦火灾中,他放弃休假赶回现场,主动请缨负责搜救,穿着厚重的战斗服,带领消防员们在高温与浓烟中穿梭,直到天亮最终将所有被困群众疏散完毕,无一人伤亡;同年12月的朝天门窗帘城大火里,作为首批到场的战斗班班长,他带领消防员冲进火场,从凌晨5点奋战到下午1点,头盔被高温烤变形仍坚持到最后一刻。

  如今,这位“烈火英雄”不仅是救援一线的尖兵,更是爱学习、爱琢磨的装备革新的能手——针对辖区高层建筑密集的特点,他带领队员研究出280米沿电梯井垂直铺设干线槽,在全国推广;还研制出沿楼梯铺设水带拖车、云梯车排烟支架等消防器材,获全国总工会“晒晒我的五小”创新成果TOP500等荣誉。作为“红岩服务队”队长,他还建立“红岩基金”帮扶困难群体,自学手语为聋哑儿童教授应急知识,用铁汉柔情温暖着这座城市。

  “这次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打起精神,全力以赴!”2021年8月30日,接到陕西凤县隧道塌方救援指令后,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国交建重庆队副队长梁加辉,带着大口径钻机星夜驰援。抵达现场后,面对填满塌方体的隧道、随时掉落的混凝土块,他利用多年隧道施工经验及以往的实战救援案例,带领队员连续作战52小时,克服钢结构阻碍、人员不足等难题,最终打通救生通道,10名被困者全部获救,远快于72小时黄金救援期。此次救援入选应急管理部2021年度十大成功救援案例。

  除此之外,2021年9月,梁加辉带队投身到四川泸县的抗震救灾工作中,除险清患,10小时搭建20处临时安置点、转运3000余件物资;2024年集结人员和抽排水设备,千里奔袭驰援湖南平江洪灾,连续8天的奋战中累计抽排水35万余方,恢复上千名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圆满完成了指挥部下达的救援任务……在一次次“与时间赛跑”中,梁加辉生动诠释了应急救援人员的内涵。从事应急救援以来,他带队累计参与各类事故救援38起,解救转移被困人员61人,挽回和减少经济损失近亿元,用过硬技能成为群众心中的“守护神”。

  在他的带领下,队伍荣获重庆市应急管理先进集体、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等各项荣誉。他个人也在2021年荣获重庆市永川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获评中交集团“平安卫士”称号、2023年荣获第12届全国矿山技能大赛隧道组“指挥员理论一等奖,指挥员全能一等奖”、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获得重庆市应急管理局“表现突出个人”称号。

  江津四面山森林资源服务中心森林消防专业队的32名队员,则是守护18.39万亩国有林及毗邻乡镇的“绿色卫士”。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队伍,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累计巡护2300余次,及时制止野外用火,成功维护辖区48年“零火情”。他们创新运用无人机、视频监控构建“天网”,在2018年中山镇安家屯雷击火的战场、2021年中山古镇“6·4”熊熊烈焰的扑救、蔡家森林火情等紧急驰援中,总是闻令而动、向险而行,用血肉之躯筑起绿色防线,用无畏的逆行生动诠释了“最美应急人”的赤诚担当。

  基层里的“安全卫士” 用坚守筑牢安全基石

  “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就是我的本分。”巫山县铜鼓镇水流村综合服务专干王安然,用一次“生死竞速”诠释了基层地灾监测员的责任。2023年10月,持续强降雨让兑窝子坪监测点裂缝异常扩张,这位被村民称为“淡定姐”的基层专干,放弃国庆休假,冒雨执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10月9日清晨,当发现原裂缝剧增9条新地裂时,她立即上报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同步向镇党委书记、地灾防治中心发出红色预警,以“铜锣示警+逐户拍门”叫应,甚至穿越荆棘林找回躲藏村民。9时15分,196人(103户)全部完成转移;30分钟后,850万立方米山体轰然崩塌,26栋房屋被吞没——因预警超前1小时,实现人员零伤亡。

  凭借此次成功避险及常年奉献,王安然获评2024年第二季度“重庆好人”、2024年“巫山感动人物”;2023年第四季度“巫山好人”巫山县优秀共产党员。村民感慨:“一下雨就经常见她逆行巡查,有她在,心就踏实。”如今,她仍每天携带卷尺、观测纸,徒步6小时巡查全村隐患点。

  在合川工业园区金星玻璃制品厂,全国劳动模范王美文的十年“守夜人”生涯,也十分令人动容。2015年,面对高温熔炉夜间安全管理的“烫手山芋”,他一句“我是党员,这个担子我扛”,开启了与夜色为伴的坚守,每晚紧盯熔炉温度、窑压等数据。2024年一个凌晨,例行巡检中的他从散热系统异常中察觉危机,指挥机修班组用42分钟化解窑炉泄漏风险;2023年寒冬,他率先逆着热浪冲进输送带火灾现场,关闭电闸切断了灾难的蔓延,随后组织救援队伍科学扑救,硬生生将损失压至最低。10年3680个夜晚,他用“腿勤、眼勤、嘴勤、手勤”的工作法,让高温熔炉旁的生产线安全运转。在他的推动下,企业还成立专职安环部,构建起全流程安全管理体系,2024年以来排查整改隐患120余项,用极致匠心守护着1580℃熔炉旁的安全。

  这群应急管理领域的“最美重庆人”,来自不同岗位,却有着同样的逆行勇气与守护初心。他们是预警前的“哨兵”、山火中的“橙焰”、洪水里的“方舟”、车间里的“卫士”,用一次次义无反顾的冲锋、一个个不眠不休的夜晚,为城市和百姓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平安防线”。他们的故事,正在巴渝大地上传递着温暖与力量,也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赵小玲 图片由重庆市应急管理局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