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龙坡区“行走的思政课”主题活动 |
 |
“踏寻红岩足迹·感悟红岩精神”行走红岩研学课 |
 |
AI课程掀起老年人学习热潮 |
 |
“数字适老 渝悦银龄”体验集市活动 |
在重庆,一场关于终身学习的生动实践正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大渡口区的李世相老人,床头常年放着放大镜、笔记本、老花镜“三件宝”,六十余载扎根乡村把柑橘种成了“致富金果”;在潼南区的花椒田里,清华大学毕业的张升平化身“张技术”,带领团队开发体系、打造品牌,助力双江镇鲜花椒年产量突破534吨,带动263名村民稳定就业。在城口山间的“小木屋”里,肖金蓉为孩子们点亮了艺术之光,也帮妈妈们“绣”出增收之路;在渝中区,15分钟终身学习服务圈,“圈”出市民们的幸福生活——学习,正以千百种模样,温暖着重庆市民每一个寻常日子。
这背后,是我市为每一位市民编织的终身学习网络。
打造面向个人、面向城乡、面向全民的全天候、全场域、全覆盖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织密覆盖城乡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擦亮181个终身学习品牌,形成了“学有榜样、行有方向”的浓厚氛围;搭建全年龄段的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开发“乐渝学”小程序,升级学分银行,为这座学习型城市插上了腾飞翅膀;创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川渝携手共建“终身教育协作圈”,形成协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新格局……
重庆,正以体系为基、品牌为引、数字为翼,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山城处处是课堂 织就“人人皆学”幸福图景
放眼重庆的社区街巷、田间地头,一个个鲜活的学习故事正在上演:田间课堂里专注记录的村民、亲子同堂共学的温馨画面,VR阅读中沉浸体验的青少年……这些场景共同编织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山城幸福图景。
学出一位“土专家”。在大渡口区跳磴镇石盘村,李世相与他的“三件宝”——放大镜、笔记本、老花镜相伴数十载。他用放大镜察看柑橘虫情,用笔记本记录种植数据,戴着老花镜研读农技文章。这份执着让他从普通农民成长为村民信赖的“土专家”,带领乡亲把春见柑橘种成了“致富金果”。
扎根一片“花椒田”。前不久,在2025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上,来自潼南区的新时代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张升平的动情分享感动了许多人。这位从清华园走出的青年,毅然扎根潼南小乡村。他创新“理论+VR+实操”三维教学模式,累计开展培训300余场,目前已培养出百余名技术骨干;带领团队开发“花椒产业标准化考核体系”,打造“清华花椒”品牌。2024年双江镇鲜花椒产量突破534吨,产值达320万元。
办起一间“小木屋”。城口县北屏乡松柏村,一座原木小屋静静伫立。每周三下午,孩子们的欢笑声与画笔沙沙声从这里传出。这是32岁的肖金蓉创办的“小木屋课堂”,3年来已为120余名山区孩子点亮艺术之光。她同步创办的“妇女微家”已开展技能培训6期,开发文创产品30余种,带动50余名妇女年均增收超4万元。
铺开一张“学习网”。在渝中区的大街小巷,一幅“15分钟终身学习服务圈”的活地图正悄然铺开。渝中区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积极构建“全方位教育惠民”新体系,打造“全时空泛在学习”新空间,引领“全市域全民阅读”新时尚,打造的“15分钟终身学习服务圈”惠及千家万户。
当前,我市正为市民铺就一条学习“高速路”“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民学习生态日渐成熟。
近年来,重庆构建起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融通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由1个市级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38个区县社区学院、1019个街镇社区学校、10125个村居学习中心构成的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四级网络,31个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示范基地、30所老年教育试点校、4所老年大学示范校,年均开展培训超4500场,服务市民超600万人次。
同时,我市还印发《重庆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教育现代化规划(2024—2035年)》,将“加强终身教育公共服务,推进学习型重庆建设”纳入战略布局;发布《重庆终身学习资历框架》,打破校际壁垒,实现各类学习成果互认互通;加速推进《重庆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立法进程,不断完善终身学习制度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5月,重庆开放大学《重庆终身学习制度建设的五维实践路径》入选教育部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典型案例,为城市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与实践范本。
特色学习品牌“火出圈” 学有榜样超过瘾
在重庆,一个个终身学习品牌如繁星点亮山城,从社区院落到田间地头,从智慧课堂到非遗工坊,多元的内容、灵活的方式与扎实的成效,正共同构筑起学习型城市的鲜明标识,推动“学有榜样、行有方向”的生态蔚然成风。
扎根乡土育新风,渡舟“369讲堂”成理论传播播种机。在长寿区渡舟街道太平村,“369讲堂”以30分钟短课、6类实用内容、9支宣讲队伍为特色,将“茶馆院坝”变课堂,用“乡音土话”传理论,真正实现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是自扫门前雪,如今是争相为村作贡献,”村支书王忠伟感叹。3年来,该品牌累计开课420余节,惠及群众超3万人,成为夯实基层治理、涵养乡风文明的示范样板。
紧贴民生办实事,“三进行动”实现精准送教。“现在用手机就能缴费,生活方便多了。”潼南区蒋爷爷的欣喜,是重庆“三进行动”落地成效的缩影。作为联动全市48所职业院校、社区学院及老年大学的服务品牌,“三进行动”围绕“百门课程进社区、职业培训进园区、农业科技进乡村”持续发力,3年来足迹遍布30个区县,开展送教送课近800场,服务群众超5万人。
点亮城市夜生活,“观音桥夜校”变身市民文化充电站。“抢课比抢演唱会还难。”市民的感叹,折射出“观音桥夜校”的火爆程度。自2023年初创办以来,该品牌已开设课程860余堂,从传统书法绘画到前沿AI应用,最热门课程往往30秒内被一抢而空。目前,26个特色夜校教学点已覆盖整个街道,累计服务学员1.7万人次。
截至目前,重庆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指导各区县社区教育学院成功打造了民主村“三师学堂”“点灯教育在乡村”“红岩文化大学堂”等181个具有影响力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这些品牌在服务超大城市治理、助推乡村振兴、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
作为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先行区,重庆市教委始终将品牌培育作为推动终身教育发展的核心路径,开展重庆终身教育特色品牌推介工作,出台《重庆市终身教育特色品牌项目推介指南》,系统构建起品牌培育的制度框架,从项目设计、过程管理到成效评估,形成全链条工作机制。以楷模之姿激励奋进者勇毅前行,以品牌之效推动全民终身学习。
学习榜样、争做榜样,在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下,重庆市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上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入选教育部首批学习型城市网络城市、县域学习中心典型案例9个、社区教育品牌课程34门、“智慧助老”案例3个,课程20个、“能者为师”社会教育实践创新项目51个,特色课程44个,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照进了现实。
云上搭起“学习舱” 数字赋能新成长
在2025年“敬老月”期间,重庆依托“乐渝学”小程序,精心打造了一场名为“银龄绽放·渝见风采”的老年教育教学成果线上展。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市各区县社区教育学院、老年大学等选送的383件优秀作品,面向公众开放点赞与互动,并评选“最佳人气奖”。近16万市民纷纷登录小程序,在线欣赏作品、参与点赞,共同融入这场属于全市老年朋友的数字盛会。
老年人在平台上尽展才情,青少年也借助云端汲取养分。2025年10月,巫山中学红叶考古社的同学们与各地游客通过“乐渝学”平台轻松完成报名签到,参与巫山博物馆《百万年时空对话》公益课程。在国庆假期,《大巫山的人类奥秘》《巫山的考古事业》和《时间侦探大作战》三堂趣味课程接连开展,带领大家共同“破译”跨越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密码。
“这个功能强大的‘乐渝学’小程序,操作却十分便捷。”一位铁粉市民说道,只需在微信顶部搜索“乐渝学”,进入后系统将智能定位或支持手动选点,实时推荐所在区域的社区教育课程与活动。据了解,该平台内容覆盖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学历提升与职业培训等多个领域,诸如“探寻母城记忆 讲好重庆故事”“老年人生活中的心理智慧”“一部手机带你去旅行”“无人机驾驶”“健康运动指南”等海量课程一应俱全,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样态的优质学习资源矩阵。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精神,重庆开放大学在重庆市教委的指导下,创新打造“一网到底、体系协同、场景融通”的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乐渝学”小程序,聚合1.1万集学习资源,让学习触手可及。迭代升级学分银行平台,以“学分银行”为枢纽,构建“岗课赛证”融通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截至2025年,全市已设立95个学分银行分中心,开设学习账户100万个,完成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230多万人次,全方位服务市民终身学习。
重庆的实践不仅走在全国前列,更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今年5月,重庆市成为全国首家完成教育领域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的学分银行,为数字重庆建设提供重要教育应用场景。学分银行建设实践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教育大会等典型案例。今年6月,重庆开放大学九龙坡学院作为全国唯一市区县代表,在教育部主办的数字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主题活动上分享“重庆经验”,获得与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平台为基,数字赋能。重庆筑牢支撑学习型社会的数字底座,为市民提供了多类型、多层次、多样态的优质学习资源和个性化、智能化、便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成功营造出终身学习的城市风尚,让知识惠及全民,让生活因学习而更美好。
链接>>>
银发族玩转AI
乐享智慧新生活
“今天学会了手机AI操作技能,以后出门更方便了。”71岁的顾金秀参加“渝悦银龄 e起学吧”活动后,迫不及待与老伴分享成果。这场银发与AI的相遇,正是重庆跨越数字鸿沟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重庆创新开展“渝悦银龄”系列活动,依托“线上+线下”双轨模式,走进家庭、社区及养老机构,通过数字技能培训、体验市集、云课堂等方式实现全域覆盖,累计帮助近8万名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有效提升其数字生活幸福感。
“渝悦银龄”系列活动是重庆老年教育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重庆积极贯彻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将老年教育纳入《重庆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教育现代化规划(2024—2035年)》战略布局,资源供给持续强化,建成优质老年教育课程59门,其中33门入选教育部“智慧助老”“能者为师”项目,以教育赋能让老年生活更从容、更多彩。
川渝携手
共建“终身教育协作圈”
6月15日,由川渝两地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及成都市终身教育促进办公室联合主办,重庆开放大学承办的“从社区沃土到银龄星空——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工作者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落幕。为期6天的研修聚焦“终身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吸引川渝地区89名教育工作者参与,活动通过政策解读、实践观摩与团队共创等多种形式,深化了两地在社区与老年教育领域的协作交流。
唱好双城记,成渝一家亲。多年来,重庆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充分发挥终身教育在服务全民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关键作用,全力推动区域终身教育协同发展。通过常态化举办社区教育协同发展主题活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研讨会、师资培训等,逐步构建起终身教育区域协作机制;联合培训1.7万名教师,促成38家办学机构深度合作,创新推出成渝学分银行数字化平台与西部资历框架标准,率先实现跨区域学习成果的互联、互通、互认。
今年恰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周年。川渝两地将于11月11日在四川巴中联合举办“2025年川渝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交流展示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方面的成果,持续深化协作,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教育合力。
李佳佳 胡忠英 陈锐 图片由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