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总能找到发光发热的土壤”重庆“小巨人”背后的培育密码双重监测守护水环境西南首座50万吨页岩油生产基地落户忠县开州区崖柏项目荣获全球生态修复与保护范例奖
第003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上一版 下一版 
“在重庆,总能找到发光发热的土壤”
重庆“小巨人”背后的培育密码
双重监测守护水环境
西南首座50万吨页岩油生产基地落户忠县
开州区崖柏项目荣获全球生态修复与保护范例奖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多边型”人才①
赛力斯技术尖兵:造出“车脑”“车心”,离不开人才政策和创新舞台
“在重庆,总能找到发光发热的土壤”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黄乔

  彭江在进行软件测试。(受访者供图)

  11月初,在赛力斯五云湖总部,赛力斯科技公司智能测试中心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彭江正和团队一起测试问界汽车整车控制软件。他目光专注地落在电脑屏幕上——不断跃动的数据流,实时勾勒出车辆“大脑”的每一处运行细节。

  “我们的智能化AI测试系统,可以对整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增程器等核心部件的数据进行快速解析,精准定位问题根源。”彭江语速极快。

  彭江是湖北人,带着他的“造车梦”在渝十余年间,他已成为给新能源汽车接“心脏”、造“大脑”的技术尖兵。

  打破技术壁垒

  攻克“三电”与软件难题

  2016年,硕士毕业的彭江放弃了沿海多家知名车企的邀约,选择加入正处于向新能源转型关键期的赛力斯。吸引他的,不仅是重庆雄厚的汽车产业基础,还有他心中的“造车梦”。

  然而,起步远比想象艰难。入职之初,彭江面临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主导建设电机、电池、电控“三电”系统的联调台架及HIL测试体系。彭江解释,“三电”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完备的研发与验证能力是企业获取生产资质的核心前提。

  那段日子,他与团队争分夺秒、日夜攻坚。“白天对接设备硬件,晚上钻研软件代码,连休息时脑子都仍在梳理接线逻辑。”彭江回忆。其间,项目也曾遭遇重大挫折——一次,因线路匹配错误导致电池包在调试中被烧毁,一度让团队士气跌入低谷。

  在公司的全力支持下,他们迅速协调资源,重新梳理流程,最终耗时三个多月,成功完成“三电”认证,为赛力斯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扫清关键障碍。

  更核心的挑战接踵而至——自主研发整车控制器,即汽车的“大脑”。此前,该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开发周期长、成本高且受制于人。彭江坦言:“那种无力感,特别憋屈。”

  在“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行业共识的背景下,彭江与团队毅然投身到自研的漫长征途。为彻底攻克这一技术壁垒,彭江曾前往北美硅谷研发中心联合进行自主软件开发及测试,回国后,又和团队一起进行高强度的自主开发。

  历时近四年,团队最终完成整车控制器平台软件100%自研,并首次成功应用于SF5车型。

  回顾那一刻,彭江依然十分振奋:“一个字——爽!”

  大胆技术创新

  重构智能软件测试体系

  2020年,赛力斯与华为联合开发问界汽车,彭江担任问界M7项目软件组组长。他带领团队经过多轮方案论证,成功将自主研发的整车控制器平台应用于问界车型,并创新性地将热管理控制器集成其中。

  这一自主技术路径不仅确保了项目如期推进,更显著降低了研发成本——累计节省费用超过7300万元。彭江算了一笔账:“仅集成热管理控制器一项,单台车即可节约成本110元。以问界M7预计销售30万辆计算,整车成本因此降低约3300万元。”

  在软件集成环节,彭江敏锐地意识到传统开发模式的局限——依赖手动串联各程序员开发内容,效率低、易出错。于是,他主动主导构建域控制器软件架构平台及持续集成(CI/CD)体系。程序员将代码上传至平台后即可实现自动集成,不仅准确率大幅提升,人效提高至少30%,软件迭代效率也提升2倍以上,累计节约研发成本逾2400万元。

  2023年彭江升任赛力斯智能测试中心副总经理后,推动了一场变革:以“产品化思维”重构整个智能软件测试体系。

  随后,他迅速组建起一支300多人的技术团队,主导搭建起三大平台——自动化测试平台、数字化测试管理平台与AI智能化测试平台,全面覆盖智能汽车软件十大核心系统。这套“云—管—端”一体化智能测试系统,不仅将整体测试效率提升至原来的3倍,显著缩短产品验证周期,为车型快速上市赢得宝贵时间,每年还可节约成本超过1200万元。

  目前,团队共申请发明专利160项,已获授权32项,发表论文3篇。为持续提升技术引领力,彭江还主动参与重庆市科技局重大专项,并在职攻读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致力于将前沿理论与复杂产业实践深度融合。

  生活丰富多彩

  坚持运动、周末带娃

  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中,彭江始终保持自省:真正的续航力,来自对身心的持续投资。

  “不管工作多忙,身体永远是第一位的。”每周三次,他总会准时出现在小区旁的公园跑道,完成5到10公里晨跑;周末则常与同事相约,在奔跑中交流。运动于他而言不仅是锻炼,更是一种能量循环,“运动能让身体状态更好,头脑也更清晰”。

  不久前,彭江又报名参加一场马拉松。在他看来,跑马拉松所需的坚持与耐力,与技术攻坚有着共通的精神内核,“不追求一时冲刺,而是稳扎稳打、持续向前”。

  这份对运动的热爱也感染了整个团队,他们经常一起参加运动和比赛。“在体育比赛中,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思考、一起突破,最终赢得荣誉。这种精神同样能帮助我们攻克工作中的难题。”彭江说。

  每周日,则是他雷打不动的“家庭日”。彭江会放下工作陪伴4岁的儿子——去动物园看熊猫、去郊外露营,或来一场短途旅行。“10月底刚带他去成都看了大熊猫,现在他还总念叨着想再去。”一提到家人,彭江的语气不自觉变得柔软,“工作再忙,也要留出时间陪伴家人,他们是我最坚实的底气。”

  在重庆十余年间,彭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实现了个人成长与事业突破。“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重庆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与投入,离不开公司这么好的平台。”彭江感慨,重庆的人才政策,让他与团队得以心无旁骛地投入技术攻关。更关键的是,这座城市已构建起从零部件到整车制造、从测试验证到场景应用的新能源汽车完整生态,为技术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创新舞台,“在重庆,只要有想法、肯奋斗,就总能找到发光发热的土壤”。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