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历史学家王笛先生,是从他的作品入手。他擅长将目光投向历史中的小人物与日常生活,如街头文化、茶馆等看似寻常的主题,通过这些微观视角,深刻揭示国家与地方文化之间细腻而复杂的互动关系。
作为曾经的历史教师,我在讲台上的那些年,习惯了以教材为纲梳理历史脉络。彼时的历史叙事中,政治家、军事家、改革者以鲜明的形象推动着历史进程,而普通民众只是作为时代背景的模糊群像。直到接触历史学家王笛的作品,我才真切感受到另一种历史视角的动人力量:他不刻意追逐宏大的波澜壮阔,反而执着于微小的细腻真切;不着力记录惊天动地的重大时刻,却偏爱挖掘鸡毛蒜皮的日常片段。这种视角的差异,让历史变得更加立体丰满——历史从来不是单一的大事件堆砌,而是宏大进程与无数普通人小日子的共生共融,是时代浪潮与个体命运的相互映照。
王笛先生在《消失的古城》中所展现的,正是这种“钻到生活肚子里找历史”的执着。那些关于市井烟火、街头巷陌、寻常百姓的细碎记录,让宏大历史有了更温润的细节支撑,让遥远的时代有了可触摸的生活温度。
《消失的古城》没有采用编年史的刻板框架,也没有以政治事件为锚点划分时代,而是以空间为经纬,将清末民初的成都,织成了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活画卷。读者能踩着青石板路走进古城:穿过熙熙攘攘的大街,拐进弯弯曲曲的小巷,茶馆里的盖碗茶冒着热气,戏楼里的川剧唱腔婉转,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叫卖,孩童拿着糖画在巷口追逐——作者笔下的成都,不是地图上冰冷的地名,而是有温度、有声音、有气味的生活场景。
全书分为六章,层层递进展现古城从传统到近代的民众生活嬗变:第一章“有生命力的城市”,聚焦古城民众的公共生活空间;第二章“欢乐与忧愁”则转向普通人的情感与生计;第三章“女性挑战男人的世界”是全书的亮点之一,记录女性地位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第四章“拥抱新物质文化”阐释近代文明对古城的影响;第五章“改良就是更多的限制”则揭示了社会改良背后的复杂面;第六章“日常生活不再平静”作为全书的收束,记叙成都民众与艰难岁月的抗争。
贯穿全书的,是作者的民众史观。前言中提到:这本书献给历史上和今天的普通人,让他们的经历和贡献被记录、被看到、被承认。在书中,我们看不到高高在上的历史裁判,只看到一个蹲下来的记录者——他倾听乞丐的故事,记录苦力的汗水,关注算命先生的生计,描摹剃头匠的手艺。这些在传统历史书写中无足轻重的人,在作者的笔下,成了历史的主角。他写乞丐,不只是写贫困,更写他们的生存智慧:有的乞丐会编顺口溜博取同情,有的会在庙会时帮人看东西赚点小钱,有的甚至会组织起来互助。这种民众史观,让《消失的古城》有了温度,让历史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可触摸的生活。是的,真正的历史,不仅在庙堂之上,更在市井之间;历史不是大人物的独角戏,而是小人物的群像剧;历史不是冰冷的数字与事件,而是有温度的生活与情感。当我们把目光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日常,才能真正读懂历史——因为那些看似琐碎的小日子,才是历史最真实的底色。
消失,是一个动词,且是持续性的,带着无奈,也是令人伤感的现实。消失的不仅仅是建筑、手艺、文化与生活脉络。如今,我们走到任何一座城市,看到的似乎都是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商业街、一样的网红店铺——那些带着地方特色的街巷、手艺、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失,就像书中的成都古城,只留下模糊的记忆。许多城市的保护古城,其实是在改造古城:为了商业化,赶走原住居民;为了美观,破坏原有建筑;为了流量,扭曲文化内涵。我们以为在传承,其实是在失去。
王笛先生用文字为消失的古城立了一座碑。碑上刻着的,不是帝王将相的功业,而是无数普通人的笑泪与生计。或许,古城的砖瓦终会在时光里风化,但那些藏在茶香里、戏词中、叫卖声里的生活温度,不该随建筑一同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