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铁拳”出击护航民生民利让“铁拳”的力量抵达“最后一公里”
第008版:红岩周刊
上一版   
重庆“铁拳”出击护航民生民利
让“铁拳”的力量抵达“最后一公里”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手记>>>
让“铁拳”的力量抵达“最后一公里”

周尤

  作为一名全程参与集中整治报道的记者,一个深刻的感受始终萦绕心头:真正的治理,不仅在于雷霆万钧的声势,更在于那最终能否精准滴灌至百姓心田的“最后一公里”。

  这“最后一公里”,是物理距离,更是心理距离。它可能是村委会到村民家门口的几十米,是政策文件与基层执行的落差,更是公权力与民众信任之间那道若有若无的鸿沟。而此次整治,正是一次以“民心”为尺,对这“最后一公里”的打通与重塑。

  “集中整治”实则是一场高度精准的“外科手术”。在长寿区,路灯下的阴影得以清除,靠的不是泛泛的排查,而是“蹲点调研”时对村民议论声的敏锐捕捉,是“穿透式”调查对项目全流程的解剖。这启示我们,力量不在于铺天盖地,而在于有的放矢。当监督的探头能够对准群众眉头紧锁的焦点,当办案的拳头能够砸向那些自以为隐蔽的“蝇贪蚁腐”,“铁拳”便不再是悬浮的概念,而是可感可触的正义。

  查处案件,大快人心,但绝非终点。如果“雨过地皮湿”,问题必然卷土重来。铜梁区的“校园餐”治理给了我极大触动。他们没有止步于处理一两个食堂负责人,而是直指“散、小、弱、乱”的供应体系核心,用“全品类集采直供”和“三同三公开”制度,从根源上重塑了规则。这正是一种“治理型反腐”的思维——办案是撕开口子,而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这个口子,看清机制体制的“血栓点”,进而推动一场深刻的“制度改革”。从“治标”到“治本”,其间的距离,正是由这般智慧和决心来跨越的。

  这场整治最动人的篇章,写在群众的脸上和心里。治理的“试卷”由群众出题,过程邀请群众监督,结果交由群众评判——这种“嵌入式”的参与感,让老百姓不再是治理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最终的受益者和权威的评判者。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是一句口号,它体现在“码上举报”的便捷里,藏在食堂监督员家长认真的眼神里。

  回首这段历程,我深感,这场“直达民心的深度治理攻坚战”,其所破之“腐”,不仅是经济上的贪占,更是可能疏离的民心;其所铸之“铁”,不仅是办案的雷霆手段,更是制度设计的缜密与坚韧。它用行动宣告:真正的现代化治理,是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颗人心。这,或许正是我们走向更高治理境界的必由之路。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