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航亚太开放合作 展现大国责任担当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一张纸”到国际大通道
第0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引航亚太开放合作 展现大国责任担当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从“一张纸”到国际大通道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一张纸”到国际大通道

  (上接1版)

  选择哪个城市具体实施?重庆很快入选。

  重庆既是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落地的备选城市之一,又具备港口、铁路等物流基础条件,还有开拓中欧班列的经验,在南向通道这块也有发展需求。

  2015年11月,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正式落地重庆,并明确将物流作为项目重点领域之一。陆海新通道的诞生,由此打下基础。

  渝桂新三方开会

  办公室里提出“三港联动”的设想

  万事开头难,对于一条新的物流路线来说更是如此。

  要想把这条线开起来,必须有物流企业、货代公司的积极参与。然而,之后展开的市调表明,感兴趣的企业很少。

  毕竟,对物流企业而言,走什么路线、选择什么方式,都有一笔精心计算的账;一个集装箱可以节约多少钱、节省多少时间,都要算得清清楚楚。比起一条尚未开拓的新路线,走了多年的长江黄金水道让他们放心得多。

  破局的契机,出现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以下简称国际物流枢纽园)。

  该园区是中欧班列的始发地,有着开拓的“基因”,所以当听到要开辟一条新物流路线的想法时,并没有感觉突兀。其次,这个园区本就是以“铁路”为根基,其区域内有团结村中心站、重庆铁路口岸等,受水运影响很小。

  2016年3月18日,国际物流枢纽园、新加坡港务集团、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三方代表在重庆会聚。他们围坐在国际物流枢纽园一间办公室里,热火朝天地进行探讨。

  结合三个地区的区位和特点,三方认为可以通过重庆铁路港、广西北部湾港、新加坡港的联动,打通一条由西部内陆出发,从广西出海的新物流线路,从而实现“一带一路”无缝衔接、内陆口岸与全球连接、中西部与东盟联动发展。

  三方意见达成一致后,便开始进入筹备环节。

  “我们和国际物流枢纽园讨论后认为,这个事值得做,而且要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来探索。”市中新项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回忆道。

  很快,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就为这条通道按下“加速键”——2016年5月,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交通物流专委会上,重庆方面首次提出“南向通道”这一概念。

  同年9月,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联合实施委员会会议上,双方就“南向通道”取得初步共识,会上探讨了如何建设一条通过“重庆—北部湾—新加坡”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结合的陆海贸易路线,打造一条连接“一带一路”的国际大通道,充分拓展沿线合作空间。

  也是在这次会议上,陆海新通道的前身——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以下简称南向通道)首次被正式提出。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定调”

  从“南向通道”向国际贸易大通道转变

  朝有所闻,则夕行之。

  重庆、广西、新加坡各司其职,快马加鞭。

  2017年3月—4月,重庆和广西相互派出工作组进行实地调研,范围包括沿线铁路、公路基础设施、重要工业园区、港口建设情况、口岸功能种类等。

  双方一致认为,两地的开放资源互补性极强,应集中优势、加强合作,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尽快启动“南向通道”铁海联运班列测试。

  4月底,广西成功开行钦州港—重庆测试班列;5月中旬,重庆开通至钦州港的铁海联运班列,实现班列双向运行。从测试结果看,这条线路比传统运输时间缩短了15—20天,进一步证明其可行性。

  新加坡方面则从政策上给予扶持。比如,通过这条通道,从钦州港到新加坡中转的船舶,新加坡方面优先中转,并降低部分费用。在货源组织上,新加坡方面也暗暗发力。

  “南向通道”的班列,就这样先开了起来。

  看着行驶在重庆和广西之间的铁路班列,贵州、甘肃敏锐地捕捉到了它的价值,主动要求加入。

  2017年8月31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联合实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期间,渝桂黔陇四省区市政府代表签署了《关于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的框架协议》,标志着“南向通道”省际合作机制正式建立。

  当年9月,“南向通道”铁海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也意味着这条通道正式打通。

  此后,班列开行量持续攀升、货物种类持续丰富、行驶路线持续拓展、共建省区市持续扩大……“南向通道”的发展势如破竹,影响力越来越大。

  2018年11月12日,中新两国正式签署《关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南向通道”正式更名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简称“陆海新通道”。

  更名,意味着这条通道将跳出“南向”的范畴,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

  后来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通道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庆也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

  2022年7月,湖南怀化正式加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朋友圈”,“13+2”的共建新格局正式形成。截至2025年9月底,陆海新通道已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及地区的579个港口。

  中新项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在物流领域的一张名片,陆海新通道已成为连接中国西部与东盟乃至全球的重要纽带。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区域合作也会迎来新机遇,这条通道成为各方抓住机遇的重要载体,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贸易畅通提供重要支持。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交通物流领域发展成果

  ●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货物运输品类由最初50多个增加至目前的1316种,辐射我国18省75市163个站点。

  ●陆海新通道已形成24条图定运行线路,实现与中欧班列的无缝衔接。其中以北部湾港、湛江港为起点的图定运行线路已达14条,形成覆盖西部主要城市的便捷高效的运输网络。

  ●中新多式联运基地核心区作业总量累计超8.3万标准箱、累计流通货值228亿元。

  ●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新加坡港实现数据共享,首次将国际供应链信息动态从国内段延伸到国际段,累计交换数据超过128万票。

  ●中新海关“一单两报”累计申报超过1730票。

  ●陆海新通道国际工商会联盟成员涵盖沿线18个国家19家商协会组织。

  (记者杨骏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