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读书好时光
第012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秋高气爽,读书好时光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3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高气爽,读书好时光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欣

  《文明的比较》

  作者:[英]艾伦·麦克法兰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九龙书城推荐

  《在家》

  作者:[德]尤迪特·海尔曼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西西弗书店推荐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作者:[美]张纯如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东坡书局推荐

  《故园风雨后》

  作者:[英]伊夫林·沃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重庆书城推荐

  《吃茶趣:中国名茶录》

  作者:杨多杰

  出版社: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阅见书店推荐

  《中西交通史》

  作者:向达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精典书店推荐

  《银发摆渡人》

  作者:陈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五洲书店推荐

  《看不够的中国史2》

  作者:《国家人文历史》编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沙坪坝书城推荐

  《去爱这热气腾腾的人间》

  作者:马拓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微信读书推荐

  《忽然孩子不笑了》

  作者:于德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帆书推荐

  金秋送爽读书时,字里行间觅真知。秋意正浓时,第61期“百本好书送你读”书单如约而至。本期推荐的10本好书中,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的名著《文明的比较》,带领我们踏上一场跨越东西方的思想远征;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代表作《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揭露日本侵略者罄竹难书的暴行;在《吃茶趣:中国名茶录》中,你可以从茶文化理解中国式风雅;在《银发摆渡人》中,则可以洞见又一个观察中国城市化的窗口……翻开这些好书,共享一场知识与心灵的盛宴。

  洞悉当代世界全球文明的本质

  面对文明的共通与不同,我们该如何相互欣赏、如何求同存异,又该如何面对多元文化?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的代表作品,是一部通俗的文化史著作。作者在书中以客观的态度,探讨了导致中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形成不同发展路径的因素,也给出了“我们具有多重身份,各个身份以金字塔式结构逐一构建起来,范围逐渐扩大但不会相互冲突”“我们被某个层面上的差异所区分,又在另一个层面上被统一”的回答。

  荐书人说》》

  王涛锴(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生于印度、深受多元文化滋养的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20多年间往返于中国、日本等不同国度,本书即是他经过数十年的跨文化探索的产物。他从财富、权利、信仰、审美及包容性等层面展示中国、日本、英国的古老文明,寻找历史长河中“关乎千百万人的文明间相通与不同的地方”,试图理解“令人费解的混合和文明的对抗”。作为人类学家,他将上述文明比作银杏、竹、栗树及橡树等植被,指出人类需要做的就是“让它们共存”。虽然文明之间“不可能消除紧张和误解”,但是理解彼此、学会彼此相爱,将会使“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简言之,本书作为新时代文明互鉴的经典之作,有助于国人洞悉当代世界全球文明的本质,即作者所谓文明中的“法的精神”和“深层逻辑”。

  在漂泊与归属中找寻本真

  本书作者海尔曼是德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擅长描绘孤独、微妙的人际关系和女性心理。小说中,一个女人抛弃了以前的生活,搬到北方的海边小屋独居。她给忧心世界毁灭的前夫写信,与漂泊中的女儿视频通话,和他们分享自己平静琐碎的生活。她小心翼翼地交友,尝试一段新关系,进入其他人的生活。她也想知道,年轻时没有抵达的地方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荐书人说》》

  胡桑(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家,召唤我们在其中,有时又让我们不得不离开,比如小说女主人公就离开了家。海尔曼善于书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弱的关系。那是卡夫卡曾经写过的。但她并不把世界的必然性和个人的偶然性之间写得那么紧张、错位。她笔下的人,相遇,相爱,离开,又一次相遇,进入,都在偶然的弱的关系里展开。她拒绝人的被奴役,被折磨,被凌辱,被囚禁,被束缚。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那些强迫的纽带被她一一解开。海尔曼精准捕捉到了这个时代的一些东西:关于家与根,关于记忆与信任,关于离开与未竟之愿。

  不断追寻历史的真相

  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全书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荐书人说》》

  武黎嵩(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历史回到1937年的寒冬,通往南京之路,是如此的血腥与恐怖。曾经,年轻的华裔历史学家张纯如女士,第一次用英文写作并向世界揭示了“南京大屠杀”那段人类文明中最黑暗的历史。她以中国幸存者、日本屠杀者和西方救护者三重视角去还原那段尘封的记忆。她写下深刻而令人震动的话语,“文明的外衣似乎过于脆弱,人类很容易将它弃之不顾,在战争的压力下尤其如此。”不断地追寻历史的真相,是对既往生命的尊重,是对未来人类美好的期冀,打破正义的沉默,铭记历史,是和解的第一步。

  献给一个时代的挽歌

  伊夫林·沃是一位在汉语文学界被严重低估的作家,他的《故园风雨后》有着深沉的怀旧意味和深厚的历史感,以缓慢的叙述节奏描写了一个家族的分崩离析。这是一部迷人的小说,也是伊夫林·沃最深沉、最富有怀旧意味的作品,反映了英国贵族阶层的世代荣光在二战前夕的消退与幻灭。

  荐书人说》》

  王一婷(野望BOOK文学编辑)

  这是一部在现代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独特地位的至美之作,也是一代人心中不可逾越的经典。作者伊夫林·沃被视为王尔德与萧伯纳的继承者,以其极致唯美的笔触,为读者献上了一曲送给一整个时代的失落挽歌。夏日倾斜,酒杯倾倒,这本书关于牛津、少年、青春以及英格兰最后的盛景,我们在其中见证真与诚如何抵抗时间与生活的洪流。前半部繁花似锦,后半部痛彻心扉,世间好物不坚固,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爱这本书,就像我们爱《红楼梦》那么深沉与自然。

  从茶文化理解中国式风雅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叶种类繁多,中国名茶历尽沧桑,传承有序,也在不断演变发展。作者通过多年实地探寻、走访,生动讲述了中华大地上如龙井、碧螺春、白茶、黄茶、大红袍、凤凰单丛、铁观音、闽红、祁红、普洱、六堡等名茶的历史发展、制作特色、形貌滋味,以及相关典故轶闻,凸显了中华茶文化的博大和韵味。

  荐书人说》》

  赵珩(文化学者,北京燕山出版社原总编辑)

  这是一部兼具学术厚度与阅读趣味的茶文化佳作。作者对于茶绝对不是坐而论道,也非纸上谈兵,而是对各种名茶的原产地都进行了实地探访,从茶种植的历史、地理、物候到生长、培植、加工等都做了深入了解,读来确实获得不少新知。他对于当下一些饮茶误区、不良风气、热点怪象,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书中收录的大量旧茶包装、广告图片,也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缩影,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审美与消费文化。可以说,这不仅是一本茶书,更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小史:它让我们在品茗之余,重新理解何为风雅,何为传承,何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丰盈。

  梳理中西政治文化交流脉络

  20世纪初,向达先生所著《中西交通史》《中外交通小史》《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等几部著作,对于中西交通史学科体系的创立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前两部更是我国最早系统梳理两千多年来中西政治文化交往的专著。《中西交通史》以时间为序,上自先秦,下至晚清,系统而全面地对古代整个中西交通历程、渊源、演变及相互影响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纠正了长期以来认为“中国的文化自来都以为是孤立的,不受外来影响的”看法。

  荐书人说》》

  谭徐锋(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晚清以降,由于国势衰微,西方入侵日益加剧,加之西学传入,中外交通研究开始兴起。20世纪30年代,向达先生以交换馆员的身份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其间在英、法、德等国图书馆广泛搜索、抄录敦煌写卷、《永乐大典》等重要汉籍文献;上世纪40年代先后参加西北史地考察团、西北科学考察团,赴敦煌考察石窟、壁画等历史遗迹。这些为中西交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向达先生生前作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毕生致力于中西交通史研究,具有开拓性贡献,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中西交通史》具有开创性与可读性,至今依然是了解相关领域的经典之作。

  观察中国城市化的一个窗口

  “老漂”指从外地来到其子女所在城市,帮子女看孩子、做家务的老人,是青年家庭的摆渡人。本书基于对诸多老漂家庭的深度访谈,生动呈现了老漂家庭中的矛盾和关系调适,从家庭社会学视角描述和解释了老漂家庭的育儿生活和家庭关系。书中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了普通人如何扮演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等角色,并尝试回答:为什么老漂是青年家庭的刚需?老漂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和亲子关系有哪些新特征?中年人如何在做父母做儿女和做自己之间找到平衡?由此透视中国家庭的现代转型。

  荐书人说》》

  吕德文(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让老漂族进入学术视野,并获取了“银发摆渡人”这一学术性身份。老漂族不仅依靠自己的努力,让子女接受教育,最终使得子女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他们还在子女扎根城市的过程中,帮助(外)孙子、(外)孙女健康成长。中国城市化的经验世所罕见,规模庞大、速度极快,却还保持了社会稳定。要发现中国城市化的奥秘,老漂族或许是一个观察窗口。透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老漂族的群像,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态秩序,也有助于理解中国城市化的隐蔽机制。

  读懂中华文明特有韧性

  本书以“危机与机遇”为核心,精选蓄势、顺势、借势、逆势4大主题、29个有戏又有料的话题,探讨中国古代多个关键转折时期,旧秩序的崩溃和新秩序的诞生,更以诙谐的语言、独特的视角、严谨的考证,呈现了我国古代福祸相依、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乱中求治、化危为机的实践智慧,以及制度僵化、统治失能、经济失衡、战略误判等酝酿危机的经验教训。

  荐书人说》》

  范雯晴(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

  翻开本书,可以看到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危机与机遇,从而读懂中华文明的特有韧性,理解中华民族善于将危机视为自我更新契机的文化基因。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如何于危机中寻先机,于危局中开新局?历史如戏,事实上,历史的每一幕都充满悬念与震撼,每一步的转折都是危机与机遇的博弈。顺势、借势、造势、逆势……在这部书中,历史的长卷缓缓展开,危机与机遇如同其上的明暗线条,交织缠绕,共同勾勒出社会发展的曲折进程。

  记录和拥抱日常生活

  这是来自警察的一份地铁人间观察记录。作为地铁民警的14年里,马拓喜欢观察辖区里的众生百态,行色匆匆的路人、携手撒欢的情侣、忙前跑后的保安、起早贪黑的早点铺阿姨……代入他们之后,马拓发现,即使再普通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波澜壮阔。他将这些感情融入文字,以66篇烟火气故事,记录这些用力生活的人。

  荐书人说》》

  张波(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副主任、编审)

  这是一部能让人重新发现生活美好的作品。作者作为一名地铁民警,在工作中见证了无数平凡人的日常瞬间——站台边的等待,重逢的欢笑,甚至小小的争执。他用朴实而温暖的笔触,将我们身边故事的片段记录下来。他告诉我们,生活的温度就藏在我们日常而匆匆的细节里。这本书在提醒我们,生活固然琐碎,却也充满了坚韧与善意,好好生活,去热爱这个热气腾腾的人间。

  直击当代育儿焦虑核心

  孩子越长大笑容越少,失眠、厌学、易怒、偏执……这些变化都是在向父母发送求助信号:我遇到了困难,需要关注和支持。面对这种情境,父母往往为孩子考虑长远,却对眼前的情绪束手无策,或一味地鼓励孩子要更努力。然而,有效的支持是帮助孩子厘清困扰,找到自己究竟被什么困住了,以此调整方式,走出困境。

  荐书人说》》

  安贞灿(帆书App副总裁)

  这是一部直击当代育儿焦虑核心的力作。它精准地捕捉到许多家庭的共同困惑:曾经开朗爱笑的孩子,为何忽然变得沉默、易怒或者紧闭心门?作者于德志研究并投身心理服务10余年,先后为上千位家长提供倾听训练,本书凝聚了他一线的实践精华,带家长预先做足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所有情绪问题,还帮助家长通过倾听、觉察自己的需求,掌握平复自身情绪的能力,为沟通降噪,并通过3大核心需求“万能公式”,让家长及时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成为孩子真正的支持者,为孩子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实现家长孩子双向成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