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钉”到基层 治理更得民心
第011版:红岩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党员“钉”到基层 治理更得民心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3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员管家”“党员挑刺人”“党员和事佬”——
党员“钉”到基层 治理更得民心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周尤

  綦江区花坝村廉情信息员王清帮(中)向村民收集意见建议。通讯员 贾海涛 摄\视觉重庆

  今年秋收,小火车开进酉阳县花田乡的梯田。(受访者供图)

  合川区钓鱼城街道太平门社区,党员管家在家属楼了解老旧小区改造情况。(受访者供图)

  核心提示

  基层安则天下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如何破解“鸡毛蒜皮”的纠纷、打通“最后一公里”梗阻,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考验着基层党组织的智慧与担当。

  在巴渝大地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中,我们看到合川区太平门社区“党员管家”丁贤芬面对资金短缺和邻里“心墙”,通过180天攻坚打赢了“楼顶防水战”;在綦江区曾经的“花霸村”,廉情信息员王清帮随身携带记录本、卷尺和手电筒“三件宝”,以“挑刺员”的较真守护着村集体的“钱袋子”;在酉阳县层叠的梯田间,老党员何易专为了让“铁牛”代替人力奔走呼吁,拉响了乡村振兴的希望汽笛。

  他们的故事并非孤例,一位位党员正如同一个个坚固的“钉子”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将那些细碎的抱怨、具体的困难转化为可解的议题和可行的方案。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党员始终站在群众中间,把老百姓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就能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将党的温暖与力量精准播撒至每一个楼院、每一片田垄。

  “党员管家”的180天攻坚:

  “楼顶防水战”打赢了

  10月下旬的一天,秋日阳光洒进合川区钓鱼城街道太平门社区针棉织厂家属院,照得平整的楼顶亮堂堂一片。不少住户在院坝里惬意地晒着太阳,孩子们跑来跑去玩耍,笑声在阳光下格外清脆。

  针棉织厂家属院有座楼龄近40年的7层单体楼院,经历多年风霜早已外墙斑驳、楼道路面破损,特别是屋顶漏水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品质。2021年家属院纳入了老旧改造项目,初期计划仅含地面硬化与楼道翻新。但在社区“党员管家”丁贤芬的积极奔走协调下,改造资金最终增加了15万元,把屋面防水也纳入改造项目。

  “起初就是想反映下家里厨房漏雨的事。”回忆起改造前的情形,家住2单元顶楼7-2的高大姐忍不住唏嘘——由于楼房年久失修,每次下雨的雨水都会顺着天花板裂缝淌到灶台,墙壁大面积发霉,家里米缸都得盖着塑料布,“不止我们家,顶楼8户人都是这样,下雨天基本没法做饭。”

  丁贤芬立刻走访了2单元顶楼所有住户,发现确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水,不由得蹙紧眉头。“当时我就琢磨,改造计划只翻修地面和楼道,那顶楼住户的困难咋解决?如果这次不能纳入改造,恐怕以后也很难单独列项处理。作为社区的‘党员管家’,我不能不管。”

  说干就干,丁贤芬当即找社区和街道办事处反映情况,却碰了钉子——楼顶改造和后期维护资金超出项目预算,而且楼顶多年来被十几户居民用于种花种菜,协调工作是块硬骨头!

  丁贤芬却没有“撂挑子”:“群众相信我们党员,再难也得上,有问题一个个解决就是了!”

  资金是第一道坎。丁贤芬牵头召开居民议事会,刚开场就听见七嘴八舌:“我住1楼,凭啥出钱?”“我们退休老人可拿不出来15万!”她默默记下大家意见和需求,接下来挨家走访、仔细算账:“改造一步到位,今后还能管十几年。而且费用分摊到每家每户,比真出了事再补救更划算!”

  有居民怕钱乱花,她承诺成立监督小组公示开支;高龄住户行动不便,她上门填申请表。在丁贤芬的不懈努力下,居民最终筹集了5000余元用作改造后的楼顶维护。

  搞定第一关后,楼顶“菜园子”成了新阻碍。居民王大叔拿锄头阻止勘查人员:“种了这么多年的菜,凭啥让我们铲?”丁贤芬提着水果上门跟他拉家常:“王叔,我晓得你舍不得。可土压裂了防水层,顶楼住户没法做饭,而且继续下去楼房根基会受影响,全楼人都不安全。改造后楼顶装晾衣架、休息椅等,晒晒太阳多好!”她还承诺帮王大叔把栽种的花移植到小区花坛,菜移栽到社区“共享菜园”,以后更方便照料。

  就这样,丁贤芬逐一上门做工作,帮着搬花盆拆棚子,终于清理完楼顶“障碍物”。随后她带着居民诉求和自筹资金凭证,多次找街道办事处沟通改造方案,经过180天不懈攻坚,终于争取到15万元追加资金,将屋面防水纳入改造范围。2022年底,防水改造顺利完工。

  如今看到牢固的楼顶、崭新的外墙和平整的楼道,住户们都啧啧感叹:“全靠我们的党员管家,才能住得这么舒心。”

  丁贤芬的“楼顶防水攻坚战”,是合川区各村社充分发挥党员力量,主动承担起服务群众、管理事务、化解矛盾等职责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合川区深入实施“党建扎桩·治理结网”集成改革,坚持把党建统领贯穿基层治理始终,细化基层治理基本单元,精准瞄准社区治理堵点,针对社区居民长期存在的“议事没人牵、意见难统一”问题,创新组建以党员为核心的“楼院议事联络队”。按照“一楼院一队伍”标准,为每个楼院配备2至3名党员骨干担当“党员管家”,联合居民代表划分责任片区,目前已实现楼院议事服务全覆盖,架起民生保障“连心桥”,切切实实温暖着千家万户。

  “爱找茬”的“党员挑刺人”:

  推动“花霸村”变“示范村”

  深秋的清晨,晨雾还未散尽,綦江区古南街道花坝村的“稻香渔歌”产业基地里响起了脚步声。作为村里的9名廉情信息员之一,68岁的党员王清帮定期会到基地巡查,实地了解情况。

  王清帮掖了掖挂在身上的口袋,里面永远装着记录本、卷尺和手电筒“三件宝”。几天前,有村民怀疑村里新建的生态停车场水泥地面厚度不够,王清帮特意赶去用卷尺反复测量,还在本子上详细记录:“群众提出的问题必须核实清楚。”

  这份“较真”源于花坝村曾经的困境。因早年地方穷、纠纷多,花坝村被人戏称为“花霸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量资金和项目涌入村里,既为乡村发展增添了动力,也增加了监督难度。綦江区纪委监委选取花坝村作为试点,以强化基层监督为抓手打造清廉示范村居,同时选出廉情信息员作为“挑刺人”,常态化延伸监督触角。

  因为“群众信得过、问题找得准、意见说得清”,王清帮被村民推选为廉情信息员,成为村集体“钱袋子”的守护者。

  “‘挑刺人’就得脚沾泥、眼带电。”近日,王清帮发现村委会门口资金公示栏里的“三资”管理台账日期还停留在8月份,当即找到负责此事的村干部反映情况。得知资料统计因国庆假期耽搁了几天时间,很快就会打印出来张贴,他这才作罢,还不忘提醒村干部:“惠民资金要及时亮出来,大家伙才放心。”

  得知村党总支正在为寻找党群驿站场地而为难,王清帮主动提出把自家堂屋腾出来建驿站:“我家就在村公路边,建好后大家来歇脚、摆‘龙门阵’都方便。”现在驿站常态化收集和反馈村民的诉求,推动及时解决问题,架起了干群关系“连心桥”。

  王清帮的记录本上,问题清单越来越短,解决回执越来越长。他翻开最新一页,回答村民提出的部分农机使用后未及时收回的问题:“村集体资金购买的12台农机,有11台已经收回到村委会仓库,另一台植保无人机已出租给社会化服务公司。”

  如今的花坝村,7.5米宽的产业路串联起瓜果飘香的五彩田园,廉洁文化墙与风车景观相映成趣。廉情公示栏内的“挑刺清单”与“整改台账”并列,见证着曾经的“花霸村”到如今“示范村”的嬗变。

  “党员和事佬”迎难而上:

  梯田里跑起运粮小火车

  在酉阳县花田乡层层叠叠的梯田之间,一位老党员的身影,成为连接群众期盼与山村变革的坚实桥梁。

  有着24年党龄的何易专退休回村后,经常帮忙调解邻里间的矛盾,被乡亲们推选为廉情监督员,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和事佬”。

  每天清晨,何易专都会揣上磨得发亮的搪瓷杯,雷打不动地把全村500多亩梯田走一遍。去年9月的一天,他在田埂边遇见了扛着稻谷艰难挪步的村民齐成林。

  “这梯田一层比一层高,收一亩地谷子得折腾大半天,年轻人谁还愿意种田?”齐成林的叹息道出了整个村子的困境,也叹进了何易专心里。

  他接连几天泡在梯田里,跟着村民收割、运输,亲身体会到肩挑背扛的苦——有的老人为了省力气,把稻谷袋捆在腰上,走两步就得扶着田埂喘气;有村民为了赶在下雨前运完稻谷,半夜还打着手电在田埂上奔忙,摔倒是常有的事。更让他揪心的是,不少村民抱怨“明年就把田荒了种玉米”。

  “这梯田是村里几代人的根,荒了怎么行?得想个办法让运输省点力!”何易专把村民们的诉求记在笔记本上,找到村党支部申请群策群力解难题。党支部开会时,他把自己在梯田里看到的、听到的一五一十说出来,最后提议:“咱们党员不能看着群众受累、梯田撂荒!我琢磨着能不能修条小铁路,用小火车运稻谷?”

  这话一出,支部成员们也开始思忖:“修铁路要花钱,可钱从哪儿来?”“梯田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万一搞砸了咋办?”

  何易专决定“迎难而上”,和村里的党员干部先后跑到乡里和县上农业部门汇报情况,把村民的急难愁盼和梯田保护的重要性讲透。经过反复争取,村里终于得到了相关产业项目支持,同意建运输小火车。

  项目批下来只是第一步。为节省成本,何易专发动党员义务出工,带头扛起锄头上山捡石头、砍杂木;为不误农时,他协调施工队“错峰作业”,收割季停工,农闲期抢工。

  整整半年,何易专几乎“长”在了工地上。夏日毒辣的日头下,他是戴草帽的“监工”;冬日刺骨的寒风中,他是揣着热水袋的“帮手”。哪怕高烧39度,他仍心心念念着工地,趁老伴不注意又溜到梯田边。

  有村民问:“何叔你这是何苦呢?”何易专推了推草帽:“既然当了‘和事佬’,就得把大家的事搁在第一位。只要小火车能跑起来,收稻谷不再受罪,我就心安了。”

  今年秋收,第一声汽笛在梯田上空响起,金黄的稻浪中,小火车沿着铁轨蜿蜒前行,原来需要半天的运输现在半小时就能完成,村民们在田埂上欢呼鼓掌。村民老冉坐在驾驶室里笑得合不拢嘴:“以前累得直不起腰,现在开着小火车运粮,真是‘鸟枪换炮’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运输难题的解决重新点燃了村民种田的希望,之前打算弃田的农户不仅留了下来,还主动复垦了邻居的荒地。

  如今,何易专依然每天巡查着梯田。他的搪瓷杯里常常会盛满村民泡好的热茶,笔记本上记录的已不再是“运输难”,而是乡亲们“安装路灯”“顺带运肥”的新期盼。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