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绵阳越王楼 摄/王经纬 | 
|  | 
|   以三国时期刘备“富哉 今日之乐乎”为名的绵阳富乐山 摄/王经纬 | 
|  | 
|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 摄/胡宇 | 
|  | 
|   “安逸四川·绵阳之夜”国际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活动 摄/陈冬冬 | 
|  | 
|   绵阳城市风光 摄/蒲滔 | 
  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实施的收官之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入第二个五年新征程。
  今年8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十一次会议明确指出,5年来,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系列可感可及的新成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实现新突破。
  数据显示,当前,川渝每年互访游客超过1亿人次,共同发布25个富有巴蜀特色的消费新场景,合力打造“渝悦消费”“蜀里安逸”消费品牌,联合推出“长江黄金水道”“古遗址文化”等主题线路,区域文化和旅游整体竞争力站上新台阶。
  10月29日,2025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在绵阳召开(以下简称“四川文旅发展大会”),为川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再度按下“快进键”。
  在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四川文旅发展大会落地绵阳,释放出诸多信号。
  从硬实力来看,作为中国科技城,2024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44亿元、增长7.0%,稳坐川渝第三把交椅。
  从软实力来看,绵阳是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李白故里”“两弹一星”“熊猫家园”等文旅IP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政府、四川省政府联合印发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中,明确规划成渝古道、长江上游、成绵乐三条旅游带,绵阳作为重要的地理节点,其重要性更不言而喻。
  触摸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强劲脉动,绵阳实践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观察窗口。
  巴蜀古韵历久弥新
  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文旅品牌,倘若离开本地文化支撑,就缺了根脉和灵魂,就少了个性和特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心之躯,也就丧失了内在竞争力和持久生命力。
  毋庸置疑,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源远流长的“巴蜀韵”是基因所在。
  在绵阳20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中,巴蜀先民在横贯古今的文化长河里播撒下璀璨的沧海遗珠。
  在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流传着丝绸之母嫘祖、治水英雄大禹的美丽传说,世居着云朵上的美丽羌族和“人类活化石”白马藏胞,伫立着文化双璧——深山故宫报恩寺、文昌祖庭七曲山,孕育了大诗人李白、大文豪欧阳修,相如读书长卿山、扬雄洗墨子云亭,杜甫在此写下“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如何让巴蜀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是绵阳面临的时代之问。
  难得的是,在文旅赛道急速升温的当下,绵阳持续把文旅之根扎进历史深处,让“巴蜀文化”跨越时间、超越空间,展现历久弥新的非凡魅力。
  比如,绵阳古名“涪县”,是蜀汉政权兴亡的关键节点,被称为“剑门锁钥”和“蜀道咽喉”,现存三国故事40余则,涵盖刘备、诸葛亮、蒋琬等人物事迹,梓潼卧龙山仍保留诸葛亮北伐屯兵遗址,是三国文化的核心所在。
  为了活化利用三国文化,近年来,绵阳依托富乐山和西山公园打造东、西两个三国文化特色景区;依托翠云廊、卧龙镇、江油关,打造梓潼、平武两个三国文化特色区域,并加强与成都、南充、广元、宜宾等“大蜀道”联盟区域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绵阳还实施品牌化精品打造:打造“三国线路”,畅通梓潼、涪城、江油、平武北线旅游通道,串起“三国寻踪”路线;挖掘“三国故事”,依托天青苑川剧团、富乐堂等场所开展三国题材文艺创作推广;塑造“三国IP”,鼓励企业或个人申请三国文化相关知识产权,形成三国文化IP矩阵,通过非遗体验、VR、XR等手段活化展示。
  千年前狂放不羁的豪侠少年李白的千古名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描绘的凌云高楼,便是坐落于绵阳的越王楼。
  在当下,绵阳深入实施李白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高标准建设李白故里文化旅游区,创新打造的全球首个符合青少年审美的超写实数字人“少年李白”火爆出圈,江油李白纪念馆“诗酒趁年华·太白剧本杀”沉浸式实景游圈粉无数,城市独家记忆激活“文脉觉醒”。
  绵阳有一个地方,曾在地图上“查无此处”,低调得如同一位“扫地僧”,邓稼先、王淦昌、于敏、陈能宽等科学家在绵阳梓潼的长卿镇隐姓埋名,在“一穷二白”中创造出“两弹一星”“中国两弹城”横空出世。
  近年来,绵阳聚焦打造“两弹一星”红色文化旅游胜地,建成开放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和航天科技馆,推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机关旧址活化利用,高水平办好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支持梓潼县争创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提升“两弹一星”精神影响力和感召力。
  不难看出,绵阳在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中的思路清晰:以自身独有的在地文化引流,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破圈之道”,打造差异化、个性化、高品质文旅产品,持续提升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创新创造再塑引擎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仅仅着眼历史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绵阳正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破圈”,以观念更新、技术创新提升文旅“含新量”。
  以“川超”为例,绵阳这座既非省会,也非传统文旅名城的西部城市就展现出了文旅巧思和爆发力。
  对绵阳而言,绿茵场上的胜负,就是城市精神的注脚。绵阳以赛为媒、以赛营城,将城市作为赛事的“赛场”,把赛事打造成为城市的“秀场”。
  在10月25日结束的主场对广元队的比赛中,绵阳不仅以1:0拿下对手,在赛事与文旅融合上,也可以说是大赢家。
  如赛前举行的“乐享川超当燃绵阳”专属消费集市,点燃以赛促消费的热潮;开场的千人齐舞画面,更是让网友惊呼:“这是世界杯开幕式吗”?
  在10月7日的川超绵阳主场开幕式上,主办方特邀邓稼先之子邓志平与于敏之子于辛作为嘉宾参与开球仪式,更是将城市精神与体育赛事巧妙连接。
  种种细节说明,绵阳在文旅融合发展上透露出不凡的创新力。
  并且,从结果看,绵阳已经尝到了甜头。2025年上半年,常住人口不足500万的绵阳,A级景区接待游客1288.5万人次,同比增长15.02%。而在今年的国庆中秋双节假期中,绵阳文旅更是10余次登上央视,6次亮相《新闻联播》。
  还借势“川超”起飞,就在今年的四川文旅发展大会上,绵阳又创新发布“青睐绵阳”文旅消费主品牌,首批两个子品牌“熊猫有约”与“悠游周末”同步亮相。
  拿“熊猫有约”来说,绵阳充分发挥野生大熊猫数量全国第一的生态优势,精心绘制“熊猫地图”,创新推出积分打卡体系,即将面向全社会启动熊猫形象征集大赛,着力打造独具绵阳特色的熊猫IP形象,让“熊猫家园”的城市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除了思路创新不设边界,“科技实力”的加持也拓宽了绵阳文旅想象力。
  事实上,对于拥有20家国家级科研院所、2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8.9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的绵阳来说,文旅与科技的融合更像是一种水到渠成。
  总结归纳起来,绵阳文旅的科技创新有三个突出优势:
  其一,“在地性”极强。举个例子,10月7日的川超绵阳主场开幕式上,开球嘉宾搭乘的无人驾驶公交车、现场迎宾的长虹机器人、装载比赛用球的“机器狼”,均出自绵阳本地企业或本地科研成果。
  其二,“科技游”维度宽。比如,游客既能在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实物感受原子弹研发历程,也能在航天科技馆模拟太空飞行体验……链条之长、场景之多元,同类城市少有。
  其三,科创协同程度深。比如,今年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就专门引入中航工业“南天门计划”科幻IP,10万吨级空天母舰“鸾鸟”、空天战机“玄女”等全尺寸模型震撼亮相,并提供驾机飞行、太空跳伞等一系列“高科技”互动体验,让游客直呼过瘾。
  当地媒体曾总结道:无人机掠过北川的苍翠山峦,“少年李白”在数字光影中挥毫泼墨,机器人向导在展馆中彬彬有礼地讲解核物理奥秘……当科技“遇见”诗与远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新图景正被科技之笔勾勒出前所未有的生动轮廓。
  区域联动共赴未来
  与其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不是一地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独角戏”,而是握指成拳、美美与共的“大合唱”。
  近年来,绵阳文旅主动打破盆地意识、消除“自满”情绪,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合作共赢,联动区域协作,在全国极力放大川渝声音。
  9月29日,九绵高速全线贯通,为构建川西北黄金旅游带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抢抓机遇,绵阳依托九绵高速作为连接九寨沟与绵阳的交通大动脉,深入挖掘九绵高速穿越阿坝州九寨沟县及绵阳平武、北川、江油、游仙等区域,串联九寨沟、黄龙、李白故居等30余处优质文旅资源所蕴藏的巨大潜力,着力构建“一路皆景、一路通景、一路向景”的交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10月28日,九绵高速通车满月,江油、北川、平武三地文旅市场迎来“井喷式”增长: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北川游客量同比增长33.8%,平武接待游客36.576万人次,江油方特等景区单日客流翻倍。
  但,绵阳的雄心远不止于此。
  在今年的四川文旅发展大会上,绵阳联合阿坝州塑造“九绵黄金道 绵阿任逍遥”品牌形象,共同推进大九寨环线文化旅游精品廊道建设,加快落实票根互认、市场共拓和产品共育计划。
  根据两地共同制定的合作计划,后续两地将联合成都、广元、德阳等市,围绕推动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打造九寨环线旅游公路、培育九寨环线旅游产品、完善九寨环线旅游服务体系等事项开展务实合作,让游客一站式体验“九绵黄金道”的独特魅力。
  从川渝出发,绵阳的脚步正加速走向全国。
  比如,近年来,绵阳赴全国多地开展城市推介活动,既举行产品展销“带货”,又塑造城市文旅形象,以走南闯北之姿态推动文化“破圈”、谋求发展“破题”。
  同时,绵阳在全国推出一系列精品剧目,不断让文化穿透力转化为城市吸引力、竞争力。
  比如,2024年,音乐剧《将进酒》在全国火热巡演100场,荣登2024年中文音乐剧票房榜首。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6月,大型川剧《欧阳修》精彩上演,将这位“通才”式文化巨擘的浩然一生演绎于现代舞台,在全国成功再塑一个重磅的文化坐标。
  长风万里,共向未来。以四川文旅发展大会为新的时空坐标,从绵阳出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正加速迈向新天地,一个彰显着“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正蓄势而起。
  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