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黔江卷烟厂新厂外景 | 
|  | 
|   技改后的新制丝线车间 | 
  重庆中烟黔江卷烟厂易地技改后的新厂区——恒温恒湿的制丝车间,挥舞着机械臂的机器人精准地执行着开箱与掺配指令,动作流畅划一;地面上,AGV智能小车沿着既定路线无声滑行,如工蚁般高效地转运着物料,取代了传统的人工叉车。视线尽头,高达数层楼的全自动高架库中,堆垛机在立体货架间高速升降,构成一个庞大的“工业魔方”。
  “我们工厂真正的核心,在这里。”顺着工厂信息科负责人手指的方向,运行管理中心的巨幅电子屏上,无数条数据流汇成一张覆盖全厂的“数字神经网络”。生产、质量、设备、能源等全链条信息在这里实时跳动、分析、预警,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透明化、异常响应的敏捷化和资源调配的智能化。
  这,就是黔江卷烟厂的“智”变现场。它不仅是一次硬件的迭代,更是一场生产逻辑的深刻重构。
  “优而精”工厂展现硬核实力
  黔江卷烟厂“逐梦之旅”始于2009年提交的第一份报告,于2013年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立项批复,并在2022年5月18日正式动工建设。
  截至目前,项目已进入全面调试运行阶段。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智能化体系的完整性与前瞻性,它构建了一个从顶层决策到底层执行无缝衔接的智慧生态。
  “如果说运行管理中心是工厂的‘数字大脑’,那么我们产线上的每一台设备、每一个环节,就是被精准赋能的‘神经末梢’。”工厂负责人对智能生产体系的运行架构作出了形象的比喻。
  这条产线不仅带来了产能的提升,更是“柔性”与“精益”的代名词。它融入了中式卷烟最先进的工艺理念,采用“叶片真空回潮+滚筒式回潮”、叶片两次加料、“滚筒式烘丝+气流式烘丝”特色工艺布局和箱式单元贮丝技术,使其具备了极高的生产弹性。
  “柔性制造”是当前全球制造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核心能力。过去大批量、单一化的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迭代的消费需求。一位长期关注烟草行业的观察人士分析,黔江卷烟厂的这条产线既能满足大批量生产,也能灵活切换,适应小批量、多品规的定制化需求,这为其承接高端品牌乃至未来更多样化的生产任务,抢占了战略先机。
  事实上,无论是国内同行,还是菲利普莫里斯国际、英美烟草等国际巨头,都正在陆续建造全新的工业4.0工厂,并不断改造升级全球范围内的原有工厂,以适应新产品生产。黔江卷烟厂的探索,正是这一全球浪潮下的典型实践。
  除了“柔性”,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也体现在技改项目的种种细节中。新产线引进了行业领先的二级智能光电除杂设备,从源头上保障了产品的高纯净度。
  而在卷包车间,新引进的国产高速卷接包机组设计产能高,不仅实现效率的飞跃,更彰显了中国烟草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自信。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打造行业内‘优而精’的标杆工厂。”重庆中烟相关人士表示,“‘优’‘精’体现在技术领先、管理高效、品质卓越。黔江卷烟厂的每一项技术引进和工艺布局,都服务于这个核心定位。”
  不得不为的自我革命
  上述现代化工厂的诞生源于一场持续十余年的逐梦之旅。
  “我见证了工厂的三次技改,从青涩小伙变成了中年大叔,还将继续和新厂一起奔跑。”一位进厂二十多年的老员工动情地回忆道,始建于1975年的黔江卷烟厂,曾是承载着区域经济发展重任的功勋企业。但随着时间推移,运行超过20年的老旧设备、分散的厂区布局等都成了制约其发展的沉重枷锁。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技改必然落伍。”黔江卷烟厂负责人一语道出了当时的紧迫感。从2009年提交的第一份技改报告,历经国家局批复、方案论证、选址建设,直至今日新厂落成,可谓十年磨一剑。
  “技改从立项之初,就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黔江卷烟厂自身的问题。”一位参与项目规划的业内人士透露,“它被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坐标系中去考量。”
  这个坐标系的一端,是国家的顶层设计。当德国提出“工业4.0”,中国也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对于中国烟草行业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因此,黔江卷烟厂的技改,本质上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战略在行业内的一个具体落地和生动实践。
  坐标系的另一端,是全球烟草行业的激烈变革。一方面,日益严苛的全球供应链追溯法规,倒逼所有制造商必须进行数字化升级;另一方面,新型烟草产品的兴起,正从根本上重塑市场格局和生产模式。
  一位烟草行业观察人士分析,观察全球烟草巨头的战略,可以发现清晰的路径分野。有的企业选择是高举高打的全新建设模型,有的通过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混合云等技术优化现有资产。而以黔江卷烟厂的技改项目,则展现了第三种模式——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进行的一次系统性、跨越式的整体升级。它既有新技术的全面应用,又承载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具有独特的示范意义。
  精神淬炼下的攻坚克难
  将宏伟蓝图变为“实景图”,考验的不仅是技术与资金,更是一支队伍的意志与精神。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易地技改指挥部负责人感慨道。回望建设历程,挑战无处不在。项目从谋划到动工历时十余年,期间需不断根据行业发展和技术迭代,反复论证修改设计方案。
  在建设阶段,工期紧、任务重、技术要求高,项目团队面临着多重压力。期间遭遇过暴雨突袭,也经历过高温炙烤。面对这些困难,项目团队做出了系列明智判断:坚持“一盘棋”推动,与设计、建设单位反复论证,确保设备配置、工艺布局深度匹配智造需求;针对生产线建设这一“咽喉”工程,组织力量进行专项攻关,确保了核心环节的顺利推进。
  在这些艰苦努力的背后,是一种精神的淬炼。
  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是党员突击队率先行动,顶着风雨与施工人员一同搭建防雨棚,将天气对工期的影响降到最低。
  面对酷暑高温,是“员工志愿者”们穿梭于一线,为建设者送去清凉与关怀。
  在设备搬迁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中,工厂成立了由领导班子带头的领导小组,党员干部靠前指挥,技术骨干昼夜攻关,许多员工也踊跃报名参与志愿服务。
  正是这种上下同心、攻坚克难的精神,确保了上百台套设备、600多名员工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安全、有序地完成了“大迁徙”。
  如今,一个崭新的黔江卷烟厂已经起航,其未来的发展蓝图也愈发清晰。
  工厂负责人表示,新厂将全力构建行业“优而精”的卷烟工厂,并致力于打造成为黔江区的“财政新支柱、管理新典范、城市新名片、精神新家园”,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产业支撑。
  唐勖 图片由重庆中烟黔江卷烟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