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智慧“新工友”陆续接岗
这些赛场上的智慧“新工友”,已陆续走进重庆各大工地,成为施工一线的新生力量。
记者走访多个建筑施工项目发现,在危险、繁重、环境差、重复性高的施工环节中,机器人正陆续接岗,推动建筑行业逐步摆脱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的“老路”。
作为重庆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之一,两江新区中医院迁建项目现场,智能施工场景令人耳目一新。地坪机器人有序作业,5G远程塔吊精准吊装,与传统工地人声鼎沸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以前塔吊驾驶舱离地几十米,老师傅得徒手爬垂直扶梯半小时才能上去。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高空作业一待就是一整天,不仅风险高、强度大,效率也有限。”项目总工程师沈秋余说。
如今,5G远程塔吊技术彻底改写这一传统作业模式。无人塔吊全身配备高精度传感器,依托5G低延时网络,实现地面远程实时操控与全方位监测。控制屏幕上清晰呈现塔吊360度全景影像,视角可自由切换,作业状态一目了然。
实测数据显示,该技术节省人工30%,吊装效率提升15%。“技术真正解放了人,也改变了行业。”沈秋余说。
在江津团结湖数字经济产业园,机器人集群施工成功减少人工240工时,降低碳排放30%;重庆国际生物城配套公寓项目采用“装配式+智能建造”模式,节省成本660万元;渝湘复线高速推广应用无人摊压技术,显著降低了能耗与环境污染。
不仅是“新工友”上岗,重庆还通过BIM技术、数字孪生平台与机器人施工的深度融合,从源头减少材料浪费与设计返工,推动建筑业走向全生命周期节能减废。
“这不仅是一场建造方式的技术变革,更是推动建筑业走向内涵式、集约型增长的关键路径。”郭唐勇说。
政策“组合拳”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作为国家级智能建造试点城市,重庆正通过一套精准有力的政策“组合拳”,系统推动建筑行业向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以构建活力产业生态为目标,重庆系统布局了5个智能建造特色产业园区,形成强大的产业集聚“引力场”。同时,重庆通过设立5000万元天使投资基金,精准投向深圳卓蚁科技等潜力企业,支持建设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涪陵科创中心等研发平台。
在资金活水的精准灌溉下,重庆已成功研发墙板安装、水陆两栖检测等多款贴合市场需求的建筑机器人,并在多个项目中推广应用。这种“园区集聚产业、基金催化创新”的模式,有效促进了“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形成了从技术研发、产品孵化到场景应用、市场推广的完整创新链条。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董绍江表示,建筑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比例正在扩大,智能化程度和销量持续提升,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需更多应用场景的推动。
郭唐勇表示,智能建造既是建筑业的科技革新,更是重塑城市建设体系的战略引擎,重庆推动建筑业迭代升级还有很多“大文章”要做。重庆将紧扣“住建大脑+智能建造”主线,从三方面深化布局:促进智能建造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实现全链条数据贯通;拓展应用广度,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在房屋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强化创新策源,完善新技术推广机制和人才引育体系,系统构建住建领域新质生产力图谱。
根据规划,到2030年底,重庆将建成一批智能建造产业园区,培育西南地区住建领域优势产业10个以上、新型建造领军企业2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