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在稳步提高城市生态宜居品质方面,将统筹推进生态廊道、通风廊道、城市绿道、景观廊道及基础设施一体布局,持续开展中心城区“四山”生态保护和“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深入开展城市餐饮油烟智能监管和深度治理,积极探索噪声污染治理新模式;持续开展城市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与评估,加强重要物种和特殊生境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到2027年,我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稳定在85%以上,新增历史文化名城2个以上。
在切实保障城市环境健康安全方面,将多渠道多水源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实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固废环境监管等专项行动;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全链条监管,持续开展“白色污染”减量行动,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等。到2027年,全市环境健康风险源得到有效管控,实现“无废城市”建设总体水平全国领先,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达到65%。
在加快提升城市数智治理效能方面,将加强数智赋能,深化拓展“巴渝治水”“巴渝治气”“巴渝治废”“政务·智慧河长”“政务·智慧林长”等重点应用实战成果;加强跨部门生态环境治理业务集成、数据联动和共享使用。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推进水、大气、声环境质量自动化、智能化监测,拓展“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水平。到2027年,我市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生态环境满意度稳定在94%左右。
在分层建设城市各类“美丽细胞”方面,将鼓励各区县改革创新、先行探索,发挥在破解生态环境治理难题、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增进民生环境福祉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场镇整治提升为牵引,塑造宜居宜业美丽小城镇风貌,打造美丽城镇200个;引导街道(乡镇)、园区、企业、学校、庭院开展各类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持续开展节约型机关、美丽医院等建设。
目前,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开州区、武隆区、忠县、秀山县、两江新区已被纳入第一批市级美丽城市建设培育名单,聚焦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和创新模式,引领带动美丽重庆建设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