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主心骨”何以成了产业振兴“领头雁”
第008版:红岩周刊
上一版   
村社“主心骨”何以成了产业振兴“领头雁”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社“主心骨”何以成了产业振兴“领头雁”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陈维灯

  十月十六日,永泸强村公司里,工作人员正在查看工作中的大米加工设备。通讯员 陈仕川 摄\视觉重庆

  10月17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鹿鸣乡龙田村中蜂养殖基地,村干部正在清理蜂箱,为中蜂过冬做准备。通讯员 廖唯 摄/视觉重庆

  太平村与坪漆村联合成立的村集体经济公司对外租赁的挖机正在施工。(受访者供图)

  10月16日,永泸强村公司里,工作人员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公司加工生产的“永泸甄米”。通讯员 陈仕川 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出资设立或者参与设立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党组织负责人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

  近年来,重庆各区县不少村社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公司,拓展业务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助力村民增收,其中不少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即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经过选举后担任了公司董事长。这一举措不仅建强了乡村振兴战斗“堡垒”,也让各村(社区)“主心骨”成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产业振兴的“领头雁”,带领乡亲们走上持续增收的致富路。

  党建引领

  “空壳村”变成“百万村”

  深秋时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鹿鸣乡龙田村秋雨绵绵。龙田村党支部书记冉光华带着李明明、张辉芬等村干部,在村里的中蜂成熟蜜示范基地里忙碌着。2023年3月,龙田村集体经济公司投资40万元建立了中蜂成熟蜜示范基地,养殖110箱蜜蜂,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6万余元收入。

  “天气转凉了,要抓紧清理蜂箱,为蜜蜂过冬准备足够的蜂糖。”冉光华说。

  龙田村曾经是一个“无集体收入、无产业支撑、无人气活力”的“三无村”。如何壮大集体经济,是摆在冉光华等村支两委成员面前的首要任务。

  “要壮大集体经济、实现村民持续增收,就必须结合村里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搞产业最好有实体,我们就想着在坚持党建引领的前提下成立一家公司。”冉光华说,村支两委仔细研究村里的优势和特色,决定开垦荒坡、荒地来建设葡萄采摘园,“村里组织有意愿发展特色产业的村民先后到四川、浙江等地深入考察,让村民们解放思想、开阔眼界。”

  2019年,龙田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公司,选举冉光华为村集体经济公司董事长,按相关要求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公司的理事会和监事会,确保公司资金使用安全。

  在此基础上,龙田村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后,确定了集体经济公司的发展思路:通过“三变”改革主动盘活集体资产,鼓励村民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种植,并付给村民土地租金;以“5221”的分红模式,即10%用于公益事业建设基金,20%作为预留次年度股份合作社生产经营及管理费用,20%用于集体扩大再生产投资,50%用于发放农户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

  当年经过专家现场考察、土壤检测、试种植等环节后,龙田村引进了适合当地条件的雨水红、夏黑等葡萄品种,建起了葡萄采摘园。三年后葡萄采摘园迎来采收期,吸引了周边众多游客前来采摘游玩。产量高、品质优的葡萄迅速打开了市场,今年葡萄采摘园为龙田村集体带来了30余万元的收入。

  “现在土地流转有租金,我们能在家门口务工赚钱,年底有分红,还能照顾家里老小,日子好得很呢!”在葡萄采摘园务工的村民曾轩很满意。

  葡萄采摘园发展步入正轨后,冉光华又将目光瞄向了村里丰富的花蜜资源:“村集体经济公司打造了中蜂成熟蜜示范基地,同时组织村民学习中蜂养殖技术,对村民的中蜂养殖实行统一管理、产品统一销售。”

  “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100万元。”冉光华告诉记者,继去年底举行首次集体经济收益分红大会后,今年底将再次为全村1817位村民现场发放现金分红,“集体经济收入由全体村民共同创造,发展成果也要由全体村民共享!”

  联村共建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百万元

  10月中旬,位于铜梁区太平镇太平村的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现场,几台挖掘机正在雨中抓紧作业。

  这些挖掘机是施工方向重庆双世商贸有限公司租用的,该公司是太平村与毗邻的坪漆村联合成立的村集体经济公司。太平村党支部书记谢华飞担任公司董事长,坪漆村党支部书记赵东阳则任职监事长。

  两村为何要联合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

  “太平村紧挨着319国道(厦成线),交通便利,但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村集体产业。”谢华飞告诉记者,近几年村里产业发展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但单打独斗“后劲不足”,“我们两家毗邻村经常交流,逐渐产生了联合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共同发展的想法。”

  2022年4月,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充分听取两村村民意见后,重庆双世商贸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太平村和坪漆村各自出资5万元,分别占股50%。

  “目前公司主要从事水泥、河沙等建筑材料销售,挖掘机等机械设备租赁等业务,有时从璧山、合川等地购进水泥、河沙等建筑材料,销售给附近的建筑工地。”谢华飞介绍,自己和赵东阳早年都曾在相关行业干过,有一些进货和销售渠道。

  2023年12月,了解到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方需要租赁3台挖掘机,谢华飞和赵东阳主动上门推销,成功争取了一年租赁业务,为公司带来了90万元收入。此后根据施工进度要求,施工方又延长了租赁时限。

  如今太平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超过百万元,其中超过50%来自重庆双世商贸有限公司。

  9月18日,太平村乡村振兴讲习所举行了一场村民代表大会,主要内容是通报公司的运行情况、财务状况、收支明细和下一步发展规划。参会人员既有两村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还有太平镇党委书记解朝旭等人。

  “我们要求双世商贸有限公司运营情况不仅要有监督委员会进行监管,所有进出账目也必须向两村进行公示,同时参照‘三资’监管办法对公司资产进行管理。”解朝旭表示,太平镇党委、政府会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重庆双世商贸有限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核,确保每一分钱都“有来处、有去处”。

  抱团发展

  探索川渝毗邻地区合作新模式

  10月17日午后,一辆装满10吨“永泸甄米”的大货车驶出永川区吉安镇寒泸村永泸农事服务中心,开往市内某大型超市供货。

  这些“永泸甄米”,由永泸强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泸强村公司)的大米加工厂加工生产。该公司成立于2023年,由永川区吉安镇5个村与毗邻的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立石镇5个村联合组建,每个村出资20万元,是川渝首个跨省市强村公司。

  吉安镇与立石镇“田挨田,坎接坎”,在永泸强村公司成立之前,两个镇便有合作。泸州盛产白酒,对高粱需求量大;永川盛产豆豉,对大豆需求量大。一直以来,吉安镇农户种植的优质高粱部分进入到泸州市场;同样,立石镇产出的大豆也备受永川市场欢迎。

  永泸强村公司的成立,让传统民间层面的合作有了更规范的保障。公司首任董事长、吉安镇石松村党总支书记周先进表示,公司成立后,经泸县、永川两县区农业主管部门同意,泸县5村与永川5村互享对方的种子、农技服务、农机服务等农业扶持政策,公司经营项目主要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农产品粗加工、农旅发展等。

  去年底,在永泸强村公司一次例会上,参加的10名村党总支书记共同决定在寒泸村建设大米加工厂。

  “此前,永泸强村公司会收购周边产的部分稻谷并委托其他企业加工,每年10万元左右的加工利润都给了别人。”公司第二任董事长、寒泸村党总支书记谢代国告诉记者,“建立自己的大米加工厂不仅能节省加工费用,还能对外承接业务,为公司带来更多收入。”

  于是,吉安镇申请了280万元的大米加工项目衔接资金,立石镇申请了300万元新建仓储项目资金,共同建设了具备大米加工和仓储功能的永泸农事服务中心。

  “今年我们和市内某大型超市签订了300吨大米的合作协议,这段时间就要送过去120吨。”谢代国说,今年全年将加工大米600吨左右、产值近千万元,“明年计划增产至1000吨,同时对外承接大米加工包装业务。”

  “在永泸强村公司的发展中,10个村的党总支书记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既是各村的‘主心骨’,也是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吉安镇党委书记胡波表示,10名村党总支书记均在公司任职,不仅强化了党组织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和引领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各项事宜起到了监督监管的作用,“吉安镇和立石镇党委还组建了联合工作专班,聘请第三方审计公司对永泸强村公司定期进行财务审计,确保资金、资产利用的安全、合理、高效。”

  记者手记>>>

  “领头雁”引领 乡村振兴有活力

  陈维灯

  行走在重庆的乡村,秋雨中的田野透着蓬勃的活力。从村社“主心骨”到产业发展“领头雁”,意味着党组织在基层经济活动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更加具体化了。角色有所变化,但初心始终如一——这些“领头雁”依托组织公信力、资源统筹优势以及深植的乡土情感,为集体经济注入了关键的“信用”与“方向”;而“四议两公开”、财务审计等严格的监督制度,则确保了这匹奔马行稳致远。

  在彭水龙田村,冉光华等人在雨中清理蜂箱的身影,让人看到了“主心骨”如何变为“实干家”;铜梁太平村与坪漆村的“联姻”,则将零散的力量汇成拳头;川渝10个村庄在党组织的牵引下,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共同注册品牌,共建加工中心,让“永泸甄米”香飘两地。

  纵观这些案例,一个清晰的脉络浮现出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当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市场经济的活力深度融合,乡村振兴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