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源在工作室调试实操设备 |
从维修电工到大国工匠,刘源用半生时光诠释了“匠心”的深度与广度:它在于指尖毫厘的精准,在于传承薪火的担当,更在于将个人理想融于时代发展的洪流。在智能制造的新征程上,他依然如一把永不倦怠的标尺,测量着技术的高度,也标记着初心的温度,守护着中国智造的未来。正如刘源所说:“工匠的使命,不仅是做好今天的工作,更是为明天的中国制造培养更多守护者。”
破封锁 解难题
他带团队啃下“硬骨头”
清晨七点的重庆,长安汽车机电维修首席技能大师刘源提前到岗,用布满老茧的手抚过生产线设备:“在我看来,它们的每一次异常,都是在诉说。”
今年8月,他带领团队自主维修的SEW变频器成功启动,现场掌声雷动。谁能想到,此前设备遇到故障只能外修,单台5000元且需45天周期,生产线停摆损失巨大。2024年,刘源牵头建立高值维修工坊,依托智维创新工作室联盟,集结技术骨干:老专家线上答疑、工厂提供拆解场地、每周四集中“会诊”,云端实时碰撞思路。从图纸分析到方案验证,团队将“送外修”转为自主攻坚,最终把维修成本压至5元以内,维修周期缩短至7天,单此一项节约维修成本10万元,更形成标准化方案辐射联盟单位。“这不仅是省了钱。”刘源提起这事仍难掩激动,“我们打破了技术垄断,证明了靠自己也能行——这比拿任何荣誉都让人骄傲。”
这样的经历,在刘源3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屡见不鲜。他独创的“看、听、析、查”四步维修法,如同中医“望闻问切”,让精密设备“病灶”无处遁形。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他带领团队攻克“涂装车间电泳滑撬锁紧站故障”“降低压力机设备故障率”等难题,累计解决故障数千件,为公司节约创造价值近亿元。“设备不会说话,但故障痕迹就是它的语言,”刘源说,“读懂它们,才能守住智能制造的‘生命线’。”
育桃李 写专著
他为行业注入“源头活水”
在刘源的工作室墙面上悬挂着4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牌——获奖者全出自他的门下。他培养的顶尖技能人才其中13人已成为省部级以上技术骨干。
自2016年起,刘源便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与“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双引擎,创新打造出“2+1”新型学徒制培养体系,为高精尖人才培养立下清晰标准。
在人才培养体系初见成效后,刘源又于2017年牵头启动机电维修岗位能力认证培训标准的建立与课程开发工作。这项工程历时18个月,最终形成了一套覆盖全面、内容详实的培训体系——不仅完成61门课程的开发,涵盖1516个专业技术知识点,还系统覆盖了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整车工艺设备,以及动力能源、PE基础等能源设备领域,并编撰成6本专业书籍。这套成果为公司全面开展机电维修人员岗位能力培训、逐步推行岗位能力认证筑牢了根基,让人才培养从“经验化”走向“标准化”。
“工匠不能只埋头修机器,更要抬头育新人。”刘源说。如今,由他牵头起草的行业标准、配套培训课程体系及各类教材,已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更走出企业、服务行业:国内部分车企、大型集团公司以及长安汽车等企业均已采用这套成果。从打造个性化培养体系,到建立行业通用标准,刘源始终以“传帮带”的匠心为机电维修领域培育专业人才,为行业发展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履职责 守初心
他把论文写在车间一线
近年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受到高度重视,汽车行业作为技术变革前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刘源深知,唯有建立科学公正的技能评价标准,才能为行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怀着“填补国内空白、助力人才成长”的初心,他于2020年9月牵头主笔起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汽车行业评价规范——机电维修工》,联合国内多家企业专家历经多次审定,最终形成这套覆盖初级工至高级技师的完整评价体系。
该规范不仅为汽车行业技能培训、认定、评价提供了权威指导,更填补了国内汽车机电维修领域职业技能标准的空白,成为国家“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政策在企业落地的生动实践。如今,这套由刘源主编开发的配套课程与评价体系,正推动技能人才实现“企业认可、行业互认”的职业价值,而他以标准履责、以匠心筑梦的实践,正是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鲜活注脚。
宋若冰 图片由长安汽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