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中医药文化集市启幕 绘就林药融合发展新图景
第007版:卫生
上一版 下一版 
城口中医药文化集市启幕 绘就林药融合发展新图景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约巴山 渝见岐黄
城口中医药文化集市启幕 绘就林药融合发展新图景

  集市开幕

  中药材展示

  名医义诊

  群众体验针灸

  金秋十月的城口人民广场,灯光与夜色交映,人气与暖意相融。10月16日晚,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中共城口县委、城口县人民政府主办,城口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城口县林业局、城口县商务委员会、城口县中医药管理局承办,城口县中医药学会、城口县中医医院协办的“相约巴山 渝见岐黄——城口县中医药文化集市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布会”在此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不仅是城口县响应全市“渝见岐黄”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落地举措,更是展示城口中医药产业活力、分享深化集体林权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

  以活动为媒 传递健康理念 筑牢发展根基

  活动伊始,城口县医共体总医院中医院院区医护工作者们身着统一服饰,整齐列队登场,带来经典养生功法八段锦表演。抬手如托云、转身似拂风……舒展连贯的动作间,既展现了传统养生文化的韵味,也向大众传递出中医药“治未病”的健康理念。

  城口县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是继2023年、2024年城口“大巴山药谷”大会之后的又一场中医药文化盛宴,也是城口探索生态价值转化与林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实践。据介绍,城口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有深厚红色基因;森林覆盖率达72.8%,拥有多重生态名片;中药历史悠久,神农尝百草传说与之相关,曾设“红军药房”,乌天麻曾作为国礼,是重要道地药材产区。作为全国深化林改先行区,城口正以“五个一”模式推进改革,建“大巴山药谷”、育“城八味”,中药材种植超38万亩,产值达15亿元,带动2.2万林农增收,7项工作被列入市级中医药产业计划。该负责人表示,城口县将抢抓机遇,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推动林药深度融合,助力现代化新城口建设。

  随后活动进入成果发布环节。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师贺雄发布的《城口县河鱼片区林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报告》,用科学数据为城口林业生态价值“定价”,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撑;重庆农商行城口支行行长郎宇发布的《城口县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融资典型案例》,详解金融如何为林业发展“输血”,破解农户与企业的融资难题;成都中医药大学本草基因组学研究院专家王灿发布的《箭叶淫羊藿基因组测序科研成果》,揭开了城口道地药材箭叶淫羊藿的“基因密码”,为其品种优化与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

  这些从生态、金融、科研维度发布的成果,如何进一步转化为产业落地的实效?活动当天的11个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给出了答案。城口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与深圳周渝投资、广州采芝林药业、片仔癀(漳州)医药等企业代表依次上台,签下涵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及精深加工、药用蛇标准化养殖、CCER造林碳汇开发、道地药材数字化产融服务等领域的协议。这些项目的签约是城口县把中医药与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一步,将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随着项目签约仪式完毕,活动迎来中医药文化集市启动仪式。12位与会嘉宾走到台前,共同按向屏幕上的手印。“5、4、3、2、1!”随着倒数归零,掌声与欢呼声在广场上回荡,至此“相约巴山 渝见岐黄——城口中医药文化集市”正式开市。一场集体验、科普、惠民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盛宴,就此向市民展开。

  以集市为引 产业亮实力 体验暖民生

  随着启动仪式落下帷幕,“大巴山药谷”产业展示与中医药文化体验两大板块同步开放,本草清香伴着夜色弥漫,市民们穿梭其间,在观展、互动中感受城口中医药产业的硬实力与民生温度。

  “大巴山药谷”产业展示区是全场焦点。展台上,黄连、淫羊藿、独活、黄精、党参等10种经市农委优中选优的“渝十味”道地药材整齐排列,是重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深厚的三峡医药文化与卓越药用价值的融合结晶。一旁的“大巴山药谷”建设展区内,“中国绿色生态中药材示范县”“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的标识格外醒目。据介绍,地处大巴山腹地的城口,具有药用价值中草药达3800余种,可供开发利用的中药材有1000余种,拥有178种药用植物模式标本,2021年成功注册“大巴山药谷”商标。

  “城八味”展区前,不少市民驻足细品。按照“六结合”原则遴选的箭叶淫羊藿、曲茎石斛、天麻、太白贝母等8种道地药材,各有亮眼之处:箭叶淫羊藿有效成分含量是《中国药典》标准的9倍,城口天麻曾作为国礼馈赠外国元首,城口独活年产量占全国40%。“没想到我们城口的天麻这么有分量,以前只知道用来炖鸡补身体,今天才了解它的历史,太骄傲了!”一位市民忍不住感慨道。

  企业及产品展示区则展现了产业落地成果。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城口已培育中药材产业主体400余家、中医药文旅康养等延伸产业经营主体3500余家、中药加工企业20余家,加工产值达10亿元。展台上,箭叶淫羊藿、木香等原药材,天宝药业、昭德堂等公司的中药饮片,以及川贝母花茶、曲茎石斛西洋参复合固体饮料、灵芝孢子粉等保健产品依次排开,让市民直观看到“山间药材”到“桌上好物”的转变。

  中医药集市区域同样人气高涨。本草文创区里,“24节气中药标本”展柜前围满群众,标本旁的养生口诀让传统知识更易理解;市民还可亲手制作驱蚊香囊、艾草养生锤,将健康祝福“打包带走”。养生体验区的免费中药代茶饮广受好评,“这个枸杞菊花大枣茶酸甜可口,比饮料健康,回家我也学着泡。”市民王先生喝完一杯,不停地向工作人员咨询配方。

  在岐黄妙技体验区,艾灸、拔罐等疗法同步开展;名医义诊区汇聚重庆市内外专家及本地名医。72岁的张大爷拿着刚写好的药方说:“不用跑主城就能找专家看病,还不花钱,这样的活动太实在了。”趣玩互动区的中医药灯谜、投壶游戏,则让孩子们在玩乐中种下中医药文化的种子。

  以惠民为要 优质服务惠群众 文化浸润促传承

  本次活动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呈现出丰富的内容,这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城口县近年来在中医药服务体系、惠民举措、文化普及等方面持续深耕的结果。“中医药惠民行动”作为2025年城口县15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自行动开展以来,城口县以智慧赋能、服务下沉、文化浸润等多种方式持续推进,为城口县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筑牢了基础。

  “没想到上午在医院开的方,晚上就送上门了,感谢你们!”近日,城口县葛城街道居民周老先生对着电话那头的城口县医共体总医院中医院院区医师连声道谢。因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周老先生需长期服用中药调理,每次去医院开好药后,还需回家自行煎药多有不便。如今,他只需在该院看完诊后扫码缴费,通过“智慧中药房”系统填写地址,当天医院的工作人员就能给他将药煎好并免费送药上门。截至目前,“智慧中药房”已累计为1328人次提供送药上门服务,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60%,大幅降低了群众就医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

  “以前觉得中医只能调理慢性病,没想到针灸能缓解我的腰痛。”家住在高楠镇的王女士近日十分热衷于来到镇卫生院体验中医适宜技术。这是城口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下沉基层的生动体现。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中医药服务,城口县卫生健康委联合城口县医共体总医院中医院院区,将针灸、耳穴埋豆、拔罐等45项适宜技术推广至全县23个乡镇卫生院,实现基层全覆盖。

  同时,多样化的义诊活动也在持续打通城口县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每月指定1名副高以上职称专家在城口县医共体总医院中医院院区开设“惠民门诊”,让优质服务惠及患者;每季度组织专家团队赴乡镇,开展健康讲座、教学查房、义诊服务提升乡镇中医水准,今年已累计服务基层群众2000余人次,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举措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除此以外,城口县更把中医药文化浸润当作民生服务的延伸,既为青少年播下传承的种子,也为行业从业者搭建成长阶梯。

  走进县城的各大中小学,中医药课堂总是充满趣味:医师们带着金银花、枸杞等中药标本,一边让学生观察形态,一边讲解药用功效,还手把手教大家缝制填充艾叶的中药香囊,让传统中医药,变成了可触摸、可操作的体验。中医药课堂目前已覆盖4所学校,1100余名学生在互动中拉近了与中医药的距离。

  在中医行业人才培养上,城口县卫生健康委联合城口县中医药学会创新推出“夜读经典”高级培训班,以《伤寒杂病论》等典籍为核心,每周开设3小时“研读课堂+临床实践”课程,不仅为学员配专属导师,还建立本土病案数据库,让经典能对接实际诊疗。学员考核合格后获结业证书,优秀者可去市级学术会议交流。如今,首期结业学员已组建科普宣讲团走进社区,“夜读经典”成了中医从业者新风尚,中医药文化也顺着这条路径,慢慢融入了城乡生活里。

  以产业为核 “大巴山药谷”助推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

  当智慧中药房的药品精准送抵群众家中、乡村义诊的中医团队为老人把脉开方、中医药文化课堂在校园里生动开讲,这些扎根民生的中医药服务能持续落地,其背后离不开“大巴山药谷”这一产业平台的强力支撑。

  作为城口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引擎,2023年以来,由城口发起,渝川陕鄂四省市16个县(市、区)共同组建的“大巴山药谷”中药产业联盟,始终以“强产业、兴事业、惠民生”为核心,为城口中医药事业注入了核心动能。

  “大巴山药谷”以规范为本,为城口中医药事业筑牢品质根基。围绕“1155”工作思路,其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GAP”)作为核心抓手,目前已成功创建淫羊藿、灵芝、独活、玄参4个品种GAP基地,其中城口淫羊藿更是“渝十味”首个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品种。同时,“五中心”中的优良种子种苗繁育中心、检验检测中心落地运行,从种苗到药材实现全流程把控;“城八味”(淫羊藿、曲茎石斛、连翘、太白贝母等道地品种)的重点培育,彻底改变了过去“有资源无标准、有品种无优势”的局面,让城口中医药事业有了“道地好药”的底气。

  在产业升级方面,“大巴山药谷”的创建让城口中医药事业实现“种植-加工-研发”全链条延伸,破解了“重种植、轻转化”瓶颈。依托联盟资源整合优势,城口建成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目前已入驻企业11家,建成中药饮片、现代中药配方颗粒等5条生产线,中药材初加工能力达2万吨、精深加工能力达1万吨;连翘茶、灵芝保健胶囊等健康产品的研发上市,让“城口中药”从“原药材”升级为“高附加值产品”,为中医药事业提供了可持续的产业造血能力。

  品牌赋能则让城口中医药事业影响力持续扩大。“大巴山药谷”目前已成功注册21个类别区域公共品牌商标,“城口独活”拿下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城口太白贝母”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此外,城口还先后荣获“中国绿色生态中药材示范县”“中国药膳地标美食城市”等称号。这些荣誉让“城口产好药”从地方认知变为全国认可,为中医药惠民服务提供了“有名气、有市场”的品牌支撑。

  更关键的是,“大巴山药谷”始终将产业与民生衔接,让中医药事业扎根群众。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8万亩,带动45%以上农户增收,600余人在产业园实现固定就业;“中医药+文旅”融合下,4个康养示范点建成、106道药膳推广,既丰富了健康服务场景,又开辟了增收新路径。这种“产业兴则事业兴”的良性循环,正是“大巴山药谷”对城口中医药事业最直接的助推。未来,随着更多GAP基地建设、产业链企业入驻,“大巴山药谷”将持续推动城口从“中药资源大县”向“中医药事业强县”跨越,成为重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傅星辰 李隆英 图/唐小江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