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
“‘十四五’规划确立的12项核心指标全面高质量完成。”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介绍,截至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9177所、在校生639.8万人,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4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4.25%,三项指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打造“红岩思政”育人品牌
“十四五”以来,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全面加强,重庆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单位数量居西部第一,中小学党建“五双工程”扎实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校园足球改革入选全国首批试点省市,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覆盖率100%,劳动教育成效全国领先。
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以“红岩思政”品牌为牵引,守正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通过实施思政课质量提升、数字思政等十大行动,把“大道理”转化为学生听得懂的“身边事”。目前,全市已建成18个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50个市级基地,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政策惠及20余万儿童
“十四五”以来,我市推动一批民生关切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努力让每个家庭能感受到教育发展的温度。
一是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我市围绕打造“15分钟高品质学前教育服务圈”目标,实施学前教育优质普惠行动,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截至目前,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和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较“十三五”末期均提高近7个百分点。特别是自今年起,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政策,惠及全市20余万名适龄儿童。
二是着力解决“入学难”“入好学难”。我市加大硬件投入,在中心城区新改、扩建学校54所,新增优质学位27.8万个,有效缓解了人口密集区域的学位紧张问题。创新办学模式,大力推进“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教共体”711个,覆盖率达85%,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显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全市深入开展“公参民”治理,39所优质民办学校转为公办学校,提供公办学位11万个,学生家庭每年减少教育支出22亿元。我市还研发“教育入学一件事”网上招生报名平台,为110万个家庭提供入学服务,实现招生信息查询、报名、审核等全流程线上办理。
三是着力解决“上普通高中难”。一方面实施普通高中优质特色扩容行动,“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普通高中学校26所,新增学位6万余个,持续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另一方面拓宽升学路径,在48所中职学校开展综合高中试点,为学生提供“普职融通”的成长通道,让不同特质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累计输送人才185万人
“十四五”期间,重庆高校已成为企业人才供给的“主力军”,累计向社会输送人才185万人。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两所高校的5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进入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达83个,重庆大学工程学成为西部地区高校首个进入前万分之一的学科。新增两所职业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同时,高校已成为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力军”。高校年均承担科研项目约2.5万项,国家自科和社科基金立项达1100余项,国家级科研平台增至43个,专利转让与许可数量从450余项大幅提升至2200余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85%以上布局在高校,高校牵头获得的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占全市70%以上。
重庆还大力实施“教育强市区县行”活动,累计服务企业3300余家。“留学重庆”成为首批全球推广品牌,持续推动优质职教资源、认证标准、技能人才全面“走出去”,“职教出海”项目覆盖50余个国家和地区。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达88%
“十四五”期间,我市大力推动职教改革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迭代更新同频共振,让职业教育成为学生“就业有底气、升学有希望”的选择。
一方面,突出产教融合,产教供需对接更紧密。目前,全市已累计认定各层级市域产教联合体36个、备案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2个,建设市级职教集团、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双基地等362个,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达88%。
另一方面,突出贯通培养,成长成才渠道更通畅。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纵向贯通体系,全市中职学校有125所、高职专科46所、职业本科3所,在校生104.5万人,设置专业点近3300个,基本覆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五年来,全市职业院校年均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超30万人,年均开展社会培训24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