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9年9月7日,杨振宁在重庆八中演讲。 |
 |
杨振宁为重庆学子题词。(重庆八中供图) |
2009年9月,87岁高龄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携夫人翁帆抵达山城重庆,出席中国科协第11届年会期间的多项活动。他走进重庆校园,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科学感悟,并提笔写下“宁拙毋巧”四字,勉励学生:“学会诚实,投机取巧是没有前途的,做学问必须诚实,脚踏实地,才会成功。”
在下榻的酒店,这位精神矍铄的学者向服务员询问:“请问有重庆地图吗?”“我的印象中,重庆是一座火城,我只来过一趟,坐汽车从成都来,只待了一夜,就坐江轮去三峡了……”杨振宁这样回忆对重庆的“初体验”。
9月7日上午,在重庆八中逸夫楼,千余名中学生聚集一堂,杨振宁健步走入会场,出席“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他以《我的求学和人生经历》为题,像朋友一样跟学生们侃人生经历、聊学习方法、谈科学理想。
“这是1923年在老家合肥拍的人生第一张照片,那时我不到一岁,还坐在母亲的膝头……”杨振宁用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开始演讲。少年成长的烦恼,在这位科学大师的描述中变得亲切而有趣:“我11岁上北京崇德中学,比同班同学小一两岁,个子矮,还被人欺负。告诉老师后,老师说,‘你们要打架啊,好啊,我给你们搭个擂台,你们到擂台上面去打’。”
“中学生要多看课外书。”杨振宁与学生们分享,自己中学时最喜欢看的一本杂志是《中学生》月刊,至今还记得有一期杂志上有一个小游戏,将标有1到15个数字的小方块进行移动和组合。“其实这个游戏就是排列和组合的概念,是数学最基础的概念,它与我以后的研究方向很有关系。”
杨振宁说,少年时偶然在图书馆角落里看到了一本《神秘的宇宙》,被书中所讲的奇妙宇宙深深吸引,开始探索科学世界的奥妙。
关于英语学习,杨振宁有一套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窍门:“父亲让我们每天一定要大声朗读英语课文,锻炼面部肌肉熟悉英文发音动作,同时也摆脱害怕与人交流的心理,不学‘哑巴’英语。我和弟妹们都遵照父亲的话学习,对我们很有帮助。”
有学生提问,如何应对学习和生活的烦恼,他说,每一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在抗战时期,没有娱乐,大家非常专注,所以很多人有成就。现在客观条件不一样了,学生们就容易分心。但也有很好的一面,每个人会拥有更多的发展方向。“今天是一个人类历史上所没有过的大时代,它给学生更多的机遇和发展,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你们会不会取舍,会不会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反省和认识。”
演讲结束后,杨振宁应邀为学生们题词。他提笔在纸上缓缓写下“宁拙毋巧”四个大字,还向学生们补充解释:“其实这四个字后面还有一句,那就是‘宁朴毋华’。我今天之所以写这几个字,就是希望从你们年轻一代开始,学会诚实。”
“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更像是一位长者在分享鲜活的故事。”现任重庆八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的明翔宇,亲历了当年的活动,至今仍对杨老的风范记忆犹新。
“杨老题的四个字,我当时拍了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微信头像。我还复印了一份挂在书房里,激励自己踏踏实实做人、做事。”重庆育才中学党委书记刘雅林当时是重庆八中科技教育工作的具体负责人。他说,“宁拙毋巧”四个字,饱含着杨老做学问的态度和人生观,是一种务实的精神,其中包含的坚韧与执着也深深地影响了他。
9月7日傍晚,杨振宁夫妇和上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渝北龙头寺公园植下桂花、广玉兰、香樟树等,为重庆种下一片“院士林”。如今,“院士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杨老写下的“宁拙毋巧”四个字,依然激励着一届又一届重庆学子。
杨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