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节美术、书法篆刻展览在渝举办
第006版:文旅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国艺术节美术、书法篆刻展览在渝举办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
中国艺术节美术、书法篆刻展览在渝举办

  《山水之城》 摄/刘嵩

  《车窗外的青藏铁路》 摄/储卫民

  《决战缙云山》 摄/龙帆

  《父亲》油画 216×152cm 1980年 罗中立

  《苹果熟了》 油画150×100cm 1983年 庞茂琨

  《烈焰青春》雕塑 184×90×68cm 2019年 焦兴涛

  行书条幅 90×35cm 1988年 许伯建

  隶书龙门对 177×47.5cm×2 1984年 冯建吴

  金秋送爽,艺韵飞扬。

  立足渝中,远眺两江交汇,水天一色,泼墨成画。

  10月16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书法篆刻作品、摄影作品三大展览在重庆开幕(摄影展展场设在四川),1100余件作品集中亮相,展现中国美术新作为、新气象、新高度。

  作为本届中国艺术节的“东道主”,重庆初步入选三大展览的作品总数超过50件,比上一届大幅增长,涵盖中国画、油画、雕塑、草书、篆书、摄影等多个门类。

  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重庆艺术家“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追求,彰显了作为“中国美术重镇”的重庆,始终以笔墨为媒介、以刀石为载体、以胶片为介质,记录伟大时代的不断变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时刻彰显出“雄奇山水,新韵重庆”的独特魅力。

  大展亮相

  赏艺术节的视觉表达

  山水含翠,文脉流芳。

  中国艺术节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国家名片”。

  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为其中最具视觉表达力与时代记录性的艺术门类,既是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也是时代精神的镜像映照。

  走进本届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书法篆刻作品两大展览的展厅,展览汇聚了全国顶尖艺术家的众多精品力作,既是对近年来我国美术、书法篆刻艺术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以笔墨丹青、光影镜头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的生动实践。

  作为本届中国艺术节的主办方之一,重庆对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的筹备工作高度重视。自2025年7月起,市文旅委启动了作品申报工作,通过“公开征集+推荐参展”双渠道征集作品,并组建了由高校教授、行业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于今年8月初完成了本地评选,并参与全国初评。

  在全国终评中,重庆地区的入展成果亮眼。经初步统计,我市初步入选作品总数超过50件,比上一届大幅增长。

  本次入围三大展览的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雕塑、草书、篆书、摄影等多个门类。作品中既有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现实题材创作,也有融入巴渝民俗元素的传统风格作品,集中体现了重庆艺术家“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追求。

  接下来,重庆还将同步开展学术研讨、专家讲座、公益导览、惠民巡展等活动,让优秀艺术作品真正走进基层、惠及群众。

  山水入画

  重庆美术墨韵悠长

  事实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书法篆刻作品、摄影作品三大展览不仅是全国艺术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对重庆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事业发展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阅。

  群峰耸立,白云萦绕,路径隐显,栈道危架,一行人马从山间穿出,皆着唐装……这是唐代李昭道的传世名作《明皇幸蜀图》(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描绘的场景,也是知名度高且时间较早的将长江上游巴蜀地区入画的现存名画。

  画中描绘了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入蜀的故事,其中山石勾斫、林木轮廓,用线勾勒而无皴法,设色用青绿,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作品,还有乾隆皇帝的题诗,足见其珍贵!

  长江上游,雄浑壮美,天生佳景,千姿百态,自古就是历代文人墨客情有独钟的“写生”之地,留下了不少杰作。

  如,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宋代夏圭的《长江万里图》,波涛汹涌,雄伟险峻;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代吴伟的《长江万里图》,江上风帆,云山壮丽;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的清代王翚的《长江万里图》,山间栈道连云,江上帆樯如林……

  此外,还有美国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藏的北宋李公麟的《蜀川胜概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南宋赵黻的《江山万里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的明代仇英的《蜀川佳丽图》,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的明代谢时臣的《巫峡云涛图》、清代袁耀的《蜀栈行旅图》等。

  到明清时,以龚晴皋以及破山、竹禅等为代表的巴渝书画艺术家,融合诸家,自成一格,独步风骚。尤其是龚晴皋,吸纳石涛、八大山人、傅山等艺术思想,诗书画贯通,碑帖交融,笔墨纵横恣肆,朴拙高逸,为巴渝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风姿。

  除了绘画外,重庆的雕塑艺术同样辉煌。重庆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规模宏大,造像精美,兼具北方石窟的丰润厚重和南方石刻的生动细腻,代表了公元9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

  抗战时期,中国主要高等美术院校、美术团体,以及一大批中国美术精英汇集山城,造就了重庆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辉煌。抗战胜利后,内迁的高校、社团和大多数艺术家先后离开重庆,留给这座城市的却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而是奠定了重庆现代美术发展的基础,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重庆美术的新纪元,并至今续写着辉煌。

  上世纪50年代,李少言、牛文、林军、吕琳等一批来自晋绥解放区的版画家来到重庆,推动了重庆现代版画发展。而李焕民、宋广训、吴凡、徐匡、吴强年、江碧波等一批从艺术院校毕业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美术青年先后加入,使得重庆版画家群体不但规模壮大,且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升。

  此间,重庆版画群体在全国还率先实施集体创作的方式,创造出了以《红岩》为代表的一系列组画形式的版画作品,影响全国。重庆版画以连续在第五届、第六届全国美展上摘金夺银的成就,把中国黑白木刻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

  上世纪60年代,四川雕塑异军突起,当时四川雕塑家的代表人物集中在四川美术学院,包括郭琪祥、叶毓山、伍明万、龙德辉、王官乙、赵树同等。最有影响的作品就是《收租院》,其借鉴西方超级写实主义艺术的手法,用造型艺术的形式作叙事性的表述,开创了中国现代雕塑群雕创造的先河。

  到上世纪80年代,重庆油画又被推向中国现代油画艺术的顶峰。1980年末,罗中立的《父亲》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荣获金奖,罗中立连同《父亲》几乎在一夜之间为全国人民所知晓。

  1982年1月,中国美术馆邀请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作品展赴京展出,魏传义的《春晖》、张方震的《同甘共苦》、夏培耀的《金花》、王大同的《渔家女》、罗中立的《春蚕》等80余件油画作品参展。这些作品或以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或以淳朴浓郁的乡土情意让观者感动。参展作品无论思想性或艺术性都让中国美术界为之一振。

  上世纪80年代后,庞茂琨、张杰、翁凯旋、李强、杨述、罗发辉等川美油画家日渐活跃。如,庞茂琨的《苹果熟了》、张杰的《遥远的星》、翁凯旋的《老城》、李强的《古老的歌》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在中国画方面,冯建吴,苏葆桢,晏济元,谭学凯,马振声,周顺恺等重庆国画院、重庆画院艺术家也声名鹊起,《最后的嘱托》获关山月美术奖,《川西三月》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重庆美术在全国美术界影响深远。

  融入血脉

  续写美术重镇的辉煌

  薪惟艺,融入血脉。

  近年来,重庆美术界始终扎根巴渝大地,紧扣时代之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有温度、有情怀的艺术作品,热忱描绘时代恢宏气象,正续写着“中国美术重镇”的辉煌。

  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展、雕塑展在我市成功开幕,观展人数达38.8万人,改写了重庆从未承办全国美展的历史,也开创了运行近七十年的全国美展从未在除北京之外的任何一个省市同时承办两大画种展区的先例。

  时隔五年,“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作品展”于2024年再次在重庆举办,累计接待观众25万人次,强化了重庆“设计之都”金名片的影响力。两次全国美展展区落户重庆,为宣传推介重庆文艺繁荣发展景象、展示新重庆文化形象提供了机会。

  此外,重庆还吸引了国展品牌落户,如“红岩清风——廉洁文化美术作品展”“时代之光—第五届中国油画展”“陆海之约——第十二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全国新文艺群体美术作品展”“全国美术高峰论坛”等十余项国家级展览、学术活动及百余场市级展览,提升了重庆美术在全国的影响力,成为展示新时代新重庆形象的重要窗口。

  在美术创作方面,重庆更是屡创佳绩。如,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评选中,重庆获得“一金二铜”的优异成绩,其中焦兴涛的雕塑《烈焰青春》获金奖,是自第七届全国美展后时隔30年首次评出的雕塑类金奖。

  在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评选中,重庆更以“一金三银”,创历史新高。其中,艺术设计作品《“巡天”登月服系统组件设计》,是继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摘金之后再次荣获金奖,实现了艺术设计与国家航空航天工程深度融合的突破性探索,展现了重庆在设计领域的持续创新与卓越追求。同时,我市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表现突出,共有312件入选,其中53件进京,入选与进京作品数量位居全国前五、中西部第一,充分展示了我市美术创作的强大实力和亮眼风采。

  在国家级重大美术创作项目中实现新的突破。我市12件作品入围中宣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8件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13件作品亮相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586件作品入选全国近百项美术展览。

  尤值一提的是,近4年,“多彩巴蜀”系列展览将巴蜀千年文脉融合进文旅新视野,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从规划图上的线条,化作可触、可感、可传唱的艺术诗篇,并掀起一场“艺术+文旅”的热潮。如,《众志成城》《渝中八景》《夔门》《旱夔门》《神女峰》《剑门天下雄》等川渝地域题材的作品,已成为川渝旅游的新名片,部分作品还同步成为了景区宣传的视觉母本。展览IP授权的木雕、夏布、陶艺、漆艺、蜀绣、印染、服饰等数十种工艺美术和巴蜀非遗与美术馆的合作文创,以及艺术品正转化为文旅经济的重要商品。

  在推动美术馆事业的体系化发展方面,重庆近五年经过修订完善“三馆一中心”免费开放绩效的评价机制,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目前已建成免费开放的区县公共美术馆16个,在“十五五”规划期间将推动更多实现区县免费开放美术馆,从而实现基层美育服务新发展。

  在书法篆刻方面,重庆同样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高规格、影响力广泛的展览活动,全面展示了我市书法篆刻艺术的最新成就。其中,重庆市书协举办的展览,除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规模的展览而外,单是以首届为名的活动就有十多个。2024年,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组织推荐的3件作品入选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全国书法院正书大展”;2025年,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组织推荐的4件作品入选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全国草书大展”。

  硕果累累,群芳争艳。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书法篆刻作品、摄影作品三大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对话”,也将会是对“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最好的回应。

  欢迎广大观众,走进展厅,感受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感受当代艺术的蓬勃生机。

  詹米璐 本版图片由重庆美术馆、重庆市书法家协会、重庆市摄影家协会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